東非學生遇臺灣媽咪 尋善根源

2018-12-11   | 張庭涵
慈濟基金會臺南分會12月8日舉辦「2018年慈濟歲末祝福感恩會」,來自非洲蒲隆地共和國、坦尚尼亞與烏干達等國共二十名外籍學生參與感恩會,領受靜思精舍師父的祝福與福慧紅包。(照片提供: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基金會新聞稿】時令進入2018歲末,慈濟基金會臺南分會12月8日舉辦「2018年慈濟歲末祝福感恩會」,邀請社區民眾回顧2018年度重要大事紀,聚善念祈求天下祥和無災。臺南分會今年特別邀請來自非洲蒲隆地共和國、坦尚尼亞與烏干達等國共二十名外籍學生參與感恩會,領受靜思精舍師父的祝福與福慧紅包。

為外籍學生送暖 歡喜助學盼成善種

陪伴黑珍珠學生的慈濟志工蔡崑山與張月娥夫婦表示,受長榮大學邀請,每周二、三晚間至校園內帶動學生做環保,2017年11月某天寒流夜,前往關懷生病的印尼學生,赫然發現幾名皮膚黝黑的非裔學生穿著短袖T恤,一問才知道,他們分別來自東非小國蒲隆地共和國、坦尚尼亞與烏干達等國,來臺就讀永續發展國際學士學位學程。

暱稱Jo Jo,來自蒲隆地共和國的Havyarimana(音譯海芙嘉莉瑪),家中八名小孩中排行第五,是唯一念大學的。本身是珍古德蒲隆地志工的她說,自己國家人民普遍貧困,生活條件差,對生態環境保育沒有概念。為了幫助家鄉朝環境生態永續發展前進,她申請珍古德基金會獎學金並通過審核,獲得每學期約新臺幣九萬元的生活費與獎助學金,帶著幾件短袖衣服和兩件長褲,轉機三次耗時將近四十小時,來到離家一萬兩百多公里遠的臺灣。
慈濟志工蔡崑山(後左四)與張月娥(後左二)夫婦擔任長榮大學慈青社懿德爸媽,定期前往學校關懷陪伴,每周二、三晚間到宿舍帶動學生做環保,因而在2017年11月寒流期間,發現一群穿著短袖配拖鞋的非洲學生,在環保站尋找每個人適合的二手衣和毛毯,經過多次消毒清洗整燙,依照名字打包,親送給這群異鄉寒窗苦讀的學子。(照片提供: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有人竟然揹一只空背包,穿著夾腳拖鞋就搭飛機來臺灣,但是非洲跟臺灣的氣候不同,孩子們冬天晚上冷,就把所有衣服穿在身上睡覺。」蔡崑山與張月娥以父母關心孩子的心情,和學生們建立群組,逐一了解各自需求,再到慈濟環保站找保暖衣服、鍋碗瓢盆,拿回家消毒刷洗整燙乾淨後,依照名字打包,連同購買的白米蔬果,一周跑三到四趟,親送給這群異鄉寒窗苦讀的學子。

來自烏干達三十八歲的Agaba(音譯阿卡巴)說「爹地」蔡崑山跟「媽咪」張月娥總是噓寒問暖,週休假日或寒暑假,開車帶他們去環保站做環保,幫助他們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或到戶外親近大自然,融入臺灣在地生活,更教導他們愛物惜物;Agaba認為如果他們沒有來臺灣念書,國家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真的很感恩所有贈送各項物資的善心人士,深深感受到臺灣人的善良與熱情。
暱稱Jo Jo,來自蒲隆地共和國的Havyarimana(音譯海芙嘉莉瑪,中),與慈濟志工蔡崑山(左)與張月娥(右)夫婦感情如同親子關係,她說:「如果沒有來臺灣念書,我們的孩子跟國家是沒有未來的。」(照片提供: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隨著孩子升級與新生入學,蔡崑山與張月娥夫婦關懷的非洲學生,從二十名增加到將近四十人,其中十八名來自坦尚尼亞,蒲隆地十五人和二名烏干達。此次考量大一新生還在適應階段,僅帶著二十名大二生參與社區歲末祝福感恩會,期盼善與愛的種子在這群孩子們心中萌芽茁壯成大樹,未來回到自己的國家發揮所學,將臺灣環保經驗與慈濟人文傳遞給更多人,讓貧脊荒地綻放朵朵蓮花。

(新聞稿:張庭涵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2018/12/08)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