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臺治失眠 追隨救命恩人

2018-11-16   | 顏玉珠
人生第一次出國,不是為了玩樂,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羅婉棱為了能親自面見救命恩人——證嚴上人一面,她不放棄與慈濟的因緣,終於如願在2018年受證成為第一代靜思弟子。(攝影者:李經志,地點:馬來西亞馬六甲,日期:2018/11/02)

人生第一次出國,不是為了玩樂,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羅婉棱雖然在2016年因母親過世,錯過回臺灣受證的機會,但是為了能親自面見救命恩人——證嚴上人一面,她不放棄與慈濟的因緣,終於如願在2018年受證成為第一代靜思弟子。

大愛臺 心靈的良方

今年四十五歲的羅婉棱在想,當初若不是與慈濟的因緣,她的人生劇本該如何改寫?從小生長於鄉村,作為長女的她從小協助父母親做工,久處於龍蛇混雜的環境,耳濡目染不知不覺養成嗓門高,講話直來直往的個性,生起氣來則口沒遮攔,惡話連連,當時的她認為這是英勇的表現,氣勢絕對不可以輸人。

後來結婚十多年,先生卻在2011年有了外遇,即使回頭仍一再不守承諾,不服輸的羅婉棱,不甘願也嚥不下這一口氣,晝夜不斷地以電話騷擾先生,身陷小愛不能自己而無法入眠,最終身心承受不住而引發憂鬱症,時時起輕生的念頭。
在邱生嬌(左一)和陳幼涓(右一)的陪伴和帶動下,羅婉棱(左四)做慈濟越做越快樂。圖為她與大家在愛灑前的合影。(照片提供:陳幼涓)


後來從事保險業的慈濟志工陳幼涓上門收取保險費,言談中獲知她的情況,勸導她要勇敢面對和轉念,鼓勵她安裝大愛臺,以及改變生活型態,多走出家門,建議她嘗試就近投入慈濟的環保分類活動。

內心備受煎熬的羅婉棱,聽取陳幼娟的建議,先於家中安裝大愛臺。羅婉棱說:「當時嚴重失眠,我就乾脆在客廳看大愛臺;看累了就睡,睡醒了再看,真的很有效,比吃安眠藥更好。」

幾乎三年多的時間裡,羅婉棱睡在客廳由大愛臺陪伴入眠,直到2012年斷斷續續走出家門,參與慈濟活動,當時住在羅婉棱家附近的志工邱生嬌提供自家空間做為環保分類場地,於是在陳幼涓接引之下,羅婉棱開始投入每星期一次的環保行,也開啟與慈濟的因緣。

改習氣 真誠做自己

2013年弟弟突然往生,面對生離死別的痛,讓她有所啟發便開始積極隨著志工的步伐加入慈善訪視、社區愛灑、親子班、助念等活動,也出席靜態的課程。

其中上人的靜思語「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算是好人」、「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生氣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這三句話一再衝擊羅婉棱的內心。 回想自己過往說話的語氣與態度,無形中與眾人結下惡緣,而自己因為婚姻不順遂,孩子們時時擔心她的身心狀況;只要在半夜驚醒,大女兒都會陪她到天亮,擔憂母親傷害自己,長期的煎熬,苦了自己也苦了孩子。

一路陪伴羅婉棱至今的邱生嬌,回想當初羅婉棱的模樣說道:「以前她被負面情緒所纏繞,態度、言語、臉部表情等,都以惡相示人,習性很重!」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羅婉棱盡是負面的解讀,無形中讓內心上了枷鎖,傷害周遭的人。
以前羅婉棱(著灰衣者)募款,只是站在旁邊看,拒絕向民眾彎腰、打招呼,而今她放下身段,帶著笑容,感恩每一個人的付出。(攝影者:鄧遂嶸,地點:馬來西亞馬六甲,日期:2018/10/15)


邱生嬌笑言,有次邀約羅婉棱去募款,她只是站在旁邊看,拒絕向民眾彎腰、打招呼;但現在羅婉棱總是笑臉迎人,不管什麼活動、什麼崗位都主動積極投入!邱生嬌十分肯定她的改變說:「她的習性改很多了。從小受到生長環境影響而缺乏自信,導致她以強硬的外表和言語來武裝自己。其實她是一位單純、善良、很肯做的人。」 

二女兒陳詩楹也分享說:「媽媽改很多了,以前講話會一直反駁,一直罵我們。但參加慈濟後,我們會提醒她講話不要那麼大聲,她就一直改到現在。」

從一位固執又成天嘮叨不停的母親,變成態度柔和,講話有理不再無理取鬧的媽媽,孩子們感受特別深刻。羅婉棱自己說:「我是粗線條的,講話很大聲。沒進慈濟前,我會發飆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言語,但現在不會了。我知道父母親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力,不希望孩子步上自己的後塵,期望透過身教來教導孩子不要意氣用事。」

羅婉棱在邱生嬌的陪伴下,投入做環保。(攝影者:陳幼涓,地點:馬來西亞馬六甲,日期:2018/10/31)
憂與樂 一切唯心造

曾經,羅婉棱也因為長期照顧家人而壓力沉重,心煩意亂,在長輩的閑言閑語中起了退轉心。但她從訪視中見苦知福、從環保中清除內心垃圾、從課程中開闊視野、從志工身上學習待人處事,越投入越歡喜,也深刻感受到志工如家人般的關愛。臉上多了笑容與光彩,為人也隨和許多,負面情緒逐漸消失,自然埋怨也變少,現在,她時時懷著感恩心。

儘管夫妻倆感情還未修復,但羅婉棱早已放下,不再與先生結怨成仇,包容一切也讓他自由進出家門,並教導孩子對於父親要盡孝道。

2016年原本要回臺灣受證,但因為母親往生而錯過。2018年11月10日回臺接受上人的祝福,成為第一代靜思弟子,陳幼涓給予羅婉棱滿心的祝福,期待她在菩薩道上永不退轉,時時保持初發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顏玉珠 馬來西亞報導 2018/11/0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