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心富 留福後世

2020-11-30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我們要感恩,臺灣很平安,因為臺灣很多很多都是善心,都在造福人群,疼惜地球的好人。所以很多,師父還沒有走透,還是跳站跳站走,我還有下一回。總而言之,光說慈濟人五十五年來,我們已經培養多少的好人,清淨多少人的心,轉惡為善,轉貧為富,真的說起來也功德無量。」
【證嚴上人11月29日上午新店靜思堂歲末祝福開示】
「菩薩們,大家好。一年一度的歲末祝福,表示一年將快要過去了,我們要感恩過去的每一天,讓我們平平安安。平安是來自於人人的心,合和互協,要合心、要和氣、要互相協助,臺灣才可以這麼平安。點點滴滴無不是來自大家合心的愛,就是付出無所求,就是大家甘願付出。」
 
11月29日,證嚴上人於新北市的新店靜思堂為基隆、汐止、金門等地的志工,主持歲末祝福暨授證典禮。上人感恩臺下每一位慈濟人,不論慈誠委員、環保菩薩,或是榮譽董事,大家都合心投入做環保、做慈濟,也因為有大家點滴善念的匯聚,形成菩薩網,才能守護臺灣平安。
 
見苦知福再造福 知足常樂平等慧
 
上人談起不久前行腳臺中的見聞,聽到許多環保菩薩的人生故事,不論從事什麼行業,背景如何,在環保站中,都是以一顆無私大愛的心來共同付出。
 
「這一回我在臺中前後十一天,聽人人過去的人生,形形色色應有盡有,但是現在共合起來就是一個心,這一顆心那就是愛,無私的大愛!付出無所求,真的是很難能可貴的力量會合,這些環保菩薩大家心都是很平等心,因為整個社會難免各人生活不同,不論是生活的環境、學習的高低等等,在慈濟都是平等。因為佛陀他覺悟了之後,他就是發現到人間苦,一個心願要如何讓人人眾生平等觀,這就是智慧。」
 
若人生是苦,要如何轉苦為樂?上人以莫三比克的賑災為例,當地災民口中的家,有的沒有門,有的沒有屋頂,也有的牆壁崩塌……相較之下,生活在臺灣,人們富足許多。
 
「(非洲)那個地方的家,總是很多沒有屋頂的、沒有牆壁的。睡哪裡?草蓆舖下去就是他們晚上要睡的,有的連一張草蓆都沒有,這樣是很平常的,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們若要說某某人窮,我們現在眼睛接觸到這個(畫面)算什麼?所以我們見苦知福,在臺灣的我們大家,若看到這樣,我們大家就要趕快問自己知不知福?我們知道福,知福了,我們知足常樂,這就是福。所以我們要常常內心很滿足,看到那裡這樣的生活,我們應該要很知足,會知足的人才會造福。」
 
傳統手藝純樸風 物盡其用惜福心
 
提到知足常樂,上人回憶早期臺灣社會經濟不似現在富裕,科技也不發達,家庭代工是社會的普遍現象,物質生活雖然不比現在富足,但人人安貧樂道,而那個年代樸實無華的藺草編織工藝,也是上人自己記憶深刻的家鄉味。
 
「我在(臺中)清水稍停一下,大家來跟師父見面,沒有去忘記師父最愛的書籤,就是用藺草去編的,那我拜託他們說人人可以替我做書籤,或者是把它編成了菩提葉。他們就去發揮了很多種圖面所看到的,但是我還跟他們說,我還是愛的是書籤,因為書籤夾在書的裡面,當你打開了,就會聞到了故鄉的香味、家鄉味。我小時候,家家戶戶,你看到的大家都在編草笠,編草笠那個時代,日據時代,他們就是這樣在出口,也是臺灣的經濟之一。」
 
在當時,藺草編織的技藝為臺灣的經濟寫下重要篇章,卻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被遺忘,上人認為那是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應該要好好傳承。也在幾年前莫三比克本土志工來臺灣參加營隊時,建議他們可以將編織藺草的技術學回去發展,成為經濟收入的來源。
 
「莫三比克的(慈濟人)在三年前回來,我就跟他們說,你們去割草、洗草、曬草,把草撕乾淨,然後學這樣編。他們還很聰明去想要(學)如何編草蓆,地上鋪著就可以睡,總是比光光的地上,躺著就睡好得多了。我們臺灣寄去的(農委會的)米,米袋他們很會利用,就慢慢將線拆開,一條一條這樣抽,抽線起來以後,就可以去綁草蓆。有的人就把這個(米)袋子,變成揹著的包包,他們也很寶貴,感覺到可以揹著這個包包,也是他所擁有的,很滿足。」
 
雲端行腳如親臨 環保智慧善人生
 
非洲的鄉親物盡其用,希望能翻轉生活;反觀臺灣的富足,卻許多人總是為追求流行而消費,潮流退了就拋棄,徒增資源的浪費。上人讚歎環保志工能把這分惜福的心找回來。
 
「剛才看到(陳)阿桃當婆婆的晚禮服,也是來環保站找。買一套穿在她的身上去當婆婆,五十元,聽說那一套若真的要去委託行買,剛剛慈悅跟我說,她說︰『真實是三萬元。』三萬元在委託行,五十元在我們的環保站,同樣的晚禮服。所以我們是去撿人家不要了,推出來了、丟掉了,我們惜福了,惜福的人再利用,所以我們可以節省資源,節省那個消耗。」
 
上人認為,科技的發展,生活模式的改變,必須用在利於眾生的正途,否則人們現在過度享受,過量消耗資源,只會破壞了後代的幸福。上人也感恩因為有現在的科技,才讓自己能完成今年的環保站雲端行腳,透過網路視訊,向環保菩薩道感恩。
 
「那段時間我(視訊)去過環保站,每一個環保站我都很感恩,環保瓶瓶罐罐,收還要洗過,乾乾淨淨。每個人發揮他們發明的良能,(看)環保菩薩都坐在地上、蹲在地上,就有人做一個輸送帶,一些垃圾把它倒入在那個輸送帶裡,讓這些老菩薩站著就可以撿,可以分類。若腳酸了,就拿著一張高高的椅子來坐著,做得很輕鬆,人跟人之間互相分享,說話都說好話,(口)說好話手做好事,每天說得很歡喜、做得很踏實。」
 
環保淨地淨人心 善用生命增福慧
 
上人續言:「每一個地方都是說:『感恩師父,你創造慈濟,才讓我們有環保做。』所以看每個人這樣做得這麼歡喜。現在的社會說長照、長照,六十五歲就是說老了。我還沒出門的以前,常常跟醫療開會,醫療與社工,若來跟師父開會,每一回都會提起了長照。」
 
高齡社會老人照護越來越受到重視,上人見環保菩薩個個在環保站不但能照顧好自己,還能守護地球為下一代付出,感到非常欣慰。
 
「長照就是老人問題,六十五歲就是老人問題。有一回我在臺中,我就跟慈濟人說,現在有這個長照老人的,需要人照顧的問題,它的名稱叫做長照。我們那些委員,大家一起就回答師父說:『師父,我們永遠都要長照別人的人,我們不想要被長照。』我說:『對,有志氣,立志我們再多歲(年紀再大),我們都還有辦法,希望我們健康、希望我們頭腦清楚、希望我們每天都可以做好事。』」
 
環保志工透過資源分類,訓練心、眼、手、腦,有效地延緩老化;更為自己老年人生注入新的價值。
 
「看,這些九十多歲、八十多歲,他們都沒有停歇過。所以他們不被長照,他們就是來愛護地球。師父就跟他們說:『你愛護地球就是愛護你們的子孫。』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子孫,要讓子孫平平安安,那大地要保護,大地要保護,氣候我們要顧,所以這個跟環保是很密切的關係。」
 
上人感慨氣候異常在國際間造成災禍,也感念一路走來,各地的慈濟人無私為天下苦難、為環保付出。
 
「所以剛才師父跟大家說,我們要感恩,臺灣很平安,因為臺灣很多很多都是善心,都在造福人群,疼惜地球的好人。所以很多,師父還沒有走透,還是挑站挑站走,我還有下一回。總而言之,光說慈濟人五十五年來,我們已經培養多少的好人,清淨多少人的心,轉惡為善,轉貧為富,真的說起來也功德無量。」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