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專一 大家眼中的小陳

2017-02-22   | 慈濟基金會
「阿板」手繪,紀念陳友朋師兄的圖畫。
「一切都過去了~這起碼是我一直告訴自己的」——摘自葉承恩臉書
驚聞訃訊 難信無常

2017年2月19日,長期跟隨證嚴上人承擔攝影記錄的錄影師「小陳」——陳友朋居士因心肌梗塞,緊急送醫後不治,享年五十三歲。大家眼中的「小陳」,對影像專業相當執著,對人卻直心誠懇;雖然從不受訪,但直至今時此刻,法親們心中仍會浮現一個身手輕靈矯健,回頭滿是自在笑臉的「小陳師兄」。

他的驟逝,讓全球慈濟人同感震驚與不捨,一時間Line群與Facebook等社群軟體上,熟識「小陳」的法親無不表達了難過與不捨,訊息洗版且滿滿哀思的情況前所未有。

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居士搭飛機前聞訊,有感而抒:

一位非常平凡的人,突然往生時,居然有全球人的祝福以及數十位法師的助念!而且,人人不捨,有的號啕大哭,有的坐地飲泣!甚至,今生非常偉大,貢獻滿全球的大法師都為他哽咽,傷心,難過!

為什麼他這麼平凡的一生,剎那間會有如此的殊榮?
因為⋯⋯
因為他一生為的就是留下人類無比輝煌的歷史編章:「如是我拍!」

他所拍攝的,就是一定會名垂青史的「證嚴法師!」


敬師愛師 細處體現

1988年,靜思精舍舉辦最後一次佛七,專業攝影師陳友朋第一次應邀擔任拍攝錄影。在「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年代,能扛攝影機的都是業界翹楚,他長期在電視圈浸潤,尤其曾是紅遍東南亞的八點檔連續劇《包青天》的攝影班底,影像專業不言而喻;而他卻在1996年賀伯風災承擔第一線記錄工作後,正式走入慈濟,展開長達二十一年的隨師生涯。

與陳友朋互動的年輕同仁與志工,都受過他的照顧與幫助,一聲聲「小陳大哥」,是同仁打從心裡敬重這一位前輩的專業與待人接物。長期與陳友朋搭配的人文志業發展處影視組的同仁回憶:「小陳大哥心很細膩,也很愛上人。上人出來走時,總是會衝到最前面幫上人排除一些障礙物。如果天熱,他察覺旁邊有電扇,也會很有技巧的開電扇給上人吹。」

工作場合絕對一絲不茍,舉凡上人開示的場景布置、拉線、燈光等等,都是陳友朋的工作範圍,也能看見他對美學的追求以及對人的細微關懷。

「上人開示或會客場合,燈光常常是關到最少,甚至只有窗外的自然光,他都是應用嫻熟高超的攝影技術來克服,甚至自己添購一支手持補光燈,隨時補光,就為了將上人和弟子互動點滴留存……」影視組同仁眼中的小陳,是一位直爽俐落的專業工作者,雖然偶現專業上的自豪,卻從不以上人的攝影師身份來張揚誇炫。
在工作專業上一絲不茍、嚴肅認真,親近陳友朋的人都信任他的專業與美感。(葉承恩提供)

至誠專一 人文典範

2月20日,經過家人同意後,陳居士的大體捐慈濟大學作為教學之用,成為無語良師的一員;當天的移靈追思會並未廣為周知,但除了靜思精舍師父自發出席七十位之外,四大志業體主管、同仁,以及特地從全臺各地趕來送別的志工,估計約有三百位出席敬禮。

人文志業發展處主任何日生特地從臺北趕回花蓮,如是追緬:

小陳的一生該怎麼描述?就是四個字「至誠專一」。

他對於開示與隨師的攝影,以至誠的心念投入他的工作。對於開示的背景,從黑夜到黎明,怎麼辦?換HD了,背景怎麼辦?光怎麼打?雖然很多困難,不久,他都辦到了。

他有這個因緣,能在開示現場走來走去,而不讓人發現,這是他縮小自己到大家不感覺他的存在;但其實他無處不在,所以他的離去,讓大家覺得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虔祝善士 快去快回

做人處事,陳友朋都是至誠專一,他的「徒弟」葉承恩,從未進小學前就跟著學習攝影美學,兩人情同父子,葉承恩也捕捉到這一位為慈濟留下無數寶貴史料,自己卻從不受訪的「小陳」,親切風趣的生活影像。
陳友朋(左)教導葉承恩(右)攝影技術與美學素養,兩人親如父子。(葉承恩提供)

經葉承恩同意,轉載個人臉書圖文如下,從此窺見,「小陳」的生活就是奉獻給了攝影與慈濟:

一切都過去了~這起碼是我一直告訴自己的

前一天,您不是還好好的嗎?怎麼今天會是這樣呢?
發生的當下,我在場;在醫院時,我在場

我一直懷有一分期望,但是當宣布您已安詳駕鶴西歸時,我感覺:時間長也短—實際的時間長;人生的無常短。

今天是小陳師傅的追思會,許多家人們分享了您的精彩歷史;我則回憶令人無法忘懷的往事⋯⋯

星期日,我要去學功夫時,您已經安詳的坐在椅子上,並用溫暖的雙手將技藝寄託在我身上了⋯⋯

謝謝您,用了八年的歲月來教導我,讓我對於:美感的建立、攝影的角度、燈光的設計有了更近一步的認識⋯⋯您總是以父親的心來照顧我⋯⋯感恩您的諄諄教誨!

要趕快回來慈濟哦~我們等您~

在精舍生活了二十一年,陳友朋給人的形象永遠是乾乾淨淨,他鮮少讓人拍照,只有葉承恩能捕捉到這麼輕鬆自在的一刻。(葉承恩提供)

待命拍攝的空檔,陳友朋也會聆聽音樂,欣賞一切美的事物。(葉承恩提供)

即便休假,陳友朋(左一)仍是會去拍攝空景,作為上人開示搭配的場景。(葉承恩提供)

小陳師兄,我們都等您回來!

(整理:人文志業發展處 2017/02/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