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面具 感受真實人生

2015-01-01   | 沈玉蓮
劉碧珠(右一)在當醫院志工時,因見苦知福,發願要把握健康的身體,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攝影者:余津玫,地點:臺北慈院,日期:2014/10/04)
「我的工作,除了笑,還是笑。」十七歲就踏入「那卡西」的生涯,劉碧珠四十多年來為了多賺點錢、為了迎合客戶的需求,總是在工作中強顏歡笑。

「以前過的是那種沒有自己,在五光十色的燈光下討生活,過得並不快樂。現在卸下面具,是輕安自在、快樂、幸福。」劉碧珠在新北市新店區屈尺環保站裡,雙手不停地做著分類,臉上掩不住知足、感恩的歡喜笑容。

走唱生涯為生計

1947年出生於臺北三峽的劉碧珠,父親從年輕時身體就不好,一家十口全靠母親一人幫人洗衣服、煮飯,賺取微薄的收入來維持家計。「窮」是劉碧珠童年時唯一的記憶,當時母親賺來的錢買了米,除了拿一些來糊口之外,剩餘的就做成粿讓生病的父親在門口叫賣,即便如此,家裡仍然經常捉襟見肘。

兄弟姊妹一個個懂事後外出工作,劉碧珠小學都還沒畢業就開始工作,雖然不懂樂器,長得高大的她常隨著二哥,以湊人數的方式參與葬儀樂隊,補貼家用。待二哥考進警察學校後,家境才開始慢慢有了改善。

為了一家十口的生計,二哥白天在警察學校康樂隊工作,晚上憑著吹薩克斯風的技能,開始接晚會、酒店的「那卡西」,當時十七歲的劉碧珠隨著二哥的腳步,開始她的走唱人生。

在五光十色的聲色場合中,所有的事情都由二哥打理,劉碧珠只要負責主持與唱歌,基本上沒多大問題。然而,二哥病倒了,無法再繼續演奏,劉碧珠生怕表演舞臺被別人所取代,在惶恐中學吉他、彈電子琴……硬起頭皮將場子撐起來,「當時只要有錢賺,晚會、賣藥、酒家……什麼都接。」甚至劉碧珠的結婚對象,也是在那卡西中以吹薩克斯風為業。

強顏歡笑脾氣大

為了工作而強顏歡笑的劉碧珠,覺得在外面已經夠委屈,回到家經
走唱的人生的工作壓力,讓劉碧珠養成脾氣暴躁的個性。(照片提供:劉碧珠)
常把工作上的不如意藉故發洩,養成了脾氣大、動不動就大小聲的暴躁個性。

「她常找我吵架,相爭不曾輸,相輸(臺語:打睹)不曾贏。不過,我們都忍她……」脾氣特別好的先生和二個兒子都以體諒她的辛苦來包容,但辛苦的走唱生活,讓她看不到家人的感受。

年紀漸長,劉碧珠在美都麗酒家駐唱時,看盡送來迎返的酒客生態,讓她想藉由宗教的力量改變自己,她到寺院禮佛、開始吃素,七、八年的時間裡,嘴裡吃素,但工作上一遇到不如意,習氣依舊爆躁,看不慣的同事說:「脾氣這麼不好,還好意思說是吃素的人。」也因為這樣,劉碧珠又改回葷食。

退去光鮮做志工


直到年近六十,劉碧珠因喉嚨長繭動過二次手術,加上有兒子工作養家,美都麗酒家也結束營業,劉碧珠漸漸由臺前退了下來。「退下五光十色的生活,突然間覺得時間好多,不知要做什麼?」她的小兒子廖柏森告訴住在對面的慈濟委員廖素琴,請她接引媽媽做慈濟,第一次帶她參加慈濟活動,就是幫她報名參加醫院志工。

第一次接觸慈濟,劉碧珠除了緊張還是緊張,「從花花世界直接進到莊嚴的道場,很怕自己的粗聲大氣嚇到人了。」帶著惶恐的心當醫院志工,劉碧珠一再提醒自己,「說話要小聲,動作要優雅,要認真學。」

晚上就寢睡在劉碧珠旁邊的資深志工黃澄英,知道劉碧珠第一次到醫院當志工,不僅一點一滴的教她,並適時的提醒她該注意的地方。在醫院裡,劉碧珠看到不論是年輕人或老年人,只要生病都需要上醫院,也需要有人去關懷,這讓她感受到自己健康是一種福氣,當時心裡面就想:「這麼美的團體,自己又有健康的身體,為什麼不去做呢?」

克服自卑勇承擔


劉碧珠每星期固定二天會載環保志工,一起到新店屈尺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余津玫,地點:屈尺環保站,日期:2014/09/29)
一次的醫院志工經驗之後,同行的志工都忙於社區勤務,也都忘了要再找劉碧珠參與社區活動,她又賦閒在家。2007年,兒子的同學因病住院,兒子常去陪伴關懷,鄰床病人的姑姑是慈濟志工,兒子又請託這位志工黃玉池來接引媽媽,於是劉碧珠開始參與見習課程,隔年參加培訓。

參與培訓課程時,有人知道劉碧珠過去所從事的行業,認為她不適合受證成為慈濟委員,這對劉碧珠的打擊非常大。「從小與媽媽常走寺廟,媽媽總是教導要懂得分寸與行儀,況且從見習到培訓,我都很虛心學習,很懂分寸。」

劉碧珠不僅沒有退縮,反而更小心翼翼跟著志工們如禮如儀,心中篤定自己不會造次,會學習做一個證嚴上人的好弟子,有了這一份信念,加上自己一通電話一塊福田的精進,終於讓人相信她的決心,於2009年受證為委員。

剛參與慈濟時,劉碧珠自嘆書讀得不多,又有很多人都知道她過去的行業,每當有人要她寫字時,她更是無地自容,所以她在別人面前就只管做好勤務,盡量縮小自己,縮到別人看不到她。有一次隨著大家在街道上做環保回收時,有人問她:「妳不是都光鮮亮麗嗎?這妳能做得了嗎?」當時她只有一個念頭:「只要我有心,沒有什麼做不了的。」

當劉碧珠更明確地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後,她說:「小支筆我拿不動,就拿大筆囉!」當生活組需要承擔時,她拿起掃把做生活;當環保站需要志工時,她廣邀民眾一起前往環保站做分類;因自己曾經拿著麥克風討生活,她自告奮勇帶領大眾在告別式上唱誦佛號……她喜歡慈濟所有的勤務,一通電話、一則簡訊,她從不拒絕,因為她越做越歡喜,歡喜來自於「真、善、美」的體悟。

縮小自己修習氣

在慈濟裡,劉碧珠(左三)找到真實快樂的人生,家裡的笑聲也增加了。(攝影者:余津玫,地點:劉碧珠自家,日期:2014/09/29)
褪去華麗衣裳,穿上柔和忍辱衣,劉碧珠形容自己就像一張白紙,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她的善知識,別人不對的她當借鏡,別人的優點她當典範。慈濟人所散發出來的那一分真誠、善意與美感,讓她真正退去五光十色所帶來的假面具,覺得整個人活很實在、很輕安。

在不斷的付出和縮小自己虛心學習中,劉碧珠無形中改掉了自己的壞脾氣,家人的笑聲多了,一家和樂融融,大兒子廖世宏說:「每次她去慈濟回來,我看到她樂在其中,這個讓我覺得很舒服。」小兒子廖柏森說:「媽媽本來就是很熱情的人,用在慈濟很適合,我覺得媽媽讓我很驕傲,幫助那麼多人,希望有一天也能學她。」先生也因為看大愛臺受到感動,囑咐她:「上人這麼偉大,妳要好好聽他的話,好好跟著上人腳步走。」

有了家人的護持力量,讓劉碧珠在慈濟路上很有衝勁,為了做好上人的弟子,她在外以莊嚴「制服」來提醒自己;在家她以「慈濟人」來克服自己,她很感恩先生、兒子一路的護持,讓她無後顧之憂,她更發願說:「要跟隨上人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沈玉蓮 新北市新店報導2014/12/3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