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友 - 八旬獨居不孤獨

2009-07-27   | 楊慧敏
2008年12月吳大友師兄,神采奕奕的受證為慈誠。他曾是慈濟的關懷戶,如今發願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攝影者:顏明輝
在台北繁忙的十字路口,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驅使著有點不聽使喚的手腳,舉牌、舉看板、發傳單,過往的人們飛快的經過的身旁…老人家站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圓一個自力更生的願。


獨居長者 願自力更生

2005年,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將獨居長者─吳大友伯伯資料轉給慈濟關懷。黃富美師姊回憶當時見面的情況:「剛開始,吳伯伯原本住在只有二坪大的小房子,而且是早餐店的閣樓。伯伯腳痛風、腫脹,沒有牙齒、營養不良,雖居住地不用繳交房租、但也無法讓他可以站立、休息,所以他只好搬家到現址新生北路的小套房。單靠社會局每月三千元老人津貼,無法支付他所有生活支出及醫藥費,於是我們給予長期補助,志工也會親自到府關懷吳伯伯的狀況。那時,開朗的吳伯伯覺得這樣的日子過得很舒適。」

志工有時就陪著吳伯伯在巷口散步,活動筋骨,陪他話家常。伯伯說起當年,他隨政府來台之後,組織了自己的家庭,努力經營著事業,也曾意氣風發﹔但因緣流轉,在一場因生意往來的牢獄之災後,家人漸漸的疏離,僅剩自己一人獨居。伯伯感恩這些素昧平生的「家人」,也知道慈濟給他的幫助來自社會各界,他覺得自己應該要自力更生。

伯伯又去找零碎代工的機會,偶爾折廣告單、代班管理員,或是站在街頭發試用品、傳單、舉廣告牌,忍著風吹雨淋、烈日暴陽;自認動作比不上年輕人,自願減薪,也不願多跟雇主多領津貼,老人家對於一切加諸身上的逆境,從無怨尤。


手心向下 是晚輩典範

吳伯伯原本不太健康的身體,在志工的關懷下,狀況逐漸改善,吳伯伯也開始參加慈濟活動。在關渡冬令圍爐活動,他被當天志工用心規劃的活動所感動,從那次起,吳伯伯開始發願─要每月捐款、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他也領取紙製的「竹筒歲月」存錢筒回家存款,好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吳大友師兄專心做環保。中山人文真善美提供。
自從吳伯伯成為慈濟會員後,他也到八德環保教育站做環保志工,但因過敏體質,紙屑、灰塵讓他身體無法適應,只好先暫停。有一次,他參加重陽敬老健檢,慈濟台北醫院蔡前院長當面邀約他到醫院當志工,吳伯伯也報名上基礎醫院志工課程;在社區,他也上社區志工見習課程。做事負責的伯伯在他的月曆上畫滿記號,將上課的日子都空下,不接其他工作、專心上課,好學的態度很值得社區大眾一起來學習。

上社區志工見習課時,關懷吳伯伯訪視委員之一的林華麗剛好也是隊輔,每次上課都會遇到吳伯伯,吳伯伯都是開心地與她笑容滿面打招呼。吳伯伯的朝氣一如陽光普灑大地,華麗師姊也被感染,整天也都精神飽滿、神彩奕奕。

常伴隨吳伯伯進行義齒整修的高明鴻師兄,對於老人家守時的態度敬佩不已:「牙科醫師很發心、完全免費義診;吳伯伯個人也非常守時,通常約下午二點三十分,伯伯大概二點就到了,幾乎每一次都是讓伯伯在等我們這些後生晚輩。八十三歲高齡的他,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法親陪伴 心了無罣礙

2008年吳伯伯開始參加培訓,每次的跪拜,其實對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伯伯來說是不小的負擔,但是他不以為苦,堅持跟著其他志工完成所有的禮儀,伯伯也感恩,因為有身旁好心師兄的扶助,自己的堅持才能得到滿足。

但伯伯培訓半途,卻又罹患肺結核而缺課半年。指著當初住院的時間紀錄,伯伯感恩從住院到出院,陪伴的黃富美師姊都一直在身邊,即使最後檢驗出自己罹患了肺結核,也沒有嚇跑她們。他說:「如果沒有慈濟,他是過不了這人生關卡的。」而師姊師兄經過討論,認為伯伯雖因病缺課,但精神跟身行典範,實在值得推薦受證。

現在的吳伯伯,每天早上四點三十分就起床收看大愛台、運動,沒事也常到樓下幫忙管理員,做敦親睦鄰。吳伯伯說:「我是獨居老人,我已把我的電話給慈濟的師姊,她們就像我的親人。我往生時,希望能捐大體,一切身後事就由慈濟師兄、師姊幫忙處理,我覺得我過的很好。」

心無罣礙、活在當下,把握分秒、發揮自己的良能,吳伯伯從照顧戶克服身體與環境的障礙,成為手下向下的志工,這份心力與堅持,值得我們借鏡與學習。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