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阿姆──張綉霞的歡喜人生

2009-12-19   | 黃鳳框
在板橋園區,張綉霞輕輕擦拭靜思精舍模型前的佛像,彷彿跟佛在對話。(攝影者:鄭榮華)
張綉霞,1926年生,台中大甲人,二十二歲結婚,現年八十四歲。歷經二次大戰的戰亂時空,驚險地從轟炸中逃過一劫。婚後,兒女成群,曾經為了生計,頂著烈日在磚窯廠工作,非常辛苦。今日,能夠善盡生命良能,是綉霞感到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事。

情誼姊妹善開啟  板橋台中慈濟好緣

清晨的慈濟板橋園區,六點四十分左右,朝露依舊濕潤著草尖,陽光初探雲端溫柔地閃著金光;一個清瘦老者的身形,輕輕地踏上板橋靜思堂前的木製拱橋,啾啾的鳥聲,歡迎著她,來這裡,儼然是老者每日的功課。

上午八點左右,靜思精舍模型前,清瘦老者弓著身,擦拭著琉璃佛,動作輕柔,表情肅穆而安詳,目光不時地望著佛像的眼睛,彷彿跟佛在對話。佛陀慈眼視眾生,一手撫慰著地球;老者的內心明亮,一如眼前佛陀撫慰著的那顆地球,老者眼中的佛陀,似乎對著她在點頭微笑呢。她就是許多人稱呼為「菩薩阿姆」的張綉霞。

張綉霞拿起那顆晶瑩剔透的地球擦著,心中默默祝禱:「釋迦牟尼佛,弟子憨慢,在此做福田,祈願大家都平安,天下無災無難。」

三十年前,綉霞從大甲搬到板橋,就認識了徐蜜。1995年,徐蜜受證為慈濟委員,兩個人常常一起在大佛寺拜佛。五年前,綉霞搬到台中,去之前,徐蜜的先生給了綉霞慈濟台中分會的地址,牽引了綉霞來到慈濟台中分會,當了福田志工,和當地的慈濟人結下好緣。

張綉霞一邊擦地一邊感恩,擁有健康的身體,又能當志工。(攝影者:鄭榮華)
現代的家庭結構多樣化,綉霞的子孫並未同住。兩年前,綉霞回到了板橋,孝順的小女兒為綉霞買下一間小套房,讓母親住。為了方便照應,孫女每天晚上下了班,過來陪阿嬤睡覺。回到板橋的綉霞,因此自動到板橋園區報到當志工。

清早三四點出門  返家夜已深

綉霞每天的作息幾乎都一樣,上午三點半或四點出門,走路到板橋的接雲寺,整理佛桌、香爐,接著做早課,六點多鐘從接雲寺旁的站牌坐上公車,到板橋園區參加志工早會,結束之後,開始做福田志工,擦拭靜思精舍模型前的佛像,並跪地清潔佛前的地板。一邊擦地,綉霞一邊感恩,上天給了她健康的身體,能夠在這裡當志工。

只要板橋園區有事做,綉霞可以在這裡待一整天,甚至接續到晚上的聯誼或共修。只要她用電話向女兒或兒子報平安,孩子們也都很放心讓她在這裡當志工,因為有師兄師姊在身邊,不會有事。

在板橋園區,綉霞什麼都做,到廚房揀菜、包裝檀施書籍、環保站分類等等,現階段還有歲末祝福紅包可以做,接下來也有福慧袋要製作。綉霞的行程,每天都滿滿的,問她在家裡都做些什麼事情,她竟然答不出來,因為她在白天很少待在家裡,傍晚接雲寺的晚課,更是不缺席。

聽綉霞說,曾經在一天之內,來往家裡和園區達三趟之多。這樣來來往往,綉霞通常都是一個人獨力搭公車輾轉而來,一點都不累,甚且活力十足。她身體的硬朗程度,讓許多年輕一輩的志工稱羡不已,也自嘆不如。除了被綉霞感動之外,慈濟志工張玉枝總是說:「她是我們園區的一個寶。」

莫為小事生氣  佛桌撚燈映內心

綉霞的好人緣,可說是整個板橋園區「通人知」。每個她見過的人,第二次見到面一定叫得出名字來。綉霞認為人與人之間就是一個緣字,任何人不管今生今世與自己的關係是什麼,都應該要珍惜。

張綉霞(左一)製作歲末祝福紅包。(攝影者:林水福)
個性憨厚的綉霞,滿心歡喜地說:「我的身體健康,又有志工可以做,子孫平安就滿足了。」萬一,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就將它化解,不用為小事生氣;因為不順利的事情,難免會發生,她說:「我們就是善解它,不要想那麼多。」這就是「菩薩阿姆」對人生的體悟。

想到當年,在戰亂年代,從轟炸中逃過一劫,綉霞表示,上天讓她這條性命活到今天,讓她很感恩。她也總是對著證嚴上人法相在發願:「我願意一直做,直到這口氣沒了為止,我就很滿意了。」這樣的願力支撐著單純的綉霞往前走。

綉霞不管輾轉到哪一個道場,總是在擦著佛像或佛桌,好像這就是理所當然的工作。佛前的燈燭照在臉上時,也照進綉霞的內心,綉霞本身散發出來的光芒,也在指引著經過身邊的人,要把握有限的生命,發揮最大的功能。

綉霞的心境有如明鏡一般,人生縱然有過滄桑、有過起伏,八十四年後,都成了鏡面上滾落的灰塵,一點都沾不上。

(撰文者:黃鳳框)
(本影片為:2009歲末影展獲獎作品『真心幸福』)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