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師姊 捨高薪擁抱病患

2010-04-09   | 葉文鶯
陳鶯鶯捨棄了優渥悠閒的生活,每天都圍繞在病房與病人之間忙碌,偶而抬頭看看天空的開闊,映照醫療志工必學的「包容」。(攝影者:蕭耀華)
護理專科畢業旋即步入婚姻的陳鶯鶯,婚後擔任營養食品行銷主管,她擅於察顏觀色、口才又好。

十多年前,她辭去工作,專心照顧罹患癌症的先生;夫妻發願若是先生身體好轉,願以過來人身分,分享經歷、幫助他人。


不為賺錢而活 半百人生轉彎


先生病逝後,她投入慈濟並承擔委員組長職務。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家住在台中大甲的她,從初期救災到援建「希望工程」校園,都積極參與。之後,原任職公司想借重她的專業到大陸代訓員工行銷技巧;為了不影響同組委員任務的運作,她親自向上人辭去委員組長職務。

「一個女人去大陸做什麼?」思索著上人反問她的話,陳鶯鶯自知是為賺錢而去;腦海中浮現另一個人生規畫──是否該實現先生的遺願?

2001年6月,陳鶯鶯來到大林慈院加入常住志工行列。護理背景出身的她,服務病患得心應手,難以克服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

陳鶯鶯坐下聆聽病患的苦痛、憂喜或孤獨,讓病患願意打開心門,抒解生病的鬱悶。(攝影者:蕭耀華)
「過去我花錢大方、睡覺總是睡到自然醒。」陳鶯鶯形容自己一向隨心所欲,但是常住志工生活猶如修行人,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做早課、七點參加志工早會;每天在偌大的醫院服務,兩、三個月就走破一雙白鞋,有時半夜還得到院區處理病患的生死大事……

父親臨終前正因忙於病患的事,無緣見老人家最後一面,如今也難得有假日回台北探望年老的母親……改變作息、看淡親情化為大愛,對年過半百的她來說,談何容易!

但她很快轉念:「人應該懂得把握因緣。這是唯一可以改變自我習氣的地方。」

「我先生以前常形容我是個很容易『活』的人。」陳鶯鶯也認為自己容易適應環境。果不其然,昔日的她每天早上從一杯咖啡「悠閒」開始,而今桌上還是一杯熱咖啡,只是「提神」效果居多罷了,她也安然自若。


渾身媽媽味 比家屬更懂病人

出生在台北的她,從小愛看戲;要是母親忙於家務、沒空去看戲,就把她叫來坐在板凳上「講戲齣」。陳鶯鶯在醫院關懷病人與家屬,總也喜歡以故事與人分享人生道理,特別是上人所開示寓意深遠的故事。

擔任常住志工八年多來,陳鶯鶯認為自己最大的成長是學會「包容」。醫院裏,人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不同的經驗和思維,志工訓練讓她更能同理他人。

不到六十歲的陳鶯鶯,身上有著濃厚的「媽媽味」。

年近七十的太太因風濕性關節炎住院,見陳鶯鶯來到病床前,她起身抱住陳鶯鶯,開心笑說:「啊,你若來看我,我就像看到阮八十幾歲的老母……」

不但這位老人家這麼說,年紀只夠得上與陳鶯鶯以「姊妹」相稱的林文雀,心目中也認為陳鶯鶯像她的母親。

林文雀的先生在心蓮病房往生,最初住院時,他並不歡迎志工來探望。

「我唱歌給你們聽好不好?」

「我不要聽。」先生以生硬的口吻直接回絕陳鶯鶯。未料她不以為意,說:「那我唱給文雀聽!」

陳鶯鶯師姊為長者獻上一朵小花,為白皙淨潔的病房增添溫暖色彩。(攝影者:張阿英)
也許是這一番誠意打動先生,後來只要陳鶯鶯到來,他一定從床上坐起。非但文雀會找陳鶯鶯聊心事,一向話少的他也和陳鶯鶯有話說。每當夫妻溝通不順暢,他甚至告訴太太:「你去問鶯鶯師姊。」

「鶯鶯師姊比我更了解他。」林文雀發自內心佩服陳鶯鶯敏於洞察人心,對她格外敬重,直覺她就像個母親。

罹患癌症的陳明光,同一時期治療的病友紛紛去世,他卻幸運恢復健康、重回工作崗位;被喻為「碩果僅存」。在他眼中,鶯鶯師姊不對人說教,是他最好的「垃圾桶」。

「雖然一開始也聽不進去她說的道理……」陳明光笑說,事後想想,陳鶯鶯不僅懂他,還能用相對的立場分析,觀照全面,他真是服了她。

(撰文者:葉文鶯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20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