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清潭 香積結緣滿天下

2010-06-03   | 葉文鶯
窮苦出身的呂清潭,特別喜歡做善事,靠著他精湛的手藝,在香積組烹煮美味佳餚與大家結緣。(攝影者:林炎煌)
擅長台菜、日式料理,
曾在知名餐廳當過大廚、開過海產店,
呂清潭做了三十多年好料理,
盛年退休後改學素菜,
憑著一身好廚藝,廣結天下善緣……

年輕時,高雄慈濟志工呂清潭、黃秀梅夫婦曾在六合路夜巿做小吃生意;儘管收入不豐,他們卻喜歡做善事。

「能做的就盡量做!」對窮苦人家富有同情心,源自他們夫妻倆同樣出身窮苦。

窮苦出身,嚐遍酸甜苦辣

幼時,呂清潭的母親罹患「免疫性血小板過少症」,俗稱「紫斑症」,每天光是輸血針劑就得花費五千元。父親耗盡積蓄又向人借貸,盡心盡力替母親治病,奈何在呂清潭六歲時,母親病逝,家中經濟一落千丈。

父親帶著老母親和六個孩子,自基隆遷居高雄投靠妹妹,在六合路夜巿賣魚。看著父親肩上扛著生活重擔,排行老么的呂清潭對讀書不感興趣,小學沒畢業便自願輟學當起小魚販,每天凌晨三、四點到魚巿場批貨。

兩三年後,父親重拾日本料理老本行,在六合夜巿擺攤,呂清潭與三姊都在店裏幫忙。二十二歲那年,顧及阿嬤八十多歲,呂清潭想討房媳婦孝敬她。友人替他作媒,對象是家中請來做飯的女孩黃秀梅。
「口說好話,手做好事,心想好意」,上人的開示,讓呂清潭改掉購博、喝酒的惡習。中年加入慈濟後,更讓他覺得自己是有福之人。(呂清潭提供)

交際應酬,月醉二十七天

成家後,呂清潭把夜巿店面讓給三姊經營,為了增加收入,他到一家知名海鮮餐廳擔任採買兼主廚,這一做就將近十五年。四十歲那年,他與友人合夥開海產店,股東兼主廚。

每天下午兩點至五點餐廳休息時間,廚師們喜歡玩玩四色牌、麻將,打發時間。「他只是小賭,不會動用到薪水,每月該給公公和孩子的生活費,他都會給。」黃秀梅說,先生不借錢賭博,很知道分寸。

呂清潭個性隨和、交遊廣闊,平常在家連一罐啤酒也喝不完,但在餐廳與客人交際,每當替客人配菜後,便逐桌詢問是否滿意;顧客替他斟酒、乾杯道謝,各式酒類混合著喝最容易醉酒,也最傷身。同業友人邀約吃飯,他也全陪到底,每個月大約醉上二十七天!

三分頭示人,人生重新開始

1991年,他們聽大女兒提起,「花蓮有一位師父,做慈善、辦醫院……」開始加入會員,按月布施。當年四十多歲的呂清潭,還跟隨志工到花蓮參加「慈濟委會員聯誼會」,聆聽上人開示。

「上人說,『口說好話,手做好事,心想好意』,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上人慈悲的聲調讓他想起了阿嬤,回程車上,呂清潭當眾懺悔,發願不再抽菸、喝酒、賭博,也不再對人亂發脾氣。

過去以朋友為重,家庭其次;踏入慈濟,呂清潭以家庭為重,既不喝酒也不賭博,朋友之間則以廚藝交流往來居多,他也婉勸同事戒除習氣。
「以前做菜,只想到讓人家吃得高興就好。上人說,煮菜的人用心,口感自然不同。」呂清潭覺得現在做菜像在「修行」,不能潦草、隨便,心情不好時,炒出來的菜再怎麼調味,感覺就是不對!(攝影者:張兆和)

重當學徒,投身素食料理

1994年,呂清潭受證慈誠隊員。2003年,五十三歲的他決定退出股東、提早退休。

「踏進慈濟,我不想再做葷食。」為了在道場擔任香積志工,呂清潭還拜託開素菜館的友人讓他去學做菜,把自己當成學徒,總是提早到達,整理東西或切洗備菜。

高雄靜思堂啟建後,呂清潭經常擔任工地香積主廚,包括工作人員、志工在內,每天約要準備兩百多人份的餐點;為了讓工地人員喜歡素菜,香積志工每餐提供十道菜加上水果、點心,猶如歐式自助餐般豐盛。

慈濟志工以家庭主婦居多,平常煮幾道家常菜並不難,然而面對工地用餐人數眾多、菜色每天要變化,大家普遍缺乏設計菜單、採買和廚房人力調度的經驗。呂清潭邀請大家相互學習、研究,帶動高雄十八區的香積志工都能獨當一面、勇於承擔。

若遇大型災難或颱風來襲,香積志工動員與應變能力更形重要。因此,每逢颱風來臨前等特殊狀況,呂清潭預先採買大量容易保存的菜料;不但可避開颱風過後菜量少、菜價高的情形,並可備不時之需。


子女們送的出國旅費,呂清潭全部用在四川賑災的行程,除了承擔香積工作,同時訓練慈誠隊廚藝、開菜單兼採買,讓香積組不再缺乏專業人手。(攝影者:羅瑞鑫)

去年四川大地震發生後,呂清潭兩次赴災區熱食站服務,前後停留近兩個月。

在那裏,他看到廚房空間又窄又熱,志工人力有限,女眾志工受限於體力,著實辛苦;心中生起一個想法——男眾體力較好,若能訓練慈誠隊承擔香積,有廚藝又能開菜單兼採買,如此一來,日後不論海內外大型活動,或急難救助需要緊急供應熱食,就不乏專業人手了!

兩次赴川賑災,自付七、八萬元旅費,這可是子女每年送他們夫婦出國旅遊的孝心呢!

「太太好、子女孝順,什麼好吃的也都吃過了,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呂清潭此刻的人生境界,無非就是一道「精進」料理吧!

【更詳盡內容 請參閱慈濟月刊 515期】

(撰文‧葉文鶯 2009/10/2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