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當不成 當「修行女」

2013-03-10   | 鄧麗娟
許凱媛參與中山聯絡處推廣齋戒便當製作。〈攝影者:劉宏洋,地點:臺北中山聯絡處,日期:2011/09/08〉
「長大後,我要做修女!」許凱媛小小心靈暗自發願。

1950年,許凱媛出生於新竹貧窮的農家,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自小就要幫忙家裡照顧果園、種田、養雞養鴨等農務。小學時期曾接受過天主教堂米糧發放的援助,當時修女常來輔導課業、講故事、發糖果,在耳濡目染之下,善的種子在小小的心中悄悄萌芽,也想要像修女一樣去幫助窮苦的人,但是修女必須受高等教育,她想:「家裡哪有那麼多錢……」這個念頭頓時打住。

現實壓力 洶湧如巨浪

懂事的凱媛小學畢業後就去當幫傭,看顧三個比她更小的孩子。除了操勞家務,還要忍受雇主夫妻吵架的火爆場面,常躲在角落哭泣。曾試圖逃離,但因父親早已預支薪水而不得不向命運低頭。

向來是爸爸心中孝順的女兒,十四歲時突然罹患腳疾,醫生說必須鋸腿保命。爸爸心急如焚,來到一間廟宇,指引到南寮海邊,遇見一位貴人,用祖傳秘方敷腳,排除毒素後,不可思議地康復了。凱媛認為是菩薩救了她,從此發願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大愛,以回報救命之恩

長大後,凱媛奮力勤學,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夜校,當了護士。也就在那時,遇見俊挺的日本藥商,加上對日本很憧憬,就遠嫁到異鄉。可是夫婿有了外緣,感情出軌,讓夢幻破碎,不久就帶著出世不到一年的女兒及一筆贍養費回到臺北展開了單親的生活。
許凱媛(中)2011年參與經藏演繹,在中山聯絡處地下樓,全神貫注,彩排入經藏手語。〈攝影者:王詠生,地點:臺北中山聯絡處,日期:2011/06/12)

景仰慈悲 尋覓入慈濟

在重新面對生活考驗的這段日子,凱媛開始從媒體注意到,證嚴上人為了建醫院的悲心大願而歷經艱辛,心中油然起敬,尋尋覓覓終於在慈濟華東水災募款活動中加入成為會員。

但是真正踏入慈濟是1997年賀伯颱風來襲時,被邀去志工陳雪子家,協助製作便當救濟災民,實際參與之後,當下才察覺那種微妙的感受,沒有去投入,是無法了解的。從此凱媛的人生邁向新的里程碑;陸續投入醫院志工、助念、環保活動等,精神生活的富足今非昔比。

「還沒有進來慈濟的時候,別人錯在眼前,自己錯在背後,雖然很熱心,但是舊業還不清,新業造不停。」凱媛敘述過去的自己常臉臭臭的,不高興時惡言就會脫口而出,上人說:「『嘴巴不好、心地再好,都不是好人。』那叫做火燒功德林呀!」憶起之前的愚癡,凱媛覺得無地自容,非常懺悔。

在上人法語的熏陶下,凱媛現在遇到困難會用感恩心來面對,她覺得:「老是抱怨是無效的,唯有勤耕心靈的福田,才能獲得智慧的道糧。」當醫院志工時,凱媛看盡人生百態、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學會把握當下,分秒不空過。

凱媛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只要時間不重疊,都會把握每一個好因緣。她覺得只有靠雙手做,才能「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做慈濟那種法喜,她覺得跟快樂不一樣;快樂是一下子,法喜是由內心發出來恆久的喜悅。活動時身體可能會累,但是過後心裡卻很富足。

「我曾經在活動完畢,回到家裡吃水果,咬在嘴裡還沒吞下就累到睡著了。後來組裡打電話來,把我吵醒叫去助唸,我馬上又出門了!」到底哪來的動力呢?凱媛堅信:「應該是上人的德行,才有我們慈濟人的精神吧!」
許凱媛在家裡整理日積月累寫得滿滿的筆記本。〈攝影者:趙勇甯,地點:許凱媛家中,日期:2011/09/21〉

好話連連 廣結好人緣

如今的凱媛見人就說好話,因為了解業力牽引的可怕,所以要廣結好人緣。「時時口吐蓮花,能給人正面的思維。」對於新發意菩薩,她更是時時以讚歎及肯定的好話給與人信心。「如果態度語氣不好,別人可能轉頭就走了。」因此凱媛都很細心護育幼苗。

雖然歲月導致視力茫茫,記憶力漸退,凱媛還是將佛法琅琅上口,好話連連。她以前都不會講臺語,進慈濟才學的,而且還學很溜呢!這絕對不是偶然,而是日積月累下來的;凱媛勤做筆記,用心背誦,將佛法注入心識,滿滿的筆記本印證了努力的痕跡。加上常常聽上人的開示,在慈濟裡都接觸善知識,她說:「每個人都是我學習的對象,每個人都是講好話,就這樣子學來的啊! 」

2011年,凱媛把握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參與慈濟《法譬如水》大懺悔藏經演繹,殷殷期盼志業能加速推動、心靈加速淨化。在這期間,也圓滿人文榮董,護持大愛台,讓愛的清流環繞全球。

凱媛欣慰地說:「以前當不成修女,如今在慈濟當一個『修』行的『女』人;老師當不成,如今當眾生的不請之『師』,總算是圓滿了我小時的志願。【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鄧麗娟 臺北報導 2013/02/2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