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香 成寫作能手非本意

2013-08-26   | 王惠香
郭明娟(左一)消遣道,「嗯!妳(王惠香,右)這顆種子,睡醒了就好,有醒過來就好!哈哈哈!」(攝影者:許倪瑗)
「我們比較缺文字志工,妳來幫忙寫文稿好嗎?」2006年參加社區人文真善美共修,資深志工這麼說,王惠香不好推辭,卻開始擔心,「雖然我喜歡看書,但從小就不愛寫作文,頂多偶爾塗鴉畫插圖、寫寫生活雜記,怎麼有辦法寫慈濟的文章?」

其實我想學的 不是文字

為了培養全球人文真善美志工的專業與人文,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安排了許多課程。臺南區的課堂上,擔任課程講師的文發處同仁黃基淦說:「各位選擇文字功能,想必對寫作都很有興趣,也深具文學根基。」坐在臺下的王惠香想著,「老師,您猜錯了,我對寫作不在行,也沒有根基,其實我想學的是照相,不是文字啊!」

夏日午後,靜思堂落地窗外陽光閃耀,窗邊整排的綠樹迎風搖曳,微風送來陣陣的清涼;教室裡,老師語調平緩地認真授課,王惠香的眼皮越來越沉重,看著銀幕上逐漸模糊的字,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一覺醒來,想起自己正在上課,趕緊抬頭看看老師,他依舊用心地解說著,滿懷愧疚的她,趕緊重拾紙筆認真做筆記。

精彩的課程一堂接一堂,文發處賴睿伶也上臺授課,「倒金字塔的寫作方式,是將報導中最重要、閱聽人最感興趣的部分寫在導言,其餘依重要性,分別於各段報導。」

好多從來沒聽過的專有名詞,老師表達得很清楚,王惠香卻聽得好模糊,「倒金字塔?為什麼金字塔要倒著放,這樣不是會重心不穩嗎?」儘管聽得一頭霧水,還是先抄下來再說,或許以後就看得懂了。

課程最後,講師問:「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啊?歡迎提出來討論喔!」剛入門的她,囫圇吞棗、消化不良,根本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幾度自問 為何要這麼累

藉由記錄各種活動與人物,王惠香(左)更能感同身受,也漸能掌握記錄要點。(攝影者:郭明娟)
課程中的專業術語聽不太懂,剛開始參與社區活動記錄,也經常處在狀況外。活動現場放眼望去,茫茫人海中,「該記錄什麼?要訪問誰?」她就像不懂烹飪的人,到了菜市場,不曉得該買什麼,於是這樣買一點,那個買一些;回到家的時候,問題又來了,菜要怎麼切、如何搭配、怎樣煮才好,也就是,「故事要怎麼寫呢?傷腦筋啊!」

下班後忙完家務,王惠香打開電腦,準備開始寫星期天剛記錄的活動文稿,因為尚未深入慈濟法髓,用字遣詞總要句句斟酌,寫得特別慢,經常敲著電腦直到夜深人靜,打瞌睡撐到曙光乍現也是常有的事,有時上班很想睡,就要泡茶、喝咖啡提提神。 

這個階段有點像蓋房子打地基,是往地底挖,做基礎建設,從地面上看不出任何動靜,幕後的辛苦與努力看不到,幕前的成果與進步也看不見。她也曾幾度在萬籟俱寂的夜裡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累?還有許多工作可以選啊!為什麼要接這個不擅長的項目呢?」靜心思量後,又告訴自己,「社區缺人,不幫忙怎麼辦呢?歷史需要有人記錄下來啊!」 

冬眠的種子 睡醒發芽了

2009年、2011年,臺南人文真善美蔡月雲、陳爝娟師姊陸續因病往生。年輕的她們平日親切隨和,用心照顧後輩,竟然短短幾個月就離開,帶給王惠香極大的震撼,也深感不捨,「臺南真善美少了她們二位,就像樹林裡少了兩棵大樹,我還能繼續在樹下乘涼嗎?要努力學習,趕快長大,才能幫忙分擔啊!」本來以隨喜心情做志工的她,開始變得主動積極。 

有空的時候,她常自我充電,希望勤能補拙。「慈濟全球資訊網」是她每天造訪的網站,閱讀「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開示,選讀來自全球的精采文章;「衲履足跡」、「茅塞頓開」、「中英靜思語」、「無量義經讀書會」,都是她經常點閱的網頁。 

王惠香(左二)說:「其實剛加入人文真善美時,我想學的是照相,不是文字啊!」(攝影者:陳勇菘)
她靜下心來想,身為文字志工,最大的期盼是作品能發揮善的影響力,「怎麼鍛鍊自己?如何寫出老少咸宜、流暢易懂的文章,讓人家願意花時間讀,進而感動更多人同來付出呢?」除了觀摩《慈濟》月刊《經典》雜誌、慈濟網站、大愛電視、文發處文史組的編輯週報;有空時,她也閱讀坊間暢銷的書報雜誌。 

廣泛閱讀之餘,回到家裡,她也習慣打開音響、電視,播放音樂或大愛電視,讓美好的音樂、精采的節目內容,伴著家人一同生活起居,希望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長智慧、培養美的感受力。

日子一天天過去,藉由記錄各種活動與人物,她深入體會人生中的喜怒哀樂,更能感同身受,也漸能掌握記錄要點,將受訪者的感人故事如實呈現。

累積實務經驗後,回頭看之前的上課資料,她頓時豁然開朗,「原來當時老師說的『倒金字塔』是這個意思,就像電視新聞,要在前幾秒就把重點呈現出來,吸引觀眾注意。我終於懂了!」

隨著作品逐漸被刊登報導,同區的志工開玩笑道,「進步神速喔!」她慚愧地說:「不是神速啦!以前像冬眠的種子在睡覺,現在睡醒了,開始努力發芽生長。」經常共事的師姊不忘消遣一番,「嗯!睡醒了就好,有醒過來就好!哈哈哈!」

醒過來的王惠香,除了認真學習文字書寫,也積極參與各種人文真善美課程--平面攝影、錄影剪輯、美編海報、影音多媒體等;她覺得,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都值得學習。有了影像概念,文字作品會更有畫面,讓人猶如看電影,感受當下的光線、溫度、味道、色彩、情境等;三合一記錄時,也會更清楚如何互相補位。

凝聚眾人力量 馬拉松接力

採訪工作完成後,王惠香(右一)跟著慈濟志工一起協助照顧戶清掃居家環境。(攝影者:鄭素貞)
2012年,她承擔社區人文真善美窗口,進入不同的學習領域,除了把自己能做的事做好,還要把大家照顧好,如果有人遇到家庭狀況,或是做志工踢到鐵板,暫時停滯不前,就要邀約大家一起關懷陪伴,讓法親感受慈濟大家庭的溫暖,提起再出發的勇氣。

「惠香師姊,這場活動需要做新聞、日誌簡報、紙本檔、大藏經、課程場記,麻煩你們了,感恩喔!」臺南人文真善美窗口童素娟師姊來電,叮嚀活動記錄的注意事項。

電話剛放下,活動組志工接著來電,「惠香,這場活動需要人文真善美幫忙準備十二支舉牌、張貼課程表、製作講師的電子感恩卡,還要請你們幫忙做十分鐘的社區活動MV。」「好,麻煩把活動流程寄給我們,感恩喔!」

下班後忙完家務,她開始通知社區真善美夥伴,「這個月我們承擔安平聯絡處、臺南靜思堂的活動記錄,請大家同心協力,共同圓滿這個月的勤務。感恩有您!……」做慈濟全年無休,需要團隊合作,一棒一棒互相補位,才能完成馬拉松接力,共同圓滿承擔的勤務。

慈濟志業腳步已邁向全球,人文真善美的工作越來越多元,採訪對象可能來自世界各國,除了努力充實專業知能,更需要用心聞法增長慧命,王惠香說:「上人期待我們福慧雙修、德才兼備,不管內修還是外行,我都還有遙遠的距離,需要好好學習才行啊!」

自覺受之於人者多,要感恩的人事物說不盡;她期許自己,用心學習,發揮良能,期盼能對社會有所助益,回報眾生恩德於萬一。

(文:王惠香 臺南安平報導2013/08/2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