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釋證嚴
學校/出版單位: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2015.02

《靜思妙蓮華‧序品第一》


內容簡介:

本書融會講述者親作手札文句與《妙法蓮華經》經文妙義,並參考諸家經論、例舉慈濟與當代實事以說法,既表達二千五百多年前法華會上,佛陀將宣講大法的瑞相場景,和聽眾的起疑、菩薩的釋疑等互動,也扣合現今社會的諸多樣態,助益讀者將佛法落實於平常日用間。

書摘:

〈卷首序言〉

法華會上,清淨莊嚴

  宇宙浩瀚無邊,包容一切;大地遼闊無垠,孕育萬物。佛陀的心如宇宙廣闊,能完全收攝真理;佛陀的心亦如大地,蘊含著無量智慧。

  有時天未亮步出書房,尚未進大殿講經時,站在廊道望向天際,那一片無涯的天空,予人寧靜祥和之感。當下,我的心一無煩惱,也無掛礙,可以體會到佛法的奧妙深意。

  其實,萬物無時不在說法,若是內心真正寧靜,便能聽見萬籟美妙的聲音。天下雨水時,聽見雨水點點滴滴的韻律聲;或陰或晴時,聽到大地微細的呼吸聲,乃至於林木釋放芳香的呼吸,清楚感受乾坤之間生命的活力,體會萬物之中法理的真諦。

  無始以來,自有宇宙起,虛空中無不充滿法性,只是眾生不覺不知。;若能接受佛陀的教法,提起清淨的覺性,步步行在法規中,就能不被五濁惡世影響,且以人事煩擾為道糧,回歸本性;猶如蓮花以池泥為養分,出污泥而不染,清淨莊嚴。

  《法華經》是真空妙有的圓教,是破除執有著空的中道教法,是應世救世的靈方妙藥,若能虔誠信受奉行妙法華的道理,就能人心淨化,萬物調和。

  在靈山法會上,佛陀先講《無量義經》,因小乘之人尚不能透徹理解,因此佛陀接續藉由《法華經》序品、方便品、譬喻品等一品一品的經文,更詳細地描述教法義理和修行過程。而為讓大眾集中精神,以了解妙法真髓,佛陀於是靜坐入無量義定,演示離言法華,展現各種瑞相。

  諸眾見佛陀入定,也隨之坐定,不敢動搖。此時,微風清拂,天雨四花,適意柔軟又美麗的大小花朵,從空中飄散下來;同時地搖六動,震動人心;佛陀眉間放白毫相光,吸引大眾凝神注目。想及此些境界,著實令人嚮往!

  適意柔軟的花隨風飄然,意在顯示經過佛陀四十年間以方便法調伏眾生後,聽法者已從剛強轉為柔軟,所以佛陀開始要適大眾之意講說法華,使大眾隨佛進入無量義的境界;大地搖動,喻示人心震動、歡喜踴躍;佛光普照,希望眾生引光入心,使複雜的心念歸於光明。

  佛陀所要宣講的是大乘妙法,所以此刻佛陀的心境開闊、輕安自在,聽法的人則歡喜、適意,內心寂靜與佛心相應;法華會上呈現出至高無上的奧妙之美,那分清淨莊嚴之美,令人震撼卻難以描述!

  然而在法會上,還有人迷惘佛陀入定放光的原因?也質疑過去所聽的法是否究竟?彌勒菩薩以往曾親近諸佛,佛佛道同,知道佛陀放光現瑞的因緣,但主動為大眾啟問;過去已成佛的文殊菩薩,也對機援引過去的日月燈明佛予以印證,指明佛陀也如過去諸佛,因一期人間因緣將盡,憐憫凡夫根機鈍劣、習性難除,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現諸瑞相,希望啟動人人求法之心,聚精會神聽他暢演本懷。

  彌勒菩薩向文殊菩薩提問,藉由二人相互對答,讓那些心念偏差的人,或者心生懷疑的人,重新建立信心,步向大覺道。佛陀過去儘管是說方便法,但同樣是引導眾生離染污,是趣向佛道的基礎,並無離開真實道,現今則要更上層樓,宣說真實法。

  《法華經》所說的法,與過去阿含、方等、般若時的法,有何異處?差別就在於有所求、有污染與無所求、無污染的不同。過去佛陀說作惡受報、行善享福,為善得人天福,仍會落入因緣果報,是有所求的方便法;現今則是無所求的真實法,無所求則能得清淨,不受人間惡濁所污染,才能解脫生死煩惱,真正到達靜寂清澄的佛境界。

  佛乃是宇宙大覺者,其精神與力量涵蓋十方世界。他原先就暢演心懷,講說華嚴,只是眾生迷茫不解,也沒有懇切的希求,因此佛陀用四十餘年的時間循循善誘。眾生今見種種瑞相不可思議,才從內心生起恭敬與尊重,覺得此境界是人生一大事,所以懇求佛陀能為他們繼續說法。

  文殊菩薩此時提醒會場大眾:「大家此刻要知道,佛陀即將暢演本懷,各位要用虔誠、恭敬的心等待。」在場者已知佛陀即將出定暢演本懷,都以虔誠、恭敬的心靜靜等待佛陀說法。

  靈山法會上,有清涼徐徐的和風,有柔軟香潔的花雨,佛陀身上散發德香、道香,大家感受到大地之香、樹木之香與心靈之香,人心歡喜湧動得未曾有,一心至誠想追求妙法。

  在法華會的道場裡,佛和菩薩之間的默契、佛和大眾之間的相應以及與自然之間的調和,無論是動靜之境與疑悟之間,意義深長、意境優美。期待人人聽聞《法華經》時,都莫忘記那法華會上開啟根機的意境;也希望能重視這分意義,進而提高、清淨自心。唯有深解此中因緣,才能真正悟入《法華經》教菩薩法的微妙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