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頁,共 2 頁
               
文章標題作者出版年

" 市民社會的浮現或是傳統民間社會的再生産?-以台灣佛教新慈濟功德會的社會實踐模式爲焦點"


丁仁傑


2007


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多元文化的觀點


張培新


2006


慈濟團體社會援助行為的倫理意涵探討


程諾蘭


2006


台灣非政府組織之援外活動---以慈濟為個案研究


李幼嵐


2002


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

丁仁傑

1999

作者:
丁仁傑
出版/發表年:
2007
出版單位/出處:
臺灣社會學會
關鍵字:
慈濟功德會 ;
市民社會 ;
公共場域 ;
公共宗教 ;
新興宗教 ;
公概念
英文關鍵字:
Tzu-Chi Association ;
civil society ;
public sphere ;
public religion ;
new religion

" 市民社會的浮現或是傳統民間社會的再生産?-以台灣佛教新慈濟功德會的社會實踐模式爲焦點"


摘要:

 

市民社會的討論,主要目的不在於提出論斷來認定某個社會是或不是市民社會,而是在經由這個概念的觀照,有助於瞭解某個社會中之外在權威和個人私人場域間動態性的複雜關係。本文的主要宗旨,即在於以當前台灣民問規模最大的志願參與組織-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例,說明其社會實踐背後所隱含的對於社會治理的基本概念,和其中所帶有的對於社會公眾利益與個人私人場域問的文化邏輯認定,同時,希望以此文化邏輯來和西方市民社會的運作邏輯相對照,說明其間的差異和其間有無可能相加以連結之處。和西方社會七○年代以來所出現的公共宗教相對比,慈濟在台灣的發展,的確與當代世界所出現的公共宗教有某種類似性,不過不同於西方社會的宗教先經歷私人化的擠壓後,再重回進入公共場域的歷史背景,慈濟的發展,它更接近於在全球化結構中各種西方力量衝擊下,本土民間社會自發性力量經自我重整後,由社區到社會的再生產與擴張。也就是就性質而言,它是傳統民間社會的再生產,而非市民社會的浮現。考察其內容,慈濟的運作模式所代表的公眾性社會實踐是一種「身體性的模型」,而非類似於西方公共領域中的「論述式的模型」。而出於華人「中央與地方雙軌統治/道德一元化意識形態」之治理邏輯,慈濟的「身體性的模型」,與其它「論述式的模型」的合作與聯盟,在地方社區層次裡的發生,會比其在全國性層次裡的發生來得更易出現。

 

Abstract: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hidden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ocial practices of the Buddhist Tzu-Chi Association in Taiwan, compare Tzu-Chi with Western civil participation, and discuss how Tzu-Chi coexists or cooperates with other civil organiza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Tzu-Chi's rapid growth parallels the global emergence of public religion. However, Tzu-Chi's ideas of ”publicness”(gong) differ in important respects from Casanova's ideas of ”public religion” and then Western bourgeois-based ”public sphere” Tzu-Chi's public model is attained through the personal ”somatic realization” of moral value that potentially leads to a cooperative and peaceful community. It is therefore possible to label Tzu-Chi a ”somatic model” of civil engagement, in contrast to the ”discursive models” of the Western public sphere and Casanova's public religion. From Tzu-Chi’s sociogenesis we see that ”alternate traditionality”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alternate civility” for delineating its collective social participation.

 

取自華藝線上圖館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112219-200706-x-38-1-55-a


相關文章連結
作者:
張培新
出版/發表年:
2006
出版單位/出處: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關鍵字:
慈濟 ;
希望工程 ;
社會資本 ;
多元文化
英文關鍵字:
Tzu Chi ;
Hope Project ;
social capital ;
cultural pluralism

慈濟九二一希望工程:多元文化的觀點


摘要:

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台灣中部八百三十多所學校嚴重受創,在教育部的民間認養災區中小學重建計畫中,慈濟共認養了50所重建學校,這些統稱為「希望工程」,自1999年9月開始,至2003年4月全部竣工,範圍橫跨了台中、南投及嘉義三個縣市,18個鄉鎮。本研究將探討慈濟「希望工程」的緣起和目標,以及其所展現的特色,並從「希望工程」的規劃、執行,以及目前已經看得到的成果,來探討「希望工程」在慈濟教育志業中所產出的多元文化意涵。本研究發現,希望工程的重建校園經濟,豐富了慈濟教育志業的深層內涵,也累積了慈濟的社會信任與社會資本;惟就個人或社會層面,慈濟「希望工程」所展現的多元文化意涵,似乎也顯露出慈濟在各種實踐議題上,必要提昇倫理思想的深度與廣度,賦予個人寬廣的思考空間,這樣也就能夠開?豐富與多元化的潛能,呈現出旺盛活力的台灣社會力。

 

Abstract:

The 921 Earthquake shook over 830 schools in Middle Taiwan. From the Adoption Plan for Middle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Disaster Area, Tzu Chi adopted 50 schools for reconstruction. It is called the ”Hope Project”. From September 1999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in April 2003, the scope of the project covered 18 townships in Taichung, Nantou, and Chiayi.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origin, purpose, and features of the ”Hope Project”, as well a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oject to the cultural pluralism in the mission of Tzu Chu from the planning and execution of the plan. This study learned that the campus reconstruction project enriched the in-depth connotation of the Tzu Chi mission, and accumulated the social trust and social capital of Tzu Chi. In terms of individual or social aspect,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pluralism delivered in the project revealed on the practical issues of Tzu Chi. Enhanc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ethnical thinking, and empowering individuals with broader space for thinking, could develop the rich and diverse potentials, and facilitate the social force of Taiwan.

 

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相關文章連結
作者:
程諾蘭
出版/發表年:
2006
出版單位/出處:
中華民國宗教研究研究社
關鍵字:
慈濟 ;
菩薩 ;
證嚴法師 ;
大愛 ;
關懷倫理
英文關鍵字: 

慈濟團體社會援助行為的倫理意涵探討


摘要:

台灣社會物資極度缺乏的六O年代,證嚴法師以一人一日存五毛錢的行為號召,創辦了「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在一群家庭主婦作為主要推動人力之下,開始在東部偏壤地區展開濟貧救苦的慈善行動,並逐步推展至國際間,至今長達近40年,未曾中斷。在一個以志工人員為機動核心的慈善團體裡,是什麼樣的倫理思維與倫理意涵,讓這樣的慈善救援工作持續以往,而且的確發生功效?本文藉由倫理的省思角度,探討證嚴法師推動社會援助工作的倫理思維基礎,及其所發展出來的倫理意涵。研究發現,在倫理思維理念上,證嚴法師以其個人對於生命的徹底覺知與體悟心得,大力提倡一種「大我」的人生價值觀,並充分肯定佛陀造佛土的無私胸襟與超越理想,在個人嚴己寬人的人格行宜中,形造人人可成佛、人人是菩薩的人間淨土理想。法師以佛說教義,打破人我親疏藩籬的自他限制,推動人我間「同體大悲」的大愛倫理情操。綜觀其社會救助理想,乃是一種跨越人我、種族之分,以眾生皆平等為核心的普世關懷倫理。


相關文章連結
作者:
李幼嵐
出版/發表年:
2002
出版單位/出處:
臺灣大學
關鍵字:
非政府組織、
援外、
慈濟
英文關鍵字: 

台灣非政府組織之援外活動---以慈濟為個案研究


摘要:

將非政府組織視為一獨立、具有行動力的行為者是近二十年來國際關係理論才有的突破,隨著冷戰的結束,國家以外的行為者包括國際組織、跨國企業、非政府組織也都在其擅長的領域扮演積極的角色,甚至影響主權國家政策的制定。

台灣在長期專制的體制下,在援外議題上非政府組織並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用,而僅成為政府以大筆經費餵養的政策執行者。一直要道九○年代民主化以後,政治、社會邁向多元發展以及經濟力的提昇,再加上台灣社會對長期以來被估決於國際社會的不滿,開始有民間自發成立、匯集社會資源與力量從事援外工作的團體,而不至於在國際非政府組織援外的場域中缺席。

本文嘗試從新自由主義的分析架構出發,將非政府組織設定為一「國際行為者」,重新來檢視台灣舊有的援外非政府組織如何轉型,以及新成立的組織的目標價值及成效何在,並以台灣最大的純民間組織-慈濟的援外活動,作為個案研究。

從新自由主義的角度來看,台灣非政府組織在援外領域上的發展,還只是個剛學會走路的嬰兒,在目標及方法上都還在一連串的嘗試錯誤中學習與成長,然而,政府適時的扶持與絕對的尊重,以及一般社會大眾對於參與國際事務重要性的認知等客觀條件也同樣重要,面對台灣在國際上的困境,非政府組織的援外活動即使不如我們所急切盼望的迅速成長茁壯,但它們所代表的正是台灣社會旺盛生命力的一環與渴望參與國際社會的努力。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相關文章連結
作者:丁仁傑
出版/發表年:1999
出版單位/出處:聯經出版社
關鍵字:
英文關鍵字:

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 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


 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由證嚴法師於1985年成立,是一個近年來成長極快速的志願慈善組織,其成員不但涵蓋全台各階層,隨著其志業的擴展,如今更已成為一個在全球五大洲都有分會的國際組織。  

   本書是對於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一個「個案研究」,主要焦點放在台灣社會文化脈絡以及慈濟集體情境中人們的慈善助人的行為。在「微觀」和「中級」的分析層次上(micro- and meso-levels of analysis),透過本「個案研究」,我們想要探討的是:在一套特定的「文化規範」和「社會系統」中,集體性助人是如何發生、發展和持續的?並藉著多重的資料來源,來對真實情境裡的這個慈善組織,做深入的描繪和分析。透過此一「個案研究」,我們一方面想要顯示:人們的助人行為是如何深受其背後的社會與文化背景所影響;另一方面則想要顯示:日常生活中助人行為的發展和持續是有一定的模式存在著的。同時,經由這樣的一種努力,我們當然也可以對於台灣的慈濟功德會產生更透徹的理解

 

 


相關文章連結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