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書庫banner
敘愛
 
愛在滿納海
 
慈悲心路莫拉克風災援助
 
鏡觀海燕風災援助
 
品格學堂二十年
 
環境與宗教的對話
 
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
 
一性圓明合心入懺守慧命
 
慈濟宗門足跡202304
 
慈濟宗門足跡202303
 
慈濟宗門足跡202302
 
慈濟宗門足跡202301
 
慈濟宗門足跡202203
 
慈濟宗門足跡202202
 
慈濟宗門足跡202201
 
慈濟宗門足跡202112
 
慈濟宗門足跡202111
 
慈濟宗門足跡202110
 
慈濟宗門足跡202109
 
慈濟宗門足跡202108
 
慈濟宗門足跡202107
 
慈濟宗門足跡202106
 
慈濟宗門足跡202105
 
慈濟宗門足跡202104
 
慈濟宗門足跡202103
 
慈濟宗門足跡202102
 
慈濟宗門足跡202101
 
 

慈濟人的環境美學

2008-04-16   | 何日生
證嚴上人曾說:「用寧靜的心傾聽大地的呼吸。」凡夫們會問,大地呼吸聲聽得見嗎?這自然不是神通廣大,而是心的靜寂,自可以讓人領略涵融大自然的聲息。「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Sample image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這種深度的美感經驗不是一般人能體會領受。因為工業與資本主義社會把我們訓練得耳根不淨,眼視不明。太多的雜音、太多的五光十色讓我們的五官及心識都已麻痹、僵化、呆滯。正如老子所言,「五音令人耳聵,五色令人目盲」。這麼多的不同音樂創作及影像圖繪之產出,究竟是帶給人美的感受?抑或是足以扼殺美的鑑賞力。美在於心靈的映照及感通。這只有心靈處在寂靜狀態下才會有此全然的鑑賞力及創造力。人如果心常隨境轉,那再怎麼美好的意境,也可能瞬時轉為悲醜。

 


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裡面就充分說明不同的情境如何扭轉一個人的美感經驗:「豋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若至春和景明,波浪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其喜洋洋矣。」情境是會造就一個人的心境,影響一個人美感的經驗。修行者所追求的生命境界是即境離境、不為外緣牽引的靜寂清澄之心靈。


雖然如此,證嚴上人十分強調境教的重要性。讓環境塑造人內心的靜寂清澄。因此環境之設計不以誇張、絢爛為美,而以質樸的灰色與天地和。慈濟的建築強調貼近大地的原色,灰色質樸寬和。證嚴上人早年自己親自設計靜思精舍就以灰色的建築體,白色屋瓦,與大地應和。靜思精舍的屋簷是採略微彎曲往上飛升之勢,這當然與中國之飛簷有近似之處,但中國之飛簷其曲線更大,彎曲朝天之意圖更強,這種設計諭示著天人合一之懷想。而靜思精舍屋簷之設計則較樸實,柔和蜿蜒,與天同而不較,與地和而無取。


在慈濟各式學校的建築中,也預留寬敞穿透的長廊,讓人可以直接看到遠山,這種自由開闊的空間,讓心靈獲致無比的自由。九二一地震之後的希望工程學校一樣採灰色建築體,映在後面綠色高山之間,自有大地與青山無間之感。地上鋪著長長的灰色連鎖磚,讓大地的呼吸與人的氣息可以相呼應。人字形的入門,象徵著以人為本,天地人相融的胸懷。這是證嚴上人的境教所散發出的情境美學。這美學是「天與人涵融,地與人相攝,人能悠然其間而不害於物。」慈濟未來在一些園區裡也會建造生態池,就是希望人與自然能相蓄相容。


李澤厚先生所著《美的歷程》一書中描述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之不同強調:中國式的建築「不是高聳入雲、指向神祕的上蒼之概念。而是平面鋪開、引向現實人間的聯想。」中國的建築不在引導人們探求神祕之穹蒼的空間設計。而是實用於人間,悠遊徜徉的情調設計。平面鋪展開一棟棟連接縱深的房舍,讓人們親臨到人間曲折繁複的現實感。在樓台亭閣、花團錦簇的相間下,人可以在建築體中悠遊、眺望、「可以居,可以行,可以遊」,多重生活的面向,盡在建築體裡完美的呈現鋪展開來。而蜿蜒曲折,繁複變化,柳暗花明,山水小橋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如李澤厚所言,「西方巍峨的建築將人縮變成一個渺小的存在,期盼上帝的垂憐聆聽。西方歌德式,瞬間直觀可以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但是在東方,建築變成長久漫遊的時間歷程。」


相對於東方水平式平面開展的建築美學,西方垂直式高聳即天的建築觀,慈濟的空間美學介於東西方之間,有其獨特之創意。以花蓮靜思堂為例,靜思堂外觀是人字形,而內部講經堂天空是一個浩瀚的天際之造型,當燈光驟開,繁星布滿天際,星光耀明,象徵人處在這天地宇宙之間,是一個絕然的存在。這是證嚴上人的宇宙觀表現在建築美學上,不是如傳統中國之無限平面之開展,強調悠遊驚嘆的人間趣味。而宇宙上下四方互為連結成一整體,無上無下,無邊無際,形成一個互動、融合、感通的圓形的宇宙觀。


一如佛陀所陳;眾生的依存也不僅僅局限於地球,宇宙四方廣大無邊都是我們身處的世界。講經堂正面的佛陀灑淨圖,諸佛從宇宙四面八方接續來到地球,要膚慰地球,脫度眾生,這象徵這個世紀的佛教思惟,宇宙穹蒼遍計諸佛,地球作為宇宙的一部分,必須不斷的進化自己,最終達成諸佛所盼望之淨土。然後諸佛菩薩還在不斷的回到娑婆世界,繼續度化一切眾生,終至成佛。這種建築觀非東、非西,非上、非下,非來、非去,無始無終,週而復始,生生不息。正如證嚴上人所說的是一個立體透明的琉璃同心圓。同心圓無始以來,純淨剔透,是人心的初始,亦是最後的歸向。這是慈濟以建築美學具體詮釋展現佛教之宇宙生命觀。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