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毛衣老師 為鳳林小鎮織愛網
2021-03-25 | 黃素貞花蓮鳳林是一個民風純樸的小鎮,三十年前吳麗玉即走入慈濟,身為鳳林第一顆慈濟種子,她用心用愛守護貧病,如今的她雖然年邁體弱,少了年輕時做慈濟的衝勁,但初心不變⋯⋯
阿嬤身教影響 善種子啟蒙
「我1940年出生,那時候還是日據時代,出生在臺南麻豆,房子是三合院,我們家成員,還有爺爺奶奶、大伯及叔叔的家庭同住,家裡有二十位成員,每天都很熱鬧。」吳麗玉說:「我排行老三,一共有八個兄弟姐妹。」
她的爺爺奶奶為嘉義東石人,賴以討海維生,俗稱為「海口人」,爸爸小時候家庭生活艱苦,與媽媽結婚後,來到嘉義南靖糖廠當學徒,當時南靖糖廠廠長要調到臺南麻豆的總爺糖廠工作,希望爸爸能一起過去,就這樣整個家族舉遷臺南麻豆,開始新的生活。
到了麻豆,吳麗玉的爸爸在總爺糖廠承擔包商,請工人到糖廠縫布袋,包裝成一袋袋的糖,整個家族也在糖廠內經營福利社,也就是現在俗稱的雜貨店,提供民生必需品。
吳麗玉說:「我們家族經營的福利社什麼都賣,魚啊、肉啊、青菜,只要你能想得到的都有賣。」就這樣,整個家族的經濟也漸漸地富裕起來,但最讓她銘刻於心的是她的阿嬤。
「我的阿嬤雖然有白內障,眼睛看不太清楚,但她是一位非常慈悲的長者。每次看到來福利社收廚餘的人,知道他家裡窮,那時候日本人吃魚但不吃魚頭,阿嬤就會把魚頭收集起來,給收廚餘的人帶回去補充營養。」吳麗玉說。
同為海口人,體會到討海生活不易,有海口人來到家裡時,吳麗玉的阿嬤就會請媽媽把米、食物、衣服,甚至於錢,布施給他們,希望能幫助他們度過生活難關。
還有一個小男孩讓吳麗玉印象特別深——「蚵嗲……好吃的蚵嗲,趕快來買……」「還剩多少,來,全部賣給我。」她表示,當時糖廠經常有人揹著東西來賣,有個斷腳的小男孩來賣蚵嗲,家裡因為人口眾多,阿嬤會把蚵嗲全部包下,讓小男孩不要這麼辛苦,同時還交代媽媽,把家裡穿不到的衣服,給小男孩帶回。
而吳阿嬤慈悲的身教,感染整個家族,也讓吳麗玉從小善種子啟蒙。
成立織毛衣補習班 開班授課傳手藝
從曾文家職畢業後,吳麗玉不想繼續升學,就到臺南的東豐紡織廠當接紗工,學習一技之長。
工作期間聽到廣播,報導八七水災造成臺灣南部受災嚴重,她心生不捨,向工廠的班長提及想要捐錢幫助他們。
「我想捐錢幫助災民,你可以幫忙嗎?」
「可以啊,你想捐多少?」
「五元」
「好,我幫你捐到廣播電臺……」
當時每個月的薪水只有六十幾元,雖然只有區區五塊錢,但對她來說能幫助別人是很有意義的,這也是吳麗玉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
在東豐紡織廠工作半年後,吳麗玉辭去工作,媽媽希望她學手藝,買了一臺毛線機給她,希望麗玉學習織毛線衣。
吳麗玉說:「我爸爸同事的太太是日本人,織毛衣的手藝特別好,所以我就跟她學習織毛衣的基礎功夫。在麻豆住家對面,原本就有幫客人織毛衣,我也經常跑去跟師傅學手藝。」
為了追求更專業的技術,吳麗玉還跑到臺北的毛線補習班拜師學藝,經常臺南、臺北長途跋涉、兩邊奔波,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學成獲得證書,於是她回到麻豆的家,成立「麗玉補習班」,正式開班授課。「當時的社會很流行學手藝,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學手藝可以賺錢,女生最常學的手藝就是裁縫和織毛線。」
以機器取代人工織成的毛線衣,是一項新興產業,所以補習班成立後,報名的學生人數絡繹不絕,尤其是年輕女孩子來報名學習的最多,最高紀錄一個班招收二十三位學生,吳麗玉老師傳授多年手藝,直到與先生結婚前,開班授課的任務才正式告一段落。
婚後移居花蓮鳳林 適應鄉下生活
吳麗玉的先生陳文泉是位獸醫師,也是麻豆人。1958年陳文泉被分發至花蓮縣政府農林科獸醫防治所工作,兩人經媒妁之言,於1963年結婚,麗玉跟隨丈夫定居花蓮縣鳳林鎮。
「我當時嫁過來這裡,天天哭啊,看到這裡很偏僻,房子都是鐵皮屋、木造的矮房子,心裡在想這裡的人真的都那麼窮嗎?」當時她租房子在鳳林唯一一間的樓房,這棟樓房共有六戶人家承租,鄰居之間的感情很好,彼此都會互相照應,也慢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
「以前從來沒燒過柴,那時候煮飯需要燒柴火,鄰居的太太很好心,知道我不太會,就主動幫忙」吳麗玉說:「生小孩也是啊,先生要上班沒空,鄰居太太就會來幫小孩洗澡,他們人都很好,就像家人一樣。」
婚後育有兩子一女,先生是公務人員,工資條件穩定,吳麗玉除了在家相夫教子外,代客織毛衣賺外快,生活無虞,一家人過得幸福美滿。
進入慈濟 成為鳳林第一顆種子
1987年,四十七歲的吳麗玉,因參加農會家政班,認識慈濟志工吳松妹。身體瘦弱的吳松妹,為了募款不遺餘力,她看在眼裡很感動,雖然對於慈濟完全不了解,卻很願意每個月捐一百元,幫助別人。
「麗玉,我要搬到花蓮教書了,沒有辦法常常回來鳳林收功德款,這些慈濟會員的功德款,可以請您幫忙收嗎?」某天,吳松妹因為工作調動,將收善款的任務交給吳麗玉。
除了收功德款,吳松妹也開始邀約吳麗玉到花蓮參與訪視。第一次訪視的對象是從大陸撤退到臺灣多年,大陳義胞的老榮民。他們大都是年邁多病、行動不便長者,慈濟定期陪伴關懷,參與訪視令她見苦知福,心有所感。
「上人曾說過:『太太的太字,點放在下面是太,放在上面就變成犬。』以前年輕氣盛,夫妻很容易吵架,現在我要感恩我的先生,因為他給我安定的生活,何必為了家庭一些小事吵架,不值得。」吳麗玉說。
吳麗玉和戴秀英同為鳳林人,他們跟著花蓮的慈濟志工,不論是每個月的募心募愛、訪視關懷、義賣活動等,兩人相當用心的投入。
慈濟志工黃麗照積極鼓勵他們參與委員培訓,兩人在1989年順利受證成為慈濟委員,也成為慈濟在鳳林地區的第一顆種子。
1991年大陸發生華中華東大水災,造成嚴重損失及傷亡,慈濟發起救援行動,志工開始走上街頭募款,舉辦義賣活動,以實際行動援助。
為響應義賣活動,吳麗玉和戴秀英,將自家製作草仔粿和麻糬,一起載至花崗山,也就是慈濟發動的義賣定點,跟著所有攤位,開始大聲叫喊著,這也是鳳林慈濟志工首次參與的大型義賣活動。
菩薩道上考驗多 體會箇中法喜
1989年,慈濟列車啟航,每一梯次回到花蓮參訪的人數眾多,花蓮區慈濟志工負責午餐供應。而每一次的慈濟列車參訪,幾乎都好幾千位,最高紀錄曾製作五千個便當。
吳麗玉說:「我們兩點多就開始挑菜、洗菜、備菜,早上九點多開始烹煮,然後用輸送帶的方式,開始包便當,再送到各個用餐地點,所以我都是前一天就住在花蓮,不然怎麼來得及!」
任務看似辛苦,但在麗玉的心中卻很歡喜。「看到全臺的慈濟志工帶動會員回來花蓮參訪,用心接引,感覺一股善力量的凝聚,真的很開心。」
2001年7月30日,中度桃芝颱風造成鳳林當地發生嚴重土石流災情,其中鳳林溪上游水源地因暴雨造成山坡面崩塌,三戶民宅被土石流淹沒,有民眾死傷和失蹤,上百戶民宅受淹水影響,緊急疏散。
鳳義里里長在第一時間,跑到吳麗玉家中,請求慈濟協助,她馬上打電話回報給花蓮區防災小組,慈濟志工開始組織並動員,趕到現場紮營,協助救災任務。
「身為鳳林人,不忍當地鄉親受苦,慶幸自己是慈濟志工,可以出一分力幫助災民清理重建家園,雖然辛苦,但是很值得,這是身為慈濟志工應該做的事」吳麗玉說。
只要有勤務,吳麗玉必定挺身而出、使命必達,責任心相當重。但也因為如此,導致麗玉常常不在家,先生覺得她沒有以家庭為重,兩人開始產生矛盾。
某次的義賣前,要討論義賣細節,正當她在穿鞋外出時,先生竟然很生氣的把她的鞋子丟到外面去,並阻止她參與慈濟活動。
還有一次夫妻為了慈濟的事吵架,吳麗玉打電話向組長林慧美訴苦。林慧美知道這個情況後,趕緊來到家中進行協調。
「陳先生真抱歉,是我們做的不好,沒有讓麗玉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以後不會這樣了。」
「我沒阻止她做好事,但是要做好事,家裡也要照顧好啊……」先生義憤填膺。
林慧美轉向麗玉:「麗玉啊,你這樣不對啦!上人跟我們說:要做慈濟也要兼顧家庭,你想做慈濟,也要讓先生放心,以後時間要掌握好,讓家人放心。」
「好啦,我以後會改,一定會改的。」麗玉委屈回應。
林慧美一邊念著吳麗玉,一邊向她的先生說抱歉,爾後也經常到麗玉的家裡關心,就這樣成功地化解了夫妻的心結。
調整好做慈濟的步伐後,吳麗玉把整個家庭照顧得很好,另一邊又能行善做好事,她的先生看在眼裡,不僅不阻止她做慈濟,反而以行動支持。
回首往事歷歷在目,點滴刻畫著吳麗玉充滿價值的人生。年邁的她身體大不如前,但她愛慈濟的心不變,每天仍堅持到鳳林靜思堂,擦拭佛桌、整理佛堂,參與樂智學堂活動,盡其所能。
在吳麗玉的心中,今生有幸成為慈濟志工,是她這輩子最大的驕傲。【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素貞 花蓮報導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