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海茫茫 慈航送愛來

2014-08-21   | 慈濟基金會
張玲玲輕聲地跟奶奶說,志工是作師父的手與腳,帶著祝福送給阿嬤,有什麼困難告訴志工,咱是一家人。(攝影者:黃德欣)
「這是些什麼單位的人?」在福建省廈門輪渡公車站,路上的鄉親看著三十八位步伐整齊的隊伍問道。馬上就有人說:「是慈濟人呀!」福建廈門慈濟志工2014年冬令發放入戶關懷的第三梯次,思明社區志工分別針對鼓浪嶼、濱海兩個街道的一百四十多戶低保鄉親進行入戶關懷。

社工相助 愛鋪路

「海上花園」鼓浪嶼面積一點九一平方公里,百年來享有最美社區、鋼琴之島、名人島、富人島、萬國建築博覽會等等稱謂。鼓浪嶼的路名都是以各個省、市、縣名來命名的,這裡曾吸引海內外、臺灣的僑商、士紳來島上置業,他們興建了一千多座中西合璧各具特色的別墅,還有領事館教堂等典範建築。

志工從廈門輪渡碼頭乘船到鼓浪嶼,剛上碼頭就看到早已等候在大榕樹下的街道社工,據這次與街道協調的志工王雅珊分享,這次訪視得到鼓浪嶼街道辦事處的支援,他們活動前就主動與志工舉行茶會默契,安排了十幾名社區工作人員陪伴入戶,聯繫打開渡船的市民綠色通道方便志工過渡,並主動為志工申請免費過渡。

社區工作人員向志工預告,鼓浪嶼島上機動車只有幾種:垃圾車、救護車、警務車,和供遊客乘坐的電瓶車,一般居民出行都要步行,今天安排最遠的康泰社區要走上四十多分鐘才會到。

島上居民原本信仰佛教、道教,鴉片戰爭後,傳入天主教、基督教,各國古典建築也保留至今。(攝影者:馬茂僖)
穿行在人頭攢動的遊客人流中,社工向志工們介紹:鼓浪嶼原先是個人文薈萃的社區,現已嬗變為風景旅遊區,近年來由於拆遷和學習、工作、生活的不方便,導致大量的人口外流,島上原來有十一個居委會現只剩兩個,常住人口由三萬多人驟減至五、六千,而且大半是孤老、病人,志工們此次要挨家挨戶訪視的低保戶就有六十九戶。

穿過蜿蜒狹窄的小巷,志工們來到鼓新路一棟從別墅邊搭出的小平房,住著有精神障礙的李女士和她八十六歲的母親及弟弟,房間雖小但整齊乾淨,李女士無交流能力,老媽媽一見志工就連聲感謝,主訪志工張玲玲雙手緊緊握住老太太的手,請她坐下。「我們是作師父(證嚴上人)的手與腳,帶來祝福交給您,您有什麼困難就告訴我,我們是一家人。」

這邊張玲玲輕聲細語地與老媽媽分享,另一邊,志工陳志宏走進李女士的小臥室,邀請大家圍著李女士唱起祝福歌。李女士雖目光呆滯,感受到了這分關懷和愛,也用雙手打起節拍。

安海路的駱先生是位先天性智力障礙,五十歲了,總是面無表情,靠八十多歲的父母照顧,別人無法與之溝通。王雅珊拉著駱先生的手說:「來來來,師姊遠遠地來,來跟師姊說說話。」駱先生仍是面無表情,怯怯站在一旁。駱爸爸與志工分享經常要與駱先生手把手去散步,駱先生穿戴很整齊,鬍鬚也刮得很乾淨,母親每日要為他誦經,對有這樣的兒子,父母沒有半點的怨言。

志工與其父親交談時,駱先生自己搬個矮凳子坐在一旁靜靜的聽。因為空間比較窄,當看到人文志工馬茂禧要從他身邊經過,駱先生居然會慢慢站起來,把凳子移到一邊讓志工經過。

看到有點熟悉的面孔,在鼓浪嶼長大的志工馬茂禧想起了上中學時的往事:「當年每每與同學在路上看到他時,都會嘲笑他的癡傻,可是今天居然來到他家,對他關懷訪視,這真的就是因緣的力量。」馬茂禧感悟在生活中與他人事物的每一次相遇,哪怕是一個眼神,也是有因緣,馬茂禧說,活在當下真應該時時把握因緣,「多發善心,多行善事,善待一切眾生!」

給予能量 母憂子

多年來鮮有親友來串門的曾女士,看到志工到訪,頓時不禁潸然淚下。(攝影者:馬茂僖)
七拐八拐地穿過木棚搭建的廚房,志工們來到了曾女士的家中,這是一個由地下室再往外臨時搭蓋的住家,客廳沒有窗子。在正午時刻,屋裡還要開著日光燈,狹窄的客廳裡陳設很簡單,一張小木餐桌,一張可折迭的高腳桌,一個茶几,一台彩電再幾張椅子。

十四年前丈夫過世,留下三十多歲的曾女士和兩歲多的兒子,婆婆和丈夫的兄弟怕他們分家產,要求曾女士母子自己在外租房子。從漳浦嫁到鼓浪嶼的曾女士舉目無親,沒有文化的她只能打零工維持生活,每個月兩百多塊租了這個地下室住。但收入還是無法保障母子倆的生活,靠娘家人不時的接濟才讓母子倆勉強可以維持。

作為母親,曾女士現在最擔心現年十六歲的兒子,今年(2014年)剛參加完中考,成績不太理想。由於家庭環境種種因素,兒子現在很叛逆,讓曾銀女士傷透了心,她很擔心兒子會走上歪路,王雅珊擁抱她,輕聲安慰。

家庭狀況如此,又無親人在廈門,平日也沒有什麼人走進她家,志工的關懷在曾女士封閉已久的心靈打開了一個口子,特別是聽到王雅珊說:「我的肩膀讓你靠,你要加油。」曾銀鳳再也忍不住,抱著王雅珊放聲大哭。

志工告訴曾女士:書軒可以改造人的素養,孩子可以到好的環境來學習,教育很重要!留下了靜思書軒的聯繫電話,曾女士嗚咽著不斷地說:「謝謝,真的謝謝你,感謝你們的關心。」

故人舊情 再相約

走入聲樂社區手腳不方便的陳爺爺家,當志工張玲玲握住他不斷顫抖的手,患高血糖的他激動地說:「我到臺灣高雄當過兵,現在妻兒死了,感謝慈濟對我的幫助,感恩師父想著大陸的人。」張玲玲耐心傾聽的同時,也及時安慰爺爺說:「我們都是您的孩子!」

當志工們邀約冬令發放見面時,陳爺爺領著志工到臥室去看,說有慈濟標誌的衣服都捨不得穿,當寶貝藏起來。志工叮嚀他要照顧好身體,他高聲地說:「我好想要張師父的照片,我想對師父說說心裡話,感恩她愛民,祝她長壽千秋。」

八十七歲的林爺爺已領過兩次冬令物資,他表示發放的物資很好,生活包留作紀念,感念慈濟人的愛心。(攝影者:馬茂僖)
安海路的林爺爺八十七高齡,無業無退休金,看到志工,他高興地說自己領過兩次冬令發放的物資,轉身跑進裡屋找出一個藍袋子,「米吃完了,我留著作紀念,有時想起這是臺灣慈濟人給的,臺灣的米好吃。」當志工問:您有什麼困難嗎?林爺爺反問:「臺灣不是也有災難嗎?」

王雅珊關心老人的身體狀況,認真傾聽老人分享,並囑咐老人家要多吃清淡,少吃肉,血液才不會太稠。聽到林爺爺說:「這年紀就是吃一天過一天,看天安排。」王雅珊連忙祝福老人,「住在長壽鄉鼓浪嶼也會成為壽星!」林爺爺聽得很高興,聽到志工們唱的無量壽福歌,林爺爺和他的老伴臉上掛滿笑容。

看著王雅珊如此投入,哄得老人如此開心,第一次參加入戶關懷的志工周怡回想自己在家中,常常回到家就呆在自己房間,很少陪伴父母,也沒想過要多去留意父母的情緒,就覺得自己做得不夠,「這次回家要多改進,就從每天抽時間陪父母聊天開始。」

經過訪視,志工走進鄉親的家中,傾聽他們的故事,也意識到自己力量的渺小,周怡不禁想:還有多少可憐人是我們無法去傾聽、去關懷的?看到那些家庭在志工到來時的欣喜,周怡也堅定信念,「抓緊時間行菩薩道,能幫一個是一個,能把慈濟的愛帶入訪視戶家裡,這其實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和法喜。」

與琴相伴 曲未盡

今年二十五歲的劉先生因父親的異常離世而精神不穩定,母親也患多種疾病,語言行動都遲緩,只能退休在家。掩蓋不住悲傷的劉媽媽告訴志工,劉先生的精神狀態不好,平時與外界隔絕,即使出去也要媽媽陪同,難與外界交流的劉先生最常與鋼琴交流。

彈鋼琴十四年的劉先生,因受十二年前父親非正常往生的刺激,導致他與母親都精神不穩定,外出時需由母親陪伴。(攝影者:黃德欣)
在志工的鼓勵下,劉先生現場為大家演奏〈鼓浪嶼之波〉,志工也隨著唱起:鼓浪嶼四周海茫茫……一曲結束,劉先生又站起來對著媽媽唱起〈祝福媽媽〉,純樸的聲律透露出幾許純真。「一定要孝順媽媽,不能對母親大小聲,不然媽媽會很難過。」在志工的啟發下,劉先生第一次向媽媽奉茶感恩媽媽並祝媽媽健康長壽。

陳志宏以「一個有缺口的杯子,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圓的。」與劉媽媽分享,期待劉媽媽能多看待劉德浩的長處,莫一直沉浸在孩子的缺憾上。交談過程中,志工邀請劉先生同媽媽一起來慈濟做客,媽媽很歡喜地答應了。

從小沒在母親身邊的助學生楊欣,看到劉先生一家心有戚戚然,曾經有段時間她也生活在怨恨和疾病的陰影裡,是志工教會她許多做人的道理,讓她走了出來。去年高考一結束,她就跟著志工走訪農村助學生家庭,今年暑假又積極地來參加,「接到邀約,說實話我充滿疑惑,鼓浪嶼有困難戶嗎?」

參與訪視讓楊欣覺得跟著慈濟人出來接觸更多的真實人生,志工每到一戶家庭就會教育子女如何愛父母。哪怕是給父母一個擁抱,給他們端一杯茶,幫他們捶背、洗腳,都能讓父母倍感欣慰。在這表面繁華的地方還是有蠻多在物質、精神方面缺失的人,就像劉先生家。

面對一個智力上或者身體上有缺陷的親人,大家不應該嫌棄、厭惡他,應該想想,他們已經這樣了,很需要鼓勵、陪伴。楊欣覺得:「我們帶愛來,物質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近距離的接觸,用愛去感動他們,讓他們懂得感恩,打開心門,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骨肉情長 唱不盡

頂烈日、咽乾糧,有人中暑、有人腳抽筋,無暇領略島上的天風海濤旖旎風光,志工與社工步履匆匆,抓緊與鄉親的相會。全天步行在鼓浪嶼上,儘管汗水濕透衣衫,但慈悲的心印已踏遍困苦民眾家。

在社區工作的蔣文錚分享,社工平時的訪視只是看看低保戶家裡有什麼困難,能解決的幫助解決,不能解決的上報,主要還是物質層面的。「很難有人會做到像慈濟一樣在心靈層次上去關愛,慈濟的交流互動做得很好,我覺得這樣讓人心情比較溫暖,溫暖很需要很重要。」

時不分長短、地不分遠近、人不分宗教與種族,是生命就值得尊重和愛。坐上渡輪回望鼓浪嶼,在突突的機輪聲中,志工心中還繚繞著:「鼓浪嶼四周海茫茫……鼓浪嶼遙對著臺灣島……唱不盡骨肉情長」的歌聲,期待著冬令發放再見。

(文:江月華、周怡、楊欣、董嘉堃 福建廈門報導 2014/08/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