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悟旅程 青年探索知不易
2015-06-12 | 何冠宏 戴佳璧 葉進興蔬果原貌 相見不相識
2011年4月,新加坡慈青發起「素食英雄」素食推廣運動,簡稱VERO(Veggie Hero),今年(2015年)已經邁入第五年。新加坡的食材有九成以上是仰賴進口,在這趟探索旅程中,慈青(慈濟大專青年) 安排了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大家看見平常隨手可得的食材原貌。
「我是榴蓮!」「我是豆芽!」「我是木瓜!」歡樂的笑語,搭配生動活潑的動作,參與第五屆VERO「食悟旅程」的學子,隨著「Go Green, Be Bold」的口號聲中正式啟程!
第一站學子來到了乾貨區,琳琅滿目的堅果一簍簍地擺放在攤位前,學子興奮得一湧而上,開始打量各式各樣的堅果和香料。「知不知道這些堅果的前身是什麼樣子呢?」慈青學長江韋傑隨堂小測驗,包括核桃、杏仁、開心果等。透過平板電腦,大家看到鮮豔美麗的花朵以及樹上果實累累的照片,都連連驚呼無法聯想到餐桌上常看到的堅果。
不僅僅是乾貨在處理前後的面貌差異甚大,就連常見的蔬菜,從初抵新加坡至菜市場,也是經過一連串的「美化」過程,而一般消費者又能瞭解多少呢?
一般包菜抵達批發市場前,外層葉子仍是深綠色的,剝除的「美化」過程讓包菜接近白色,才能批發出去,其重量竟然少了一半。在現場,大家看見一名菜商仔細地把偏黃或有點折損的葉子挑出來丟在地上。「如果不把這些葉子挑出來,送到市集或超市時整顆菜都不能賣。早年還有很多人來到批發市場買,現在寥寥可數了。」老先生感嘆時代的變化。
看著地上一堆堆被遺棄的菜,來自南洋理工大學的舒雲感嘆言:「直接來這裡買,更能減少浪費。」
運輸過程 耗水又耗能
除了包菜,大家所熟悉的菠菜,也是要經過「去蕪存菁」才能交到消費者手上。只見菠菜攤邊另一名老伯伯正在仔細地把有缺陷的菜葉剝除,並分批地裝進箱子裡,學子們好奇地上前詢問老伯伯。
「菠菜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金馬侖高原,並且是準備供應給船上的食材。」老伯伯說,他一天可以處理兩、三簍的蔬菜,每一簍大概都得花上三十分鐘來處理,長期下來讓他的手指都變粗了。由於這些菠菜是要供應給遠洋船,在處理時得考慮賣相好,因此稍微泛黃、嫩芽以及有折損的部分都會被去掉。
水果批發攤後方兩層樓高的冷凍庫,地上濕漉漉的,裡面的空氣寒冷得連說話時都會吐出水氣來。
「溫度只有攝氏四度,地上的水跡是冰塊溶解所致。」老闆林添水說明,這些蔬果集裝箱內都放著保持低溫效果的冰塊,因為很多水果都是從非洲、美國與澳洲等溫帶、亞熱帶地區運輸過來的,為了保鮮,能源和水源的消耗很大。
「新加坡進口的水果已經沒有季節性,因為同一種水果可以到不同季節的地方去採購。」林添水繼續為學子們詳細解說。然而,水果不像蔬菜,可以把部分不美觀的部分去除,只要有部分腐爛,整顆水果就會被丟棄。
「想到這些蔬菜水果因為有缺陷而直接被丟棄……覺得很可惜。」馬來西亞的楊曉琪看了這一幕,期許自己更珍惜盤中餐。
減少浪費 自救而救他
結束參訪行程後,學子們回到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宿舍進行討論與分享,並從短劇呈現中,道出蔬果產銷的夢靨。
「小姐,有看到合適的菜嗎?」蔬菜攤主向顧客問道。「你這裡的包菜都不美的,還有小黑點!」一個上班族女士挑剔著。被拒絕的蔬菜攤主急忙轉身向蔬果供應商施壓,供應商最後只好和農夫說:「你再不改種其他品種外加特強農藥的話,就沒法做生意了。」只見農夫只能一邊擦汗,一邊唉聲歎氣。
這一幕短劇,從餐桌到產地的反饋,農夫種米、種菜不再只是滿足消費者的肚子,還要照顧到蔬果的美觀。
司儀黃曉燕分享在法國有個特別的蔬果市集,「為了讓消費者體認到不美觀的蔬果並不是不能吃的,進一步提倡減少食物浪費的概念,農民將那些不夠美的蔬果統一降價30%出售,結果兩天下來平均每一攤都賣出了1.2公噸蔬果。」
提到食物浪費的問題,楊曉琪贊同說:「我們人類浪費了太多食物,只因我們一時的挑剔就產生這麼多的浪費。」
不只是浪費食物,近年來氣候變遷也深深衝擊了數十年來穩定的糧食價格。在《人文講堂——自救而後人救》影片中,資深慈濟志工謝景貴提到,在氣候失調下,許多國際糧倉大國也都限縮自身的糧食出口,這對仰賴進口遠方糧食原物料的國家,尤其是貧窮落後的國家無疑是雪上加霜。如今是地球村時代,人人都需要居安思危,「選當地、選當季」的概念,減少對遠方進口的依賴,讓大家可以種什麼就吃什麼。
素食環保 落實生活中
「食悟旅程」來到了尾聲時,慈青學長李劭威向大家說明了素食與環保的關聯性,「我們為了產出一公斤的牛肉,必須消耗7公斤的小麥、16公噸的水,並同時產出了13公斤的二氧化碳、甲烷氣體、40公斤的排泄物與35公斤被污染的表土層。」
為了滿足人類的口腹之欲,蓄養動物不僅僅得消耗許多可供應更多人的糧食與水,而且還會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畜牧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遠比交通運輸的排放量來得高。目前在南洋理工大學從事環保科研的李劭威說:「畜牧業排放出如此多溫室氣體,並造成大量的森林開發。」
「人對於知道和感受是不同的,就像我們知道饑餓是難受的,但實際感受到饑餓的難忍就又是另一種境界。當我們參加完這趟『食悟旅程』後,不僅知道食物浪費的問題,更是親眼看到食物的浪費是如何嚴重。」慈青學長陳志勳分享著,更勉勵所有夥伴要把這種感受跟家人、朋友分享,把所學推廣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何冠宏、戴佳璧、葉進興 新加坡報導 201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