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眼前風景 守護無歸期

2015-07-25   | 李委煌
李文傑將多功能摺疊床送往寄宿學校提供給視障學生,讓他們不再兩人擠一張床。(攝影者:蕭耀華)
在尼泊爾,他看見人們對生死的淡然;在西藏,他注視著信眾求福的虔誠;在菲律賓,他感受貧苦者的無奈;看遍世界風景後,李文傑選擇做好眼前的每件事。

地震後,李文傑5月6日從馬來西亞吉隆坡飛抵尼泊爾加入慈濟賑災,直到7月2日才離境返國;這對他來說只是階段性任務的結束,因為7月16日他又再度前往,而下一輪的歸期依舊未定。

他在尼泊爾所承擔的工作機動又多元,賑災團隊若有什麼雜務需要,第一個會想到就是他──從第三梯次開始,每天各組團員出出入入,車輛由他協商調度;大型發放後,針對未能及時領取的災戶,他也會聯繫倉庫取貨並派員運送,床、毯、米、油等林林總總分配妥當。慈濟籌畫捐贈制服、課本給災區學童,各校制服樣式不同款色,甚至有九種尺寸,他四處找尋成衣商、書店詢問比價,務求善款做最好的利用。

不僅照顧受災民眾,志工團員的生活需求他也一併看顧;大事小事,他都當成自己事來奔波張羅。

終將放下

尼泊爾人,他算熟悉,因為馬來西亞境內,到處都看得到做保安的尼泊爾勞工;尼泊爾,他也不算陌生,十四年前就曾旅遊過。

2001年夏天,為了赴西藏旅遊,他得先到尼泊爾辦理入境申請,於是就順便前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最著名的印度教聖地帕斯帕提那神廟一遊。

非印度教徒的外國人是不被允許進入的,只能隔著一條巴格馬蒂小河禮敬;河畔有十個石階平臺,是印度教徒往生後的火化場,因此這所神廟也被遊客稱為燒屍廟。李文傑坐在河岸,靜靜地停留了半天,望著一具具大體在柴堆上火化;他想:「人往生後,不過如此?」

李文傑如願進入西藏,參與藏胞們的曬佛節盛典;虔誠信徒三步一跪拜地繞著大佛,最終也得到仁波切的觸頭祝福。

結束旅程,李文傑返回馬來西亞不過兩天,就趕赴菲律賓參與慈濟義診活動。每天上午從馬尼拉出發,趕往四小時車程外的偏僻鄉鎮提供診療,長年苦無醫療資源的村民總是大排長龍。「那個畫面,竟讓我聯想起幾天前在西藏看到的場景。」有人求取祝福,有人求醫治病,剎那間他更確認自己學佛的方向。

在這趟尼泊爾、西藏旅程不久之前,李文傑才結束長達十七年的冷藏食品經銷事業。從1984年靠一部機車送牛奶開始做起,到1996年擁有十一輛冷藏貨車的規模,他賺到三棟房子、兩部轎車,滿意地踩上人生高峰,生活舒適優渥,「除了沒結婚生子外,我什麼都有。」
發放物資前夕,李文傑仔細核對受災居民名單。過去做事業計較,是為了一己利潤;如今做志工計算,則是為了讓善款分毫有力;他也發揮以往業務員精神,加德滿都街頭跑透透,找尋商家、議價、採買優質物資提供受災居民。(攝影者:蕭耀華)

1997年夏天亞洲金融危機,讓他反跌至人生谷底。大超市陸續倒閉,小商店又收不到帳,他的客戶大多破產;他就算想賣掉貨車等冷藏設備,也沒有人接手,跟銀行貸款又很困難。沒錢賺就算了,他每月仍需籌措包括員工薪水在內的二、三十萬馬幣支應,不到兩年,他就知道無法再這樣撐下去了。

人在困頓時,他發現商場朋友也跟著消失了;「要嘛我就跑路,不然就面對債主。」他硬著頭皮說服了對方,將他十多年打造起的銷售團隊與行銷通路脫手,之後設法賣掉名下三棟房子……

2000年,李文傑清楚記得,和債主在律師樓簽字後,「曾擁有的一切全放下了,我整個身心都輕飄飄地。」他深感人生及事業無常,「我做生意向來規規矩矩,也不賭不搶;十七年的打拚,瞬間消逝。」

之後兩年,他四處旅遊、參與慈濟志工、陪伴生病的母親。2002年母親往生後,他進入慈濟雪隆分會服務,成為慈濟員工,並在2003年受證為慈誠隊員。

隨遇而安


他把志業當成事業般全心衝刺,「做志工,感覺這個團體很溫馨;不像做生意應酬,談的只是彼此利益。」

投身慈濟志工十八年以來,是他自覺人生最有意義的時光。特別是十一年前印度洋大海嘯,他駐守斯里蘭卡災區,配合慈濟援建大愛村工程,期間長達一年。異地他鄉生活總有不便,但他自在地悠游於慈善工作裏。

在慈濟大家庭,單身的他並不擔心年老何去何從;他也很想回到出生地怡保,指導校園學子如何攝影,或者去嚮往已久的泰北清貧村做志工度餘生。但他眼前只希望守護尼泊爾,好為災區人們再多做一點。

(文:李委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84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