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向下 村內響應米撲滿

2015-09-16   |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緬甸丹茵鎮達那秉村的村民烏丁屯帶動村內農民響應米撲滿的捐贈,讓2010年接受慈濟穀種發放的農民,可以轉成為手心向下付出的人。(圖片由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提供)
每年6月至10月的農耕期間,是農民看天吃飯的時節,緬甸卻在此時遭遇四十年來最嚴重的水患,十四個省邦有十二個面臨水災侵襲,導致以農耕維生的農民損失慘重,不僅稻田被水淹壞,飼養的家禽也因水災而死亡或生病,影響農民繼續復耕,更對生計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慈濟志工曾在2010年至2012年間發放稻種給當地農民,9月12日再次前往丹茵鎮的達那秉村拜訪,希望關心此次水災是否造成當地受影響。

進入達那秉村,處處可見綠油油的稻株長得很高、很粗壯,而志工前往曾發放稻種、白米的農民烏丁屯的家中進行法親關懷,烏丁屯目前已經成為慈濟的見習志工,常在慈濟活動中現身付出,更在村落裡帶動「米撲滿」的愛心活動。

擺脫債務好生活 每日一存愛心米

烏丁屯田裡播的種子名叫 YouDiYa,是一種生產日較短的品種,一百零五天就能收割,現在已開始結穗;為了增加經濟來源,烏丁屯在家前種羊角豆、絲瓜、胡瓜、黃瓜、洛神花、豆子等蔬菜。
慈濟志工在屋丁屯家關懷村內農民,針對達那秉村稻種成長與耕種情況進行瞭解。(圖片由慈濟基金會提供)

慈濟志工在烏丁屯家關懷村內農民,希望能瞭解這些年的耕種情況,由於當天下傾盆大雨,農民不方便出門,普遍的農民近幾年收入不斷增加,也能夠還清債務,農民除了自己耕種之外,還會互相幫忙,雖然正值農忙季節,不過雇用人插秧卻難找,因為很多居民都到城市工廠打工,謀取更多生活費用。

年輕的農民烏民丹(U Min Than)在2010年拿到慈濟的五包稻種,如今不但收成從一百五十多籮增加到三百籮,也毫無債務負擔,並且獨立蓋屋子生活,他說:「若那年沒有拿到慈濟的稻種,可能到現在都還無法解脫債務。」

達那秉村內一帶的農田因為土地關係,比較少種旱稻,烏民丹與大哥租五畝田耕耘,旱季時他休耕做木匠,雨季時種稻,隨著季節交替以維持生活;2010年領到慈濟稻種五包,因蟲害嚴重,那年只有三十米籮收成,之後不斷的改良與改善才收成到現今的三百多米籮。

烏民丹帶志工去看他的稻田,他說:「一根稻株多出幾根莖的話,收成預計會很好。」生活改善後,烏民丹也在志工烏丁屯的帶動下,不使用殺蟲劑,並開始在煮飯前存一把米,響應米撲滿的愛心活動。

當年助脫離貧困 村長感恩願回饋

達那秉村村長烏誒凱(圖中綠衣)因為當地政府與韓國農業合作,讓他得以到韓國學習農業,並回到村內進行實作,讓村民擺脫貧困。(圖片由慈濟基金會提供)
家訪結束後,志工把握時間,趕赴達那秉村村長烏誒凱的家拜訪,烏誒凱對慈濟志工非常熟悉,這些年不只貧窮的農民能解脫債務壓力,連村長的家也新建了大間水泥房。

烏誒凱表示:「從新聞得知五十多萬畝田遭破壞,幸好這邊的農民收成沒有影響,感恩慈濟當年的稻種發放,接著政府和韓國農業合作,讓農民因而脫困。」當地政府選擇達那秉村,讓烏誒凱得以有機會到韓國學農業技術,學成帶回緬甸實作,村內農民因而貧困的生活。

烏誒凱也從烏丁屯得知慈濟志工最近忙於水災,他卻因為自身公務繁忙而一直無法做志工,此次村長卻主動表示:「以後若志工要去災區鼓勵受災農民的話,我也可以出來和受災農民分享技術和精神鼓勵。」

達那秉村共有一千多畝地,其中九百五十八畝是耕種田,耕種農民增加至一百一十七位,人口也從以前六百多人增加了兩百多人,因為丹茵鎮逐漸發展,土地地價更是水漲船高,農民脫離過去貧苦的生活,也因而懂得以米撲滿付出,從手心向上轉為手心向下的人。

(文:慈濟基金會宗教處 緬甸報導 2015/09/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