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人後 獨魯萬設環保點

2017-12-01   | 柯羅怡、蔣莉亞
感念慈濟在海燕風災後幫助獨魯萬恢復生機,市民辛普莉西亞提供場地設立環保回收點,幫助本土志工推動環保。(擷取自大愛新聞畫面)
「在獨魯萬,慈濟已經是眾所周知了,因為我們從海燕之後,就一直接受基金會的幫助;所以只要是慈濟想做的,其實我們都不用多做解釋,就會有很多人參與。」菲律賓獨魯萬本土志工茱蒂絲說明,慈濟在此地逐步推動環保的成功關鍵。


落實本土 開花結果

提起菲律賓本土志工,第一個想到慈濟首次以工代賑所帶動出來的馬利僅那;提起菲律賓環保,首都馬尼拉可是開路先鋒,而2013年海燕風災後,慈濟基金會在菲律賓中部萊特省的奧莫克、帕洛興建大愛村,以大愛村村民為基礎,帶動的環保成果也很令人激賞,不僅自編環保歌曲傳唱,還與奧莫克市政府簽約,成為環保理念推動志願者。

然而,慈濟在海燕風災急難援助階段,透過大量以工代賑模式所幫助的危城獨魯萬,這一份未曾間斷的長情終於開花結果。

獨魯萬本土志工持續在當地推動環保,除了提升了民眾的環保意識,也有地主願意提供土地,讓志工有固定回收的地方。當地一位民眾撥出一個久未承租出去的店面,讓民眾放置回收物;另一位實業家提供一處空地,讓志工能做分類。

勤走頻勸 帶動觀念

位處熱帶的菲律賓獨魯萬,儘管時已深秋仍是烈日當頭,獨魯萬本土志工不辭辛苦,穿街走巷、挨家挨戶地宣導如何做資源回收。

獨魯萬本土志工頂著烈日,沿著街道挨家挨戶宣導環保。(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民眾克里珊西亞說:「聽過志工的介紹後,我決定要從今天開始做回收,把原本當成垃圾的瓶罐收集起來,累積到一定的數量,再捐給慈濟。」

知道了所回收的寶特瓶不只不會變成難以分解的垃圾,還可以變成曾經幫助過鄉親的毛毯,部分獨魯萬市民慢慢建立起資源分類的習慣。市民莉柏菈沓說:「我知道慈濟把寶特瓶拿來做什麼,可以做成毛毯,然後拿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感動地主 成就定點

慈濟志工在海燕風災後,積極在獨魯萬推動環保,響應的民眾雖不少,但缺乏可放置回收物的場所,直到最近終於有民眾願意無償提供場地。

回收物放置點提供者辛普莉西亞表示:「海燕風災時,慈濟幫助我們很多,現在我們應該要回饋,慈濟要在這裡推動環保,對我們是有好處的,當然要支持。」

有了民眾的支持,志工做起環保來就事半功倍,當地一位實業家更騰出一處空間,讓志工能無後顧之憂做分類。
獨魯萬當第一位實業家提供土地,搭建帳棚成立簡易環保點據點,讓本土志工做環保免受日曬雨淋之苦。(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看見志工在搭起的帳棚下忙進忙出做回收,馬尼拉慈濟志工蔡昇航欣慰地表示:「一開始,(回收點)是雜草叢生,我們這邊(獨魯萬)的本土志工用心來清掃;結果一兩個月之後我回來,真的被他們感動,那現在也漸漸看出一個曙光,那我們社區的一個點,能夠一點一點這樣設立起來。」

對地球有益的事,志工邀約市民一起來做,獨魯萬的未來也看到更多綠色希望。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 柯羅怡、蔣莉亞 菲律賓報導 2017/11/3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