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守墓報恩 臺慈青泰國送愛
2019-08-12 | 簡淑絲 張小娟來自臺灣的慈青,首度到泰國交流,8月5日這天,他們的訪視行程是協助獨居的張老先生整理與清掃居家。平時冷清的張老先生家,一下子湧入了三十幾位志工和慈青孩子,老先生在一旁不時露出歡欣,而這一抹笑容正是大家最消暑的涼風。
關懷病苦不宜遲 把握因緣付出愛
現年六十二歲的張老先生,日前因為從荔枝樹上跌落,導致骨盆裂傷與右腳關節摔傷。在兩個月前由清邁慈濟學校畢業生吳漢君提報。
這位畢業生的果園,剛好就在張老先生住處附近。當時老人正臥病在床,村民表示老先生打零工薪資也才二百元,光是來回看病的車資,就需要四百元,根本不敷看病費用。
得知這樣的狀況後,漢君曾經專程帶老先生去看醫生,還主動買了些物資,同時也把這個個案提報給慈濟。老師回憶,漢君在剛進慈濟學校時,個性較為衝動,常常對老師或是規定不服氣,在學期間,浸潤在慈濟人文教育中,耳濡目染,漸漸蛻變,現在能看見苦難,起慈悲心及時付出,提報個案、大愛接力,老師看在眼裡,感到十分安慰。
2019年7月27號,清邁慈濟學校總務主任也是慈濟志工的張志光第一次來看老先生,當時即感覺到這位老伯伯的生活很苦。今天(8/5),是他第二次前來關懷,從七月中接獲個案資料後,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已經把關懷物資送過來。細心的張志光也觀察到張老先生的住處環境周圍有點髒亂,本想回去再請大家相約幫忙打掃,沒想到,隨行的慈青和志工趁這個機會,大家歡歡喜喜主動幫忙整理與打掃。
忠誠守墓動人心 慈青付出才知福
張老先生的家非常的簡陋,外觀讓人看來就像果園裡的農具間,屋內到處堆滿垃圾與回收物,屋頂鋪的是石綿瓦,右邊是雇主的父親與叔叔的墳墓,屋子的前面有一大堆的木材,左右兩邊是荔枝園,房子內除了陳舊的鍋具與破舊的衣物,什麼都沒有,房子的周圍則是由竹子所圍成的籬笆。從小讓軍人家庭老闆扶養長大的張老先生,十六年來忠誠守護著這裡不曾離開,
蹲在地上,不斷將舊衣回收整理,慈青黃裕鈞是澎湖科技大學的學生,他說:「一開始到個案住處時,有些驚嚇無從下手,後來和主任在整理寢室時,我就先把外面的空地與屋內會用到的空間騰出,順便將地上的垃圾做個分類。日後,我會多注意與關心身邊的人、事、物,也應該要好好陪伴家人,不僅是父母和爺爺、奶奶,有時間也要和師姑、師伯去做訪視關懷。」
「一開始剛到爺爺所住的環境時,真的蠻震驚的,沒想到爺爺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十幾年了。」來自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四年級的慈青李沛芸,埋頭幫忙張老先生洗衣服,她說:「平常很少有機會用手洗衣服,除了在慈青營隊會稍微洗一下以外,很難得有機會,像這樣幫爺爺洗他的衣服。」看著水桶裡衣服浸泡過的汙水,李沛芸希望清洗乾淨的衣服,能讓爺爺穿得舒服一些。
來自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曾冠慈,從來沒有參與過居家訪視,今天她幫忙打掃地板和整理房間。當她看到張老先生居住的環境時,感到很驚訝:「爺爺他自己住在這麼簡陋的房子,真的覺得自己實在很幸福。回到臺灣之後,也會多多陪伴自己身邊的老人家,多跟他們聊天,讓他們開心,雖然只有來陪伴爺爺短短幾個小時,但看得出來爺爺看到我們來時,他很開心。」
老兵孤苦漸凋零 慈青跨海送愛來
另一行十一人在志工邱淑芬的帶領下,關懷熱水塘的二百多位老兵,他們其實就是亞細亞孤老,想家又回不了家。
二十幾年來慈濟每個月都持續不斷的關懷,臺灣慈青第一次前往互動學習。抵達熱水塘時,蔣金發爺爺臉上堆滿笑容迎面走來,來自雲南的他右腦少了,有一個凹洞,是當初打戰時受傷的。
慈青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的歌曲給爺爺們聽時,蔣爺爺的臉笑得更開了,一首首他們熟悉的老歌,是他們的最愛。
王昕伃因為是就讀護理系的學生,細心的幫蔣爺爺洗著雙腳,甚至跪著幫爺爺按摩、剪指甲,此時爺爺開心的說:「又乾淨又舒服!」雙手還比著讚呢!
她想:「今天為什麼不是我被這位爺爺服務?而是我來服務這位爺爺?」感恩自已有這個機會,更是很榮幸可以跪下來,幫爺爺擦腳,真的很感恩學長學姊給她這個機會。
子欲養而親不待 思親化成大愛行
本身是學長照的慈青吳亭誼分享,今天在幫阿公剪指甲的時候,會覺得阿公好像是自己的阿公一樣,自己是外公一手帶大的,但卻因為一場無常,外公就離開了,她覺得自己小時候不懂事,不知道「行孝」是很重要的,更不懂得去表達對阿公的愛和感恩,還有他的養育之恩。
服務阿公的時候,阿公對她說了一句話,讓亭誼覺得很想哭,阿公說:「我已經很久沒有人幫我剪指甲,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剪,就是很怕自己會剪壞掉,也沒有足夠的力氣去剪。」
慈青卓雨暄分享時淚如雨下,他表示,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給一位爺爺聽的時候,爺爺沒有太多的說話,她當時就在想,「是不是我們唱的不夠好?」但是當她看到爺爺同時拿起歌譜,用他自己熟悉的語言,熟悉的家鄉裡的腔調,去唱出那一首歌的時候,她很感動。
雨暄覺得,彷彿就是她爺爺的樣子,爺爺在跟她說話的感覺,因為爺爺在她國小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過世了,她記得是爺爺給她非常非常多的愛,但是她沒有好好的把握當下去「行孝」,所以有點後悔。
雨暄想到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一天會離開,當你看到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離開的時候,自己守在哪裡,他們每天等待的是:「有誰可以會來關心我?有誰會來瞭解我?有誰願意陪我一起等待,我可以回家的時間?」。
雨暄希望可以藉由這一次老兵的關懷,把自己曾經得到的愛,曾經是家人的愛、朋友的愛,化作大愛,可以讓這個愛可以延續下去。【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簡淑絲、張小娟 泰國清邁報導 201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