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變水路 泰國志工坐船送愛

2021-10-14   | 黃娟
泰國華富里府水患未退,志工乘船發放,居民也是划小艇來領物資。(攝影者:林泰廷,地點:華富里府曼米縣普卡鄉(Phuka),日期:2021/10/05)
「加油!加油!不久就會過去了。」坐船來領物資的受災鄉親們發放當時,慈濟志工虔誠給予祝福,期盼愛心物資能減輕他們的困難,淹水早日消退,平安度過這一波水災災情。
 
水災無情 慈濟有愛
 
今年(2021年)9月底,因受到電母颱風影響,導致泰國北部、東北部地區出現強降雨,大量雨水進入巴塞河和湄南河。位於華富里府(Lopburi)的巴塞水壩,無法保存水量,因此需要排洩出去,導致華富里沿河和低窪地區遭遇十年來最嚴重的水災。
 
得知華富里府民眾目前陷入困境中,志工立刻聯絡當地政府單位,並協調救災方向與過程,同時在緊迫的時間全力總動員,共同完成一千份生活包的前置作業。
 
10月5日,志工從曼谷前往華富里府,約一百五十公里的距離,花費兩個小時的車程,將這些一千份愛心生活包發放給猜巴丹縣(Chai Badan)和曼米縣(Ban Mi),一個縣各發放五百份的生活包。
 
在當地政府單位的官員合作和帶動之下,志工將生活包送到當區各賑災中心之外,還落實社區親自訪視查看,深入了解民眾的困難。
 
所幸,猜巴丹縣勾郎鄉(Kroe Rung),大部分淹入村莊裡的水,目前幾乎完全消退,只剩下在農業場地積水未退。

 
因為一樓被水淹沒,受災鄉親移到二樓住,志工送物資的同時,鄉親用繩索吊著水桶裝物資。(攝影者:熊阿明,地點:華富里府曼米縣普卡鄉(Phuka),日期:2021/10/05)
「真的來不及收割,水很快就淹沒了,玉米十萊(1.6公頃)只能收割四噸,剩下的無法收割了,因為它都被泡在水中,也開始腐爛了。」六十四歲的劉敏阿嬷(化名)臉上露出悲傷,訴說玉米的損失狀況。
 
劉敏阿嬷種玉米維持生活,平時十萊的玉米能收割七噸,她原本計畫在9月30日開始收割,可是,9月27日大量的水完全淹沒整個玉米田,她必須坐船下水去搶收,再把能採收的玉米曬乾,才能拿去賣。
 
貼心撫慰 阿嬷流淚
 
勾郎鄉村莊裡水完全消退,鄉親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了,然而,他們無法忘記無情水患的那時刻。梅阿嬷(化名)居住在勾郎鄉五十三年了,從來沒見過像這次這麼嚴重的水災,她驚嚇地訴說:「之前這裡也有淹過啦,但是只淹到村尾遠遠那邊,淹不久就退下了,這次淹兩天兩夜喔!」
 
志工感覺到梅阿嬷在訴說當中,仍然在惶恐之中,貼心撫慰,送上「平安」吊飾代表慈濟人的祝福,收到志工虔誠的關懷,阿嬷感動極了!忍不住流下眼淚,握住志工的手,口中不斷地說著「感恩您!」
 
陪伴志工帶路的勾郎鄉公所官員蘇瑪麗女士(Sumalee)感激慈濟人第一時間,走進當地關懷受災鄉親。她表示,前陣子看到鄉親因房子和稻田受水災侵襲,傷心地流下眼淚,身為政府官員的她,雖然很不捨,但當時只能守好自己的本分事,每天三餐煮便當供應災民,今天看到鄉親,因為受到慈濟人的關懷而展露出笑容,她也跟著開心。
 
蘇瑪麗女士分享:「我代替受災災民感恩慈濟,因為水災當時真的很嚴重,無法來得及收拾物資,很高興有你們各界善心人士前來幫助我們。」
 
將心比心 坐船送愛
 
曼米縣普卡鄉(Phuka)水位消退,農業場地仍如一片汪洋,洪水位約三米深,馬路變水路,洪水位約一點五米深,因此,災民必須依靠船出入。
 
在訪視過程中,志工穿著救生衣坐著船,帶著一些生活包物資,前往村莊裡的發放點。得知從遠方而來的慈濟人,發放愛心物資,鄉親們划著小船出門來領物資,無法出門的鄉親們,志工也坐著船到他們家,親自送到手中。
 
每一份的生活包,除了大米、泡麵、黃豆油、醬油、紅砂糖、鹽、果汁、牙膏、牙刷的日常生活用品之外,此次比以往特殊,志工還將心比心,顧慮到淹水後會產生的衛生疾病問題,特地增添一些紅黴菌藥膏、皮膚藥、抗黴菌藥膏、退燒藥、療黴足、優碘、消毒水、OK繃、棉花的藥物,以及水桶、菜瓜布、清洗刷子、洗衣粉等清潔工具。
 
生活包裡裝滿多種的日常生活用品、藥物及清潔工具……物資,讓鄉親們收到後都很高興,因為這些對他們都很有幫助,在面臨水災期間都用得到。受災鄉親明美女士(化名)分享:「慈濟提供的物資,讓我能夠維持生活大概一個月,這些日常生活日用品,真的對我們很寶貴,像清潔用品,水退後,也可以拿來清潔打掃。」

 
志工親切地送上生活包物資、清潔工具以及藥物給予受災鄉親,並說明物資內容。(攝影者:蘇品緹,地點:華富里府猜巴丹縣勾郎鄉(Kroe Rung),日期:2021/10/05)
 

慈濟泰國分會執行長林純鈴分享:「物資方面,我們先來(發放)一千戶(的生活包),可是我想接下來還會再來幫忙。當然也問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他們最需要就是流動廁所,我們就會回去思考,怎麼幫助他們,因為這邊人實在都很辛苦,也很難過,沒有水,沒有電。」
 
志工們期待發放,能暫時解決災民生活的困境,與幫助他們度過眼前的難關,未來也會繼續關懷。

(文:黃娟 泰國報導 2021/10/0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