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土敘賑災發放 每30秒就有一位災民完成手續領到物資

2023-03-11   | 穆罕默德 李佳欣 林文森
慈濟的發放系統,六年來不斷的精進,就是要讓災民到現場不需要等太久,領取程序只需要30秒,就可以領到物資。(截取至大愛新聞畫面)
土耳其強震後,慈濟人來了,利用先進的科技賑災,透過電腦雲端造冊,再以手機簡訊傳給災民,讓他們能夠分批來到會場領取,避免長時間等待。不只如此,還啟動人文關懷,被災民讚歎很有尊嚴,連土耳其當地最大媒體之一「安納多魯通訊社(Anadolu Agency)」也前來採訪。  

發放現場 給需要物貨也給依靠的臂膀
 
慈濟土敘賑災團在土敘地震後第五天(2/10)從臺灣出發,抵達伊斯坦堡後,隔日即陸續展開行動。繼首波於2月17至18日為當時在伊斯堡躲避震災的災民進行兩場發放之後,重災區的發放也緊接著啟動。
 
截至3月8日共發放了18場,9,936戶嘉惠47,266人。投入發放的志工人次卻只有1,318人次,這一切除了全球45個國家地區的大愛共善,以及當地政府及慈善組織的協助外,志工在土耳其一直以來,關懷敘利亞難民的豐富經驗和難民的善循環,是這一連串發放最大的軟實力。
 
在災區百廢待興之際,志工還能夠在克難的環境下,很有秩序和溫度地舉辦發放,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志工透過電腦雲端造冊,再以手機簡訊傳給災民,將人流分批,一來,不造成發放現場的擁擠,二來,志工有餘力在發放之餘,撫慰災民受傷的心靈。

 
災民抑鬱、悲痛的心,在發放中因為志工的心靈關懷有了出口,災民說:「我失去我的女兒,我沒辦法救她⋯⋯」 志工厚實的臂膀讓他宣洩。(擷取自大愛新聞畫面)


一個來自8,026公里外的佛教慈濟基金會,場場發放都尊重當地信仰,尊重、包容和愛的效應,引起土耳其最大媒體之一「「安納多魯通訊社(Anadolu Agency)」的關注,八千里外的慈濟志工,輕輕踏上受傷的國土,除了重點直接的發放外,還有人道關懷令人折服。
 
慈濟志工胡光中分享災民的感受:「碰到災民跟我們說,我今天拿到的,我感覺是一個尊重,我對你們發放方式感覺到非常的感恩。」 災民抑鬱、悲痛的心,在發放中因為志工的心靈關懷有有了出口,災民說:「我失去我的女兒,我沒辦法救她⋯⋯」 志工厚實的臂膀讓他宣洩。
 
其實第一批賑災團包含到當地記錄的大愛臺記者,也才只有10人;曾經是受慈濟照顧的敘利亞難民,而今是一場又一場,穿上慈濟制服的志工。敘利亞志工傑內德表示:「土耳其是我們的兄弟,所以我們當然要來援助他們。」從接受者到給予者,他們在無私的愛裡,學會了無所求的付出。 
 
土敘賑災發放 當地媒體報導褒揚
 
災後超過一個月,慈濟還在重災區布點發放,土耳其最大媒體之一「安納多魯通訊社」前來報導。慈濟志工胡光中說:「我認為這新聞報導是非常正面,它這個新聞出來,也間接的幫助我們跟其他地方政府的溝通。」以誠以情,賑災的路,慈濟還需要更多的助力。 
 
以通訊社3月8號的報導,用斗大的標題寫著:「來自臺灣的慈濟基金會,展開對土耳其救災援助」、「慈濟目前發出的毛毯及物資卡,價值7,300萬里拉」。努爾達伊社會援助基金會負責人哈克讚歎:「這種發放方式真的完美,每個細節都考慮地很完整。」
 
 
災後超過一個月,慈濟還在重災區布點發放,土耳其最大媒體之一「安納多魯通訊社」報導慈濟發放。(擷取自大愛新聞畫面)


敘利亞志工巴賽爾說明慈濟的發放流程,是尊重災民,又有秩序,除了人文關懷,還有科技輔助——由兩名具備專業的IT技術的敘利亞志工,將發放名單在雲端造冊,再以手機簡訊通知災民。巴賽爾說:「這個系統花六年時間,不斷的精進,就是要讓災民到現場不需要等太久,領取程序只需要30秒,就可以領到物資。」 
 
透過科技賑災,也透過志工的雙眼雙腳,踏遍災區,讓每一顆受傷的心慢慢修復。
 
(文:穆罕默德 李佳欣 林文森 土耳其報導 2023/03/1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