頹圮土房變組合屋 尼泊爾貧嬤展笑顏

2023-08-07   | 吳南凱、吳秀玲、 王綺楨
經由村民賈納斯提報,2023年7月21日,新馬及本土志工為藍毘尼村子裡最貧、孤老無依的芭哈拉(Bahara Kurmi)阿嬤,建造一個安穩的家。(攝影:攸尼斯,地點:藍毘尼,日期:2023/07/21)
屋頂破碎,四面牆僅剩一面,鄰居給了一塊帆布,尼泊爾藍毘尼居民芭瓦奇(Bhavachi Kurmi)阿嬤才勉強有個避雨之處⋯⋯阿嬤這棟房子是以土塊、茅草、竹筒搭起低矮的房舍,早已殘破不堪,四周盡是用布、塑膠袋拼湊,圍出內外。
 
村民提報 志工援建組合屋
 
芭瓦奇(Bhavachi Kurmi)阿嬤孤苦無依,平日村民能幫的也只是提供一些米糧維持生活。得知慈濟在藍毘尼幫助貧苦,村民賈納斯7月10日在大街上將志工叫住,急急地說著:「我們沒有能力幫阿嬤修繕屋子。」

 
芭瓦奇阿嬤原本的家是由土塊、茅草、竹筒搭起低矮的房舍,屋頂鋪上大帆布,四周用布、塑膠袋勉強圍出內外,殘破的景況怎堪風雨?(攝影:王綺楨,地點:藍毘尼,日期:2023/07/10)


志工跟著他來到芭瓦奇(Bhavachi Kurmi)阿嬤的家,映入眼簾的殘破景象,早已稱不上是房屋,而蹲坐一旁的阿嬤,身子矮小,黝黑又瘦弱,眼神無助空洞志工心想:「非幫不可。」決定給阿嬤一個完好的家。
 
「那是阿嬤0.5公畝(Katha)的田地。」賈納斯繼續說明阿嬤的現況。原來阿嬤現年六十,五年前喪夫,因年老體衰再加上長期營養不良,雖擁有一小塊的土地,卻已經無力再耕種。也有人問阿嬤:「為何不包給別人種?收成後可獲一半的糧食。」但阿嬤擔心轉給別人耕種後,以後就是別人的土地,而且阿嬤沒有身分證號,得不到任何社會福利,所以只能仰賴村人救濟。
 
馬來西亞營建組志工張柏林及莊永銘,入屋丈量,連室內家具的尺寸,都一一記下,好依尺寸裁製建材。7月20日,志工再度造訪,先將屋子裡的東西都般出屋外,除了碗盤,其他零碎的生活用品加起來不到50件,再再突顯出其生活的窘迫。
 
東西清空後,志工合力將僅存的一面土牆推倒,阿嬤的家立刻夷為平地。志工再以石磚築起簡易屋的地基。隔天(21日)上午,志工運來連日組裝好的組合屋骨架,先卸下組合屋組件,再勘察現場施工狀況。
 
確定用來固定簡易屋的鐵柱,已牢牢崁在堅固的水泥裡,下午時分,豔陽下營建組和以工代賑的照顧戶開始組裝屋子,慢慢地一間簡易屋從無到有拔地而起,在場每個人都不自覺地高興了起來。阿嬤好開心得連話都變多了,臉上笑容藏不住,一直說著:「謝謝!謝謝!」

 
志工和阿嬤蹲在屋內泥地上,用樹枝繪圖,問她對新房子有什麼要求,一問一答,志工慢慢修正地上的位置圖,直到她滿意為止。(攝影:王綺楨,地點:藍毘尼,日期:2023/07/21)


歡喜入厝 愛苗在社區滋長
 
22日下午三點,慈善組志工為為阿嬤舉辦新家入厝儀式,買了十公斤的米、三公斤的黃豆,四公斤的土豆,1.5公斤的蔥頭,還有油、糖和鹽。還貼心地選購了一個米桶、一套紅色紗麗、圍巾和一件蚊帳,開心慶祝阿嬤有個安穩的窩, 而且,不只慈濟人來了,住在附近的村民也都來看熱鬧,一起分享快樂。
 
「沒有人照顧阿嬤,下雨時家裡不能躲,就躲到樹下,用一個東西罩住頭。」看到阿嬤有個能遮風避雨的家,村民們的歡喜不亞於志工,連聲道謝:「很感謝你們來幫助,我們只是能給她一點食物,你們幫她修房子。」
 
志工追問:「像阿嬤這樣處境的村民還有嗎?」「村里一百四十戶人家,沒有像阿嬤這樣苦的了。」村民請志工放心,「左鄰右舍都會關心阿嬤,因為她太老了,沒有親戚又不能工作。」
 
更令人高興的是,互動中,村民紛紛主動前來幫忙阿嬤,整修屋子前面的空地,讓她出入都平安。志工一心期盼鄉親能營造一個和睦、守望相助的社區,村幫村、里幫里,看來愛已悄悄滋長。

 
馬來西亞志工吳儀榮(前),一筆一劃以尼泊爾文將「靜思語」寫在阿嬤家的正門口,提醒人人要顧好身口意。(攝影:吳南凱,地點:藍毘尼,日期:2023/07/22)


馬不停蹄 為貧苦鄉親修繕房屋
 
一切就緒後,善於彩繪畫畫的新加坡志工王渝嬋,幫阿嬤的外牆畫上圖畫增添風采。在她的巧手下,一顆燦燦笑容的大太陽躍上牆面,成了阿嬤家的地標。
 
馬六甲志工吳儀榮(惟端),則一筆一劃以尼泊爾文將靜思語——「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腳走好路。」寫在阿嬤家的正門口,提醒人人要顧好身口意。為這分愛留下印記,也刻印在每個人心中。
 
離開阿嬤家,營建隊不是回飯店,而是把握分秒,前往下一站,勘察另一位需要修繕屋子的村民家。與時間賽跑,志工盼的是趕在雨季來臨前,為貧苦鄉親打造安穩的家。【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南凱、吳秀玲、 王綺楨 尼泊爾報導 2023/08/0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