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烏克蘭難民 等一條回家的路 

2022-07-08   | 文史處主任賴睿伶
 
以工代賑的烏克蘭志工是每場發放的重要靈魂,慈濟志工引導烏克蘭志工,從慈濟慈善的角度,思考如何幫助烏克蘭鄉親。(攝影者:朱秀蓮)
在波蘭慈濟援助烏克蘭難民的發放現場,以工代賑的烏克蘭志工是圓滿每一場發放的重大關鍵。
 
禮物編號 直接、重點、尊重、務實
 
6月2日7點25分,慈幼會教堂內外已經有20多位以工代賑的烏克蘭志工聚集,為即將到來的慈濟第35場發放進行準備,預估會有100至110戶難民前來領取購物卡與毛毯。
 
現場幾乎清一色是女士們,其中一位秀出手機簡訊給志工看:「親愛的尤莉雅,你的禮物編號是w-35-08156,更多訊息請點以下網路連結「https://drive.google.com……」
 
這個禮物編號「w」代表華沙;「35」代表發放場次;「08156」則代表這位尤莉雅女士,是慈濟在華沙的第8156位預計發放戶。
 
「這次的發放方式,可說是『半土耳其式』。」4月21日即抵達華沙的胡光中,導入了先前在土耳其援助敘利亞難民的經驗,並適應波蘭的烏克蘭難民狀況,做了不少的更動。
 
胡光中表示,「敘利亞難民是全家逃出來,這裏是烏克蘭婦女帶著小孩,也因此更能感受到母親的無助與勇敢。另外,敘利亞的難民會有清晰的群聚聚落,但是烏克蘭難民分散落腳在不同的社區。因此在聯繫和身分核實上,也就格外困難。」
 
慈濟的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是志工必須遵守的慈善原則,因此名單造冊格外重要;但歐洲對於個資蒐集規範非常嚴格,合作的非營利組織也無法將手中的資料釋出,在在考驗志工要如何找到難民?如何造冊?
 
透過在土耳其、荷蘭工作的敘利亞難民以及慈濟志工三方聯繫討論,才發展出專屬於此次賑災發放的系統。

 
慈濟5、6月持續在華沙的慈幼會教堂舉辦發放,烏克蘭以工代賑志工與土耳其、英國等國慈濟人合作完成任務。(照片:慈濟志工提供)


以工代賑 難民幫助難民
 
尤莉雅女士,氣質優雅,透過她借給我們拍攝的手機,看到了點選連結後更多的資訊,包括發放時間、發放地點,還有需要帶齊的身分證明,上面也註明:「因為發放空間有限,一戶不得超過兩人。」這個連結,也締造了尤莉雅女士與慈濟的連結。
 
這段期間以來,胡光中和烏克蘭以工代賑的志工們也培養出極大的默契,彼此之間不是勞資關係,更像家人。他對每位志工在烏克蘭的背景如數家珍,幼兒園園長、婦產科醫師、運動器材行老闆、節目主持人、公司會計、司機員⋯⋯他所知道的不只是他們的職業,包括他們家中那個體弱的孩子,或病苦中的老母親。
 
他體諒他們的偶爾缺席,更感恩他們晚上為籌備發放主動加班,不願意準時回家。他給他們證明自己的機會,讓他們知道,這只是一時的落難,而不是比別人低下。
 
如同他在發放時對難民們所說的:「也許今天過後,你我不會再相見,但是我相信,在你的心中已經有分愛,讓你知道,你可以愛人;讓你知道,你不孤單。我們在地球的各個地方祝福著你,我們一起陪伴著你,等一條回家的路!」
 
(文:文史處主任賴睿伶 波蘭報導 2022/06/0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