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果報 讓我們相聚一堂

2016-10-23   | 林克
監所讀書會正式開始之前,志工們把握時間研讀教材,做好充足的準備。(攝影者:林克 地點:拉斯維加斯克郡收容所 日期:2016/10/15)
金秋十月的早晨,美西略帶涼意,15號公路是洛杉磯通往賭城的主要高速公路,在週末,這條道上就會比平時要繁忙。加州慈濟志工陳坤元、林濟克、李錫萍、賴娜音等一行人來到老城區(downtown) 的克拉克郡拘留所,這所監獄座落於賭城中心賭場密集區,距最近的金磚賭場大約只有二百公尺,自由與監禁、繁華喧囂和戒備森嚴居然只是咫尺之隔。

宗教間差異 不阻礙大愛

進入監獄,一位女性獄警帶領志工們進入教室,有九位獄友來參加讀書會。林濟克用〈愛與關懷〉教唱來破冰,在全體志工用手語帶動下,獄友們興致勃勃,兩遍歌曲下來,大家手語比得有模有樣。林濟克也利用五分鐘的時間簡介慈濟,從「竹筒歲月」 上人要求追隨者每天發善念存五毛錢集沙成塔救助貧病,獄友們瞭解了小錢能行大善的道理。

對於這一個來自臺灣的佛教團體,獄友們相當好奇,也紛紛向志工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位學員發問:「天主教、基督教經由受洗來確認教徒身份,佛教是用什麼方式來確認佛教徒的身份?」

傳法團隊與學員進行一場宗教教義的對談,教學相長,結束課程離開之際,志工也有滿滿的收穫。(攝影者:林克 地點:拉斯維加斯克郡收容所 日期:2016/10/15)
志工陳坤元回答:「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們只要是服膺佛陀的教導,無論在思想上、在生活中都信受奉行,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便是一位佛教徒,不需要任何宗教儀式來確認,畢竟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佛,沒有一位至高無上的神會來約束你。」

另一學員問:「基督教有十戒,佛教有戒律嗎?」陳坤元答:「佛教有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泛指能影響神識判斷的酒、毒品和其它藥物)。基本上和十戒不同的地方,基督教的十戒有神對人的約束,人如犯戒會受懲罰;佛教的戒律是為自己好,規範自己不致因造業而受因緣果報,沒有人會監督你也沒有人會因你犯戒來懲罰你,只有自己會受業力的牽引而受果報。」

談自我戒律 識因緣果報

提到宗教間的異同,一位學員忍不住說:「我和一位基督徒起爭執,因為我覺得他太偏執了,不能接受其他宗教。」

陳坤元回應:「所有正信的宗教都應該是相通的,都是以愛為出發點,佛教本來就是佛陀的教育,他是超越了一般宗教的範圍,所以沒有排他性。慈濟所建佛教醫院,證嚴上人聘請基督徒來擔任院長;慈濟也有穆斯林委員,他們表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不存在於《可蘭經》內,穆斯林教義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以愛為出發點。」

陳坤元說:「付出無所求是實踐佛陀教育的唯一真理,有所求的付出不能讓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萬一沒有回報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會有痛苦。像我從洛杉磯當天來回超過五百二十英哩,沒有薪水、沒有油錢補貼,我是精神有問題嗎?不是,我是為了和你們分享佛法,讓大家能自我修正、自我覺醒走上正道,無所求的付出才能使我樂此不疲,因緣讓我們能共聚在這裡,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份因緣,才能好好學習佛法並用於生活中,爭取出去後不再回到監獄來。」

林濟克隨即問獄友們,有誰願意出獄後再次回籠?沒有獄友要再回來的,但根據數據,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受刑人出獄三年內會再回籠。林濟克表示,學習佛法是非常不易的,「你一定要相信因緣果報,只有相信,你才會自我規範守戒,才能避免造業再受果報,才能進入那百分之三十的行列,不再重回牢籠中。」

最後,陳坤元鼓勵學員當心情不好時翻看《靜思語》,心情煩躁時不妨用數息打坐來沉靜自己。平時結善緣,助人不求回報,隨時用佛法來鼓舞自己、提升自己,只有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才能遠離果報之苦。

(文:林濟克 美國拉斯維加斯報導 2016/10/1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