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講堂 何日生主任分享慈悲協力

2020-03-02   | 慈濟基金會
受到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Ash Center的Howitt 教授及Kaori博士邀請,何日生教授於2月7日以「慈悲協力」為題,分享慈濟國際賑災的人道援助理念與精神。

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主任何日生推動善學文化,同時深入研究善經濟思想、慈濟圓型組織理論,受邀於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擔任訪問學者。甘迺迪學院Ash Center的Howitt 教授及Kaori博士邀請何日生主任於2月7日以「慈悲協力」為題,以菲律賓海燕風災、尼泊爾地震等國際大型災難援助為例,為這一群世界頂尖大學的師生分享慈濟國際賑災的人道援助理念與精神。

演講全文

謝謝阿諾德教授和Ash中心,也特別感謝Kaori博士邀請我來演講。

我來自臺灣,從事過幾十年的節目主持人和製作人,後來加入慈濟基金會擔任發言人,也參與不少慈善活動。我花了兩年時間在其他大學和哈佛大學繼續做我的研究。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慈濟的主軸思想「慈悲協力」。

何日生教授在哈佛大學的分享,由甘迺迪學院危機領導中心主任阿諾德.豪威特教授(左)主持。
慈濟基金會的創始人證嚴上人,現在已經八十四歲的高齡,從1966年創立慈濟基金會至今已有五十五年。

五十五年前,證嚴上人目睹一名無力支付保證金的孕婦被醫生拒絕治療,決定投身慈善事業。從鼓勵家庭主婦的弟子們每天捐出五毛錢做慈善開始,慈濟到今天已發展成為具有全球規模的慈善組織,在全世界發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在一百個國家地區開展慈善工作,包括美國、中國大陸、亞洲等,平均每年救濟超過二千萬人,目前全球有近二百萬志工,分支機構遍布在全國超過六十個國家地區。

慈濟從很小的規模做起,創立之初只有三十位家庭主婦和證嚴上人。然而五十年後,它已成為華人世界以信仰為基礎,最大的NGO。慈濟靜思精舍的空間很小,沒有空調,我在這裡工作了近二十年,它也是慈濟的精神中心。在慈濟,核心價值非常重要,也是慈濟創立、能夠蓬勃發展的基礎。

親力親為 直接 重點 尊重

慈濟的核心價值觀是「無私」,不僅是無私,還要感恩。我們期望付出而不要求任何回報,付出還要感恩,所以每次我們發放物資給受助者時,都會向受助者鞠躬,因為我們如此幸運能夠成為給予者、為社會做貢獻,這是我們的福氣。證嚴上人總是如此地告訴我們──「以苦為師」,要我們向苦難中學習,它會教給我們很多智慧。所以「以苦為師」,是我們能帶著感恩心、無私付出的關鍵。

我們也堅持「原則」。當我們談論慈悲和動員時,都帶有核心價值和原則。對於慈濟人來說,我們強調給予物資或關懷必須是「直接」的,而不會把物資交給第三方,期望他們完成使命。我們希望直接去發放,這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確保物資發放給最需要幫助的人,不僅給予物資,還可以給予他們關懷與膚慰。而對於志工來說,這種給予會激發他們內心的慈悲和憐憫,並將改變他們的生命。

所以我們強調「直接」、「重點」和「尊重」。當災難發生時,首先確認一些關鍵受災嚴重的地方,然後「重點」投入需要的資源,然後是「志工的安全」,我們不能犧牲志工,志工們的生命安全很重要;還有「自費」,每位志工都自願地付出旅費做慈善工作,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他們支付機票、旅館等一切費用。

非常重要地是,志工必須遵守佛教教義中的十條戒律,其中包括「不參與政治活動」。我們不會在臺灣、中國大陸或其他任何地方宣傳政治或倡議任何類型的政黨。

 而「不傳教」指的是,慈濟並不會刻意地向受助者傳播佛教教義。但如果你問我是誰?我會說我們是佛教徒,但不是刻意傳播我們的信仰。「不宣傳」是不渲染人們的苦難,不談及個人事業。我們是團隊行動,團進、團出,沒有個人的行程安排,這是原則。遵守這一價值和原則,我們才能夠有效組織救災工作。

主動(initiation)、協同(coordination)、行動(action)、啟發(inspiration)、賦能(empowerment)、實效(responsive)、整合(integration)、合作(collaboration)、重建(rebuild)、適應(adaptation)及永續(sustaining), 這就是我所說的「圓形組織理論」。

慈濟的核心價值觀是「無私」,不僅是無私,還要感恩。證嚴上人期待每一位慈濟志工都能無私付出而不要求回報,付出同時還要向受助者說感恩。
體現利他 覺行圓滿

我以菲律賓為例。遵循無私付出的「信念Conviction」,慈濟志工相信我們必須無私奉獻,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慈濟人,這也體現了利他主義精神。通過幫助他人,我們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通過社會實踐,我們可以自我實現。你不是先成功了,然後再做慈善;你要先做慈善,然後才完成自我實現。再者,通過慈善事業我們實現了社會正義,這意味著平等地關愛所有的人。以2013年的菲律賓海燕風災為例,在這場破壞性颱風中,獨魯萬這個城市百分之八十被毀,是非常嚴重和毀滅性的災害。

超級颱風襲擊菲律賓海岸,大船被沖到岸上,壓倒樓房,躲在裡面避難的五百多人全部罹難,救災形勢十分嚴峻。菲律賓慈濟志工「主動發起」救濟當地受災鄉親的行動;菲律賓志工和國際志工一起來到重災區勘災,看看能為災民做些什麼?所以志工們會先做調查,由一個志工小組去瞭解實際情況、破壞的規模、災民的需要,以及當地政府的工作效能等。

第三件事是「協同」。我們透過視訊會議直接與(臺灣花蓮)慈濟基金會總部通話。這是總部設在臺灣的視訊會議,由證嚴上人主持。大家一起虔誠為災民祈禱。這是政策討論會議,討論如何支援前線的救援工作和行動。慈濟努力並及時挽救這座城市,因為一開始災難破壞這座城市實在太嚴重了,菲律賓獨魯萬政府甚至曾經打算放棄這座城市。

以工代賑 啟發善念

慈濟還動員了當地志工清理城市。在菲律賓當地,不像臺灣有足夠(一百萬左右)的慈濟志工,菲律賓只有五百至一千名慈濟志工,唯一的辦法就是動員當地居民。但是當地災民失去家人、失去一切,他們早已絕望。因此,慈濟號召當地資深志工,與總部一起評估和判斷首要任務,大家一致決定必須先清理城市。

我們每天給當地人五百比索(菲幣)清理社區和自己的家園,並且配備大型卡車,因為一旦開始清理垃圾,就必須有工具運走。因此,我們從另一個島上動員了很多資源,因為獨魯萬已幾乎成為廢墟。但問題是,當地災民一開始並不相信只要清理自己的社區家園,我們就會給付他們五百比索。所以「啟發」非常重要,你必須啟發他們。

一開始,當我們說出每日給付五百比索時,聯合國在當地的成員並不同意,因為當地普遍的工資每天只有二百比索左右,他們認為五百比索太多了。我們說:「這不是支付他們工資,而是救助;即使災民不做事,我們仍然會給付他們。」政府官員跟我們說:「嘿!你們真是愚癡,他們可能就只是拿了錢,然後回家睡覺。」我們說:「沒關係,我們就是要救濟他們,竭盡所能地幫助他們。」

當我們鼓勵他們用雙手來清理和重建城市時,情況開始不一樣了。在行動之前,「啟發」非常重要。一開始,只有五百人左右加入清理,但最終每天有一萬五千人加入清理的行列。我們花了十九天的時間,清理了整個獨魯萬市。我們一起祈禱、一起唱歌,他們作為天主教徒,以他們的方式祈禱,祈禱城市能夠重建。我們給他們帶來希望,與他們講慈濟的故事,講述善款如何從世界各地籌集而來,他們感動得流下眼淚。

這就是我們給他們的啟發。我們動員當地志工加入我們的行列,清理城市,重建城市,我們甚至和他們一起跳舞。因為沒有足夠的清理工具,他們只能憑藉雙手清理,但是,人總是能很有智慧地找到各種方法。所以可以看到他們使用不同的工具,不論是男士或女士,孩子或大人都一起加入清理,當時滿是垃圾的河,煥然一新,十九天後,這座城市已然重生。

 
在行動之前,「啟發」非常重要。志工們鼓勵受災鄉親用雙手來清理和重建城市,一開始只有五百人左右加入清理,但最終每天有一萬五千人加入清理的行列。僅僅十九天的時間,獨魯萬市變成一個乾淨、亮麗的城市。
我們不僅努力清理城市,還要想我們能給他們什麼?他們最需要什麼?「實效」是關鍵。顯然他們需要現金,重振當地經濟,所以五百比索是不夠的,因此我們向獨魯萬市和奧莫克市一共捐贈了數百萬美元。但如何安全地將現金帶到當地是一個挑戰,這個過程也充滿危險;即使是員警也不能保證你的安全,甚至員警有時也會被那些不良行為所誘導。

數百萬美元是很大一筆錢,要給一萬五千人每天五百比索,每戶家庭三百美元救濟金。而且我們必須表達對災民的尊重,所以我們設計了發放現金的信封,並附上了證嚴上人的英文慰問信和祝福卡片。這些志工連夜折疊信封,放進現金。我們必須從臺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和美國、澳大利亞等地調動一切力量。

我們分發毛毯,這是慈濟志工用寶特瓶回收再製的毛毯。這是折疊床,可以折疊,可以攜帶,可以坐,還可以躺在上面。尤其是在尼泊爾地震,災後雨季來臨,水會進入帳篷,就需要這樣的折疊床。折疊床的創新設計,獲得了德國、美國的許多獎項。此外,我們還提供免費義診,有本地和海外醫生一起看診。

另外,我們也挨家挨戶地拜訪,一個接一個地給他們提供關懷膚慰、與他們交談、擁抱他們。我們也提供賑災用的香積飯,裡面有米和料包,往裡面倒水,三十分鐘後就會變成美味的炒飯,就可以在災區現場供食了。

還有簡易屋和簡易教室,在臺灣建造樣板,再將技術轉移到菲律賓,送到獨魯萬,為受災者與孩子們組建房子和學校。我們也希望受助者能捐一分錢用於救助的工作,讓受助者也能成為助人者。佛教教義說,沒有給予者,沒有受助者,連給予本身也要超越。讓他們捐一分錢或兩分錢來重建整個城市,這會讓他們感覺更好,覺得自已也可以幫助人,他們不僅僅是接受者。他們被你幫助,但是他們也有自我幫助、自我驅動、自我激勵。雖然只有一、兩分錢,但能夠啟發他們的慈悲心和信心,這是至關重要的。

以上所談的就是「整合」,這意味著不同的元素聚集在一起。

人助自助 安身安心安生活

再來是「合作」。我們必須協同合作,與當地政府、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對話,努力說服他們一起完成這項救災工作。當時他們也在清理、重建獨魯萬市當中的一個鎮──聖荷西,但是一個月後,情況仍無好轉,所以他們希望慈濟去那裡提供幫助。當然,兩週後一切都被清理乾淨。慈濟的方式更有效率,因為我們鼓勵、我們動員、我們賦能,我們和他們是合而為一、共同努力。

我們也為獨魯萬重建了天主教教堂。證嚴上人認為宗教信仰是這座城市的基石,應儘快重建,所以我們花了大約二百萬美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重建了這座教堂。

 
慈濟 為 受災 鄉 親援建大愛村。 志 工 們 先在臺灣建造房 屋樣板,然後將模型轉移到獨魯萬和奧莫克 在 奧莫 克市長提供的土地上 搭 建 了 一千五百八十五間大 愛 屋 。
災區的奧莫克市長前來花蓮見證嚴上人。他擁有很多土地,想捐給慈濟,為災民建造村莊,所以便有了「重建」,這意味著安身、安心、安生活、安居、安學、安山林,六個元素必須融合在一起。

同樣,我們首先在臺灣建造房屋樣板,然後將模型轉移到獨魯萬和奧莫克。奧莫克市長提供的土地上重建一千五百八十五間房子,被稱為大愛村。隨即,市場和當地經濟復甦。因此,與當地政府的合作,對慈濟的救援工作至關重要。

 「適應」,這意味著我們希望動員當地的志工,為當地社區提供服務和支援,而不僅僅是海外的志工來支援。我們有個培訓專案來提供範例,讓他們採用慈濟的方式提供説明和服務,但我們不會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仍然是天主教徒。

最後是「永續」,希望我們的援助能讓他們的生活持續下去,所以他們的生活重建非常重要。我們鼓勵他們思考不同的工作項目,他們做手工、做麵包和服裝,自力更生。這就是所謂的永續性,讓他們在新的地方、新的世界,開展新的生活。

十二個原則,十二個要素,在「信念」的價值與原則環繞下,「主動發起」、「協同」、付諸行動,共同「激勵」當地人民。然後「賦能」,並「實效」地解決他們的基本和重要問題;將不同的資源「整合」在一起。與當地或國際非政府組織「合作」,「重建」和「適應」,這就是所謂的文化連續性。

我們必須建立他們可以學習和熟悉的想法與做法,如果你不以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表達,他們會覺得「這不是我們」,他們是不會接受的。所以我們必須感知並提供某種共通的價值,這意味著,他們要看到我們所做的確實是他們所想要的(才會接受你的做法)。

以行動激發慈悲精神

慈濟在南非也有志工,都是基督徒,他們說,我們透過慈濟在做上帝的工,這讓我們更接近上帝。這叫做文化連續性,這是我們提供給受助者的理念。

那麼,如何實現這一切呢?

 
獨魯萬受災鄉親響應「竹筒歲月」,捐出由寶特瓶回收做成的撲滿,寶特瓶上面寫著感恩慈濟的字樣。
當然是慈悲的精神。但是慈悲精神不是由概念激發,而是由行動激發。人們參與慈善機構的行動,會激發他們的慈悲心;因此,讓人們參與行動是非常重要的。阿諾德教授說,甘迺迪學院很強調行動。是的,行動很重要,行動改變你的感知,改變你的想法,改變你生活中的一切。

無所求的付出。證嚴上人認為我們應該懷著感恩心付出。另外,倡導能夠讓人人團結一致的「利他主義」,如果人們不相信「利他主義」,就不能團結一致。再者,慈濟志工很希望是榮耀慈濟,而不是展現他們自己,他們所展現的是慈濟整體,去表彰這個組織,這也是很重要的。

「精確原則」也很重要。正如上文所說,慈濟在賑災中「不談政治,不宣傳,不刻意傳教」。

 「家庭關係」創造了慈濟和受助者之間的愛的關係。每次我們投入慈善救災工作,就像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家庭成員團聚。來自美國、中國大陸等國家的成員聚在一起,我們都是家庭的一分子,現在我們幫助其他受苦的家庭成員,他們很快就會重建,也終將重建。

 「領導力」,我們有證嚴上人這樣有魅力的領導者,而繼承這種領導力,是組織中每個人的重要使命。
圓形的結構使這種依循「典範、信念、原則」的組織有高效的執行力,並在災難發生時能夠最快速的行動。

相反地,在金字塔結構下,一個地方發生事情,他們要遵循層層疊疊的行政流程,可能至少需要九個步驟才能做出決定,所以圓形組織可能更有效率。

我想向你們展示的圓形組織理論核心,首先是「核心價值」,它能激發人們無私的付出;「原則」,確保人們明智抉擇;「啟發」,使人踏出第一步;「主動」是來自信仰,因為服務就是他們生命的信仰,這樣他們就可以在鄰居發生任何事情時就主動發起救助,不必等總部的指令;「無私」,讓合作成為可能;「平等」,讓我們在沒有「誰命令誰」的情況下快速動員,這樣組織非常有凝聚力。

「扁平化」,才可以快速行動;「透明」, 是指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全球慈濟人都會立即知道,這樣他們就可以「正確地行動」,同時協調和合作;樹立可以轉移或複制到非洲、中國大陸、菲律賓等地的「典範」;「液態化」很重要,因為這是動員最好的方式;而敞開心門的「討論」,會幫助我們產生一個真正明智的策略;經由「賦能」,也能激發受助者的慈悲心。

 所以通過這十二個元素,也許能夠創造出善與慈悲的循環,這是「圓型組織理論」的一個內涵。

有了這個結構,慈濟人與受助者之間的關係,就像量子糾纏理論所說,一群或兩個粒子分裂後,無論它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它們之間仍然能互相觸及、協調一致,因為它們具備相同的本質,這就是物理學講的「量子糾纏」。

因此,一個組織,成員越堅持核心價值,就越有可能同時採取相似的行動。我相信在一個偉大的組織中,成員必須維護核心價值,才能同時行動,這就是所謂的「同步性Syncronization」。

 
慈濟賑災在「信念」的價值與原則環繞下,「主動發起」、「協同」、付諸行動,共同「激勵」當地人民。同時還要「賦能」予受災鄉親,並「實效」地解決受災鄉親生活的基本和重要問題。
人人合心 人人協力

在圓形組織中,每個人都可以是中心。

「綜合Synthesis」,在慈善工作中,團體一起服務是非常重要的。一開始是兩個中心,總部在臺灣,分會投入慈善工作。如果分會的事務越來越多,就逐漸增強總部的人員力量,那樣的組織型態就逐漸變成錐形結構,不是圓形結構。當核心圈更關注及增強機構或人員,而不是價值觀和原則時,它就變成了一個錐形組織。這時圓形結構可能會傾向於錐形結構,與金字塔很相似,這也是圓形結構發展的風險所在。

如果不是一味地加強總部的人員數量,相反地,把價值觀和原則傳播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以支援圓形結構、圓形組織,這才是「圓形組織理論」的要素。就如某地發生事情,全世界都可以即刻過來支援它。

那總部要做什麼?致力於教育、賦能、協調,總部是團隊中的一員,而不見得是事務的指導者和帶領者,不是指導世界上的每一件事,而是強化組織的價值與原則。遵循著「圓形結構」,一個完整的組織得以持續和有效發展。

因此,總部與各分會及時的支持和參與討論是重要的。當事務的執行出現不一致時,僅可能由特定分支機構自己做決定,沒有一定要由總部決定。圓形組織可以在總部和特定分支機構之間組織「協力團隊」。在這一點上,透明度資訊很重要,利他動機也很重要。另外,保持組織一體性的共同意志,也是圓形組織的最終要求。

「圓型組織理論」,根據中國的《易經》所載:「群龍無首,大吉。」群龍,不需要領袖;正如佛教的《法華經》所言,「佛佛道同」,這就是圓型組織理論的最終目標。非常感謝大家。非常感謝大家的聆聽。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