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事 從灰燼中升起

2013-10-15   | David Kassel
「雪松火災重建資源小組」幫助數以百計的災民重建家園,讓他們明白了社區的重要性。他們不但重建房屋,也重建了社區意識。(攝影者:宋宗昌)
慈濟要我分享一個有悲劇、有失望,也有希望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這故事是從灰燼中升起;2003年,加州聖地牙哥的「雪松大火」燒毀了我的家,也燒毀另外兩千多棟房子。今年(2013年)10月是這場火災的十周年,能夠重建家園的屋主卻不到一半。如果其他受災戶都能像我們一樣得到幫助的話,重建的數字應該會大幅增加。社區和陌生人發自內心的付出,讓我們學習了很多,也帶我們走上意想不到的旅程。

如果要瞭解我們的心態,必須回溯到大火開始延燒的那幾天。如果你當時不在現場,請試著想像,層層濃煙讓天空一片昏暗,濃煙底部和所有的山丘則是不祥的橘紅色。黑煙不斷自燃燒的灰燼升起,空氣裡明顯有著絕望和害怕的感覺。不管你走到哪裡,都會吸入煙霧和灰燼,整個聖地牙哥縣,你找不到一處安全的地方藏身。

現在請想像,當你在外頭的時候,聽說家裡失火了。雖然只是片片斷斷的訊息,但你知道……恐怖的事發生了!媒體無法提供正確的消息,因為火勢蔓延得太快,情勢一片混亂!

你開車朝家的方向疾駛,經過好長一段距離,一路上只見正在燃燒或冒煙的荒地、建築物、汽車……終於開到你家那條街的街口,你看見一輛媒體採訪車正離開現場,但沒看到消防車或急難救助人員,你心裡有數了。

你抵達原來是家的地方,知道所有東西都無可挽回──妻子準備送女兒的結婚禮服、妻子當年哺乳嬰兒時坐的搖椅、所有的珠寶、本來想讓子女傳給他們子女的傳家寶等等,一切都付之一炬了。

你也知道除了幾件衣服之外,你沒有食物、沒有床、沒有毯子、沒有睡袍,甚至沒有可以替換的內衣褲。

資源不足 局面一片混亂

我們的故事與絕大多數災民不同;對我們而言,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再往前推十年,我父母的家也曾付之一炬,我與父母一同經歷過災後的一切。我們以為對保險理賠事宜和可能面臨的狀況都很清楚,卻沒有料到這次災難的規模太大,造成人力和物資短缺,也帶來許多遠超乎我們想像的問題。我們原來住的地方一個月都沒有電,而且因為資源缺乏,最初清掃、維安與其它措施都是不可能的事。

由於生命和財產損失的程度嚴重,政府各相關部門採取了特別的措施,但他們和我們一樣,也面臨混亂的局面和資源不足的情況。

他們的首要工作是滅火,之後才能專注於協助居民恢復生活。他們在災區的正中央設立一個聯合服務中心,集合各個團體在現場接受受災戶申請,例如聖地牙哥縣電力公司、縣政府估稅員、保險公司、自來水局、電話及有線電視公司,和許多引導我們走過層層繁冗程序的單位。這是他們的職責,他們也確實盡心盡力在做。

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到哪些資源是自己有資格申請的。如果你有保險,排這條隊;沒有保險,到那邊的隊伍;低收入,在這裡等人跟你洽談;如果你是工會會員,工會會提供某些協助。到北邊的房間去問問看,你有房貸嗎?銀行專員明天會來這裡;抱歉,你住的那一區電話還不通……

慈濟志工提供受災居民應急金,協助他們重建家園。(照片提供:《美國慈濟世界》編輯部)
我和數百名災民隨隊伍緩緩前進,就像受刑人排隊領口糧一樣。這時候,在一大群混亂的人潮、電腦、傳單、電視攝影機和噪音當中,我注意到有兩個人安靜地坐在一張小小的折疊桌後方,看著眼前混亂的場景。這畫面完全不協調……他們似乎不屬於這個地方;面對四周一片雜亂無章,他們卻是全然安適。

我感到好奇,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簡短地說:「我們給失去家的災民現金。」我很驚訝,問他們申請的條件是什麼?他們簡短地答:「房子必須被火燒毀。」

我問他們是誰?他們告訴我,他們是慈濟基金會的志工,幫助需要的人是他們的使命。

他們的使命很簡單,可是從他們的口中說出來的時候,顯得這麼優雅而有力。我們當然需要所有可能得到的協助,而慈濟的援助不知道從哪裡冒了出來,我填下了申請表。

前路茫茫該往哪走?

那天離開之後,我心裡盤算著下一步該往哪兒走?何處又是歸途?當我整理著一堆又一堆的文件、在灰燼裡挖掘、挑選能穿的衣服、安排容身之處、設法取得僅存的家當時,我想著幾千名失去家園的災民,想著無私的慈濟人──他們顯然不是本地人,卻願意來援助,而且我看得出來,他們在本地毫無利害關係。

這讓我開始思考。

在不同的時間點,我看見許多人都不清楚未來會發生什麼。妻子和我學會從對方茫然的眼神,分辨出哪些是災後餘生的人,我們經常會停下腳步,過去與他們交談。我們發現,能保持樂觀的人,大多數都是有買保險的人。我們常聽他們說,在房子重建完成之前,他們會暫住在旅館裡。由於我父母的經驗,我們知道那是行不通的。當另外還有兩千人爭著僱用同一名承包商時,一年之內連一棟房子都蓋不了。

根據保險合約,保險公司只同意給付一年所謂的「替代生活費」。這筆費用絕對不足以支付整個房屋重建期的旅館費用。

我們也知道,如果受保人被逼到無路可走時,對保險公司是有利的,因為被保人身無分文的時候,會更願意接受價錢低但快速的解決方案。這是事實,當你失去一切,六個月之後,你唯一重建的資源是你的保險……我們只能說,這時一般人會樂意有個解決之道。

我們知道,取得保險補償金大約需時一年,如果住在旅館,替代生活費最多只能支撐九個月,如果你有小孩,需要多一個房間,那麼可以支撐的時間更短。

這些家庭「無知」的代價會非常高昂。隨著時間過去,我們見到愈來愈多像這樣過於天真的例子。

雖然失去一切仍能付出

這段期間,我們從慈濟領到了美金四百元的支票。我們用這筆錢買了工作靴、耙子、鋤頭、手推車和一些清掃用具,著手清除燒焦的木頭、灰泥、水泥板和金屬電器,同時開始考慮新屋的建法。其它受災家庭看見我們在工作,都過來問我們是要搬遷還是重建。

我們看得出來,他們的眼神中有很多不確定。他們該如何處理重建事宜?他們不是建商,保險的金額又不夠重建,他們該採取什麼步驟?從何處著手?預算要多少?該如何與建商和建築工人定合約?首先該做什麼?保險何時能獲解決?是否應該找律師?

重建全毀的房屋是一段異常挑戰的經歷。你不僅要了解蓋房子的過程,連合約、當地建築法規和保險業的規定都得弄清楚。你需要構造一個建屋計畫,把整地、取得建築執照、建築許可,以及最新的建築法規都考慮進去。

我的小舅子當時是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他曾告訴我,以他的地位,重建房子及與保險業者交涉仍是他所面臨最困難的挑戰。

當我們用慈濟贈與的錢清理好家園,我明白雖然我們失去了一切,但還有一些東西可以給人。我們曾經歷過父母親的損失,我們也應該可以像慈濟一樣為迫切需要的人付出,何況我們是這裡的居民!

我在很短的時間裡收集了許多受災戶的名字和電話,打電話給他們,請他們來新的火災救援中心與我見面。我問他們是否願意成立一個資源小組,結合眾人的力量,互相交換意見、找到折扣、增加購賣力,並且分享訊息。

這個小組開始運作了,不久,其它類似的自救小組也在聖地牙哥縣其它地區成立。現在只要有大災難發生,許多人失去家園,都會出現這種「集體重建」的現象。

一顆種子長成互助小組

每星期,我們在緬因街稅務大樓的後面聚會,邀請不同行業的主講者教我們如何重建家園與生活。我們也能影響許多新建商採用永續生活的建築方式。

在一次特別難忘的聚會中,有十七個家庭簽署,願意在新屋安裝太陽能板。我們因此能夠向許多大型供應商議價,拿到好的折扣,我們常去參觀業者的展覽室,為了能吸引三百名新客戶,業者甚至會供應點心和美酒;集體採購成為我們談價錢的一大利器。

原來只是要分享資源的小組,後來卻發揮更多的功能。我們每週聚會一次,持續了五年的時間,已經成為一家人。散會後我們一起去吃晚餐,平常會互通電話,問問有誰知道好的庭園設計師、做廚櫃的師父、水電工或牆壁工人。

許多成員會幫其他成員灌水泥或搭建新屋的骨架。在我們的小組裡,高達90%的人已重建家園,相較於沒有參加這個小組的人重建率不到一半,這數字相當驚人!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俗諺你聽過多少次?慈濟啟示了我們,種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長成了「雪松火災重建資源小組」,幫助數以百計的災民重建家園,讓他們明白了社區的重要性。他們不但重建房屋,也重建了社區意識。

至於我們,我成了專門做自動大門的承包商。我的妻子由於參與社區活動,在當地商會得到一份工作,現在成為湖邊市最活躍的社區組織的常務董事。

我們的房屋呢?新房子比舊家大了六百英尺,以工藝主題設計,有六千瓦的太陽能、回收磚搭建的屋頂、節能熱水器、低折光窗戶、木地板、隱藏式房間,當然也有自動門,還有一個存放我所有工具的大車庫。我們永遠都不會離開。

謝謝慈濟!

(文:David Kassel 翻譯:楊美里 本文摘自:《美國慈濟世界》2013年秋季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