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誠的願望 習得謀生技能

2015-04-27   | 張素玉
在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小型烘焙坊,阿誠(左一)學習做餅乾,志工李宗曉陪伴著他,讚許他認真的態度。(攝影者:柯喬麗)
阿誠(化名)一心想獨立謀生,好減輕媽媽的經濟重擔;媽媽則是希望,阿誠終有一天能學會照顧自己。身心的障礙沒有阻撓阿誠邁向職場的腳步,就像媽媽不曾放棄過他一樣……

有一次我們去做家訪的時候,我看到他的桌子上一張紙寫著:「叔叔要帶我去上課。」我看了哭出來……二十四歲、患有腦性麻痹的阿誠,對於慈濟志工李宗曉的完全信任,讓他激動得紅了眼眶。

阿誠為了減輕母親的經濟重擔,想學一技之長謀生,卻苦無方向及學費;李宗曉很不捨,歷經八個月的想方設法,並由慈濟基金會補助學費,阿誠目前已在新北市三重區的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學習職業技能,也讓不敢奢望兒子能獨立謀生的母親阿秀(化名)燃起一絲希望。慈濟志工更經由一次次居家關懷,見證到阿誠「孝親反哺」的行孝典範。

護兒心切不敢放手

「阿誠不太會說話,講話不清楚,我怕人家欺負他,不敢讓他單獨出門,都保護得很好。只要我出門,他就跟在身邊。」談到對兒子的愛,照顧戶阿秀不捨的情緒頓時湧上心頭。

阿誠出生後的六天內,曾兩次沒有呼吸進行急救;由於父母忙於工作,將阿誠交給爺爺、奶奶帶在身邊。阿誠兩歲了,還不會說話,父母以為他「大隻雞慢啼(閩南語)」,發現不對勁後,帶他到處求診,沒能查出病因;直到上了國中才確診為腦性麻痹,但已錯失早期療育的黃金期。
阿誠掛念父親的身體狀況,有時到媽祖廟祈求保佑,在家也會為爸爸料理飲食。(攝影者:柯喬麗)

阿誠能聽得懂別人說話的內容,但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高中畢業後曾在洗車場短暫工作二十天,因罹患憂鬱症辭職;病癒後,洗車場職務已無空缺,同時因服用憂鬱症藥物副作用,導致體重由七十幾公斤增加為一百公斤。先天語言表達困難加上行動遲緩,阿誠找不到適合的工作,長期失業。

阿誠的爸爸為重度身心障礙,媽媽阿秀在工地做小工來維持家計;工作的同時要照顧先生及兒子,雖然身心俱疲,但任勞任怨,即使蠟燭兩頭燒,仍將家庭照顧得井然有序。

志工陪伴獨立之路

先生及兒子長期待在家裏,阿秀也希望能有人帶他們去接觸外面的世界;2011年10月份,慈濟志工走進了他們的世界,日子開始不同。

「師姊說,要放阿誠出去獨立。就像小鳥要自己出去學飛,不然他永遠沒辦法飛;當媽媽沒辦法給他吃的時候,他就沒法過日子了。」阿秀回想剛接觸慈濟志工李春美時,李春美對她的勸告。

志工先是鼓勵父子就近到慈濟三重志業園區做環保,並且陪伴前往,漸漸地阿誠能獨自走路到園區。面對著環保志工,李春美牽著阿誠的手,輕柔問著他:「跟阿嬤說什麼?」阿誠瞇笑並雙手合十地鞠躬:「謝謝,阿彌陀佛。」

在李春美點點滴滴教導下,阿誠彬彬有禮,面帶笑容迎人。兒子的改變,阿秀看在眼裏:「變得較獨立,出門後也能夠自己回家,特別是去做環保回來就很高興。現在反應比較快,講話清楚多了,也不會流口水了。」

有一次,阿誠早上在環保站做到十點就回家,讓環保志工不解地問李春美:「怎麼這個孩子才做沒多久就回去了?」李春美家訪時細問了阿秀,原來當時爸爸臥病在床,阿誠怕爸爸餓著了,趕回家煮中餐,也到住家附近的媽祖廟為爸爸祈福。
志工李春美鼓勵阿誠到環保站做環保,藉此培養他獨自外出、與人相處的能力。(攝影者:柯喬麗)

有段時間,李春美因病手術,無法去家訪,阿誠知道後,特地帶著兩份紙錢去媽祖廟拜拜,一份為爸爸、一份為李春美祈福。春美知道後感動萬分,也告訴阿誠,不要燒紙錢,要環保愛地球,只要心念虔誠即可。

阿誠不只心地善良,更是孝順的孩子;他會主動將飯菜煮好,等媽媽下班回家時,全家人一起用餐;無論洗碗、拖地等家務,他都做得很勤。

阿誠把對父母的愛化為行動,時時噓寒問暖:「媽媽你騎車要小心,要騎好,拜拜。」、「媽媽,你出門要小心。」貼心善良的阿誠,讓曾經因壓力過大而想尋短的阿秀想起:「如果自己不在人世間,那誰來保護兒子呢?」因此打消了負面的念頭。

東奔西走甘之如飴

阿秀雖然讓兒子去做環保,但害怕他出外工作會被欺負,所以一直不敢放手。直到2014年3月,志工李宗曉加入這個訪視團隊,為阿誠帶來了獨立謀生的契機。

「你的手拇指壓低,好,再來。如果你會累的話,可以搬一張椅子來坐。」阿誠專注地聽老師的教導,手邊按壓餡料到模具裏。在三重區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小型烘焙坊,阿誠正努力學習做餅乾,為謀生之路打基礎。

李宗曉陪伴在側,待阿誠休息時,鼓勵著他:「你好棒!你都會做了,要認真做,好棒!」阿誠聽了,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就是這樣的笑容,讓李宗曉不捨地替阿誠找出路。

李宗曉回想,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家庭時,心疼阿秀的辛苦,也感嘆阿誠只有二十四歲,人生路還很長,應該要培養就業的能力,讓父母放心。李宗曉利用工作之餘,詢問臺北市及新北市的身心障礙機構,三月底開車載阿誠去報名,一週後再去做簡單測試評估;6月初更接送阿誠至新北市身心障礙職業重建服務中心,做了四天的評鑑。7月評估報告出爐,阿誠必須進一步通過語言能力、溝通協調及職業訓練評鑑合格,方可為他介紹適當工作。

這期間的來回奔波,李宗曉甘之如飴;他笑著說:「我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這個孩子也許跟我有緣,我有義務跟責任去輔導他找工作。」
志工與阿誠一家人互動三年多,十分敬佩媽媽的堅強與阿誠的孝心,也更認真替他們設想。(攝影者:柯喬麗)

在志工的鼓勵及溝通下,阿秀終於點頭讓阿誠去機構學習;志工並提報慈濟基金會補助學費,阿誠於是在12月1日起,每週五天參加日間照顧課程,包括美勞創作、社區探討、體適能、律動、簡易保健拳、園藝、歌唱、輕食製作等,以及烘焙作業、代工、環境清潔的小型作業訓練。

平時在家,阿誠只有與父母互動,如今多了與同伴的相處,或許大家都不擅長與人溝通,但在訓練及課堂中一點一滴的相處,讓阿誠愛上了上課的日子;有次因為生病,爸爸不放心他去上課,還讓阿誠不高興地鬧了彆扭。

在專業老師教導下,阿誠專注學習糕點製作過程,有時也參加禮品包裝技巧等訓練。在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服務的陳秋芳老師觀察到阿誠的改變,比剛來的時候進步很多,但進步的速度沒有預期的那麼快,預計一年才可以培訓成功。雖然阿誠前進的步調緩慢,但終究是踏上了改變人生的道路。

原本對兒子只能以「照顧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度日的阿秀,根本不敢去想阿誠的未來;現在兒子在志工的陪伴下獨立許多,也開始學習技能,阿秀感激道:「從來沒有想放棄過阿誠,這是我的責任,我不能逃避。你們這麼用心幫我們,我更加不能放棄。我希望說,到一個年齡、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他可以照顧他自己。」

父母對孩子的愛永無止盡,而慈濟志工的陪伴及關懷,希望讓阿誠飛舞在自己的天空,找到自己的路。

(文:張素玉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81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