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設回程日 年輕團隊深耕

2015-05-28   | 李璧秀 陳品臻 陳怡臻 陳立偉
來自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年輕的一個團隊,他們大學時代都是慈青,如今在慈濟志業體任職,遇到這樣的國際災難,他們勇於承擔。(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自尼泊爾4月25日發生芮氏規模7.8強烈地震,慈濟立刻組織起「慈濟賑災醫療團」到災區義診、發放物資。自4月28日第一梯抵達尼泊爾後,至5月27日第六梯奔赴災區。在這期間,來自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年輕的一個團隊,他們大學時代都是慈青,如今在慈濟志業體任職,遇到這樣的國際災難,他們勇於承擔,一進災區便暫時不去想回程日期。

年輕力量傳承愛

尼泊爾強震發生後一個月,慈濟賑災醫療團的棒子已經傳到第六梯。但有人的回程機票不急著預約日期。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黃晟祐說:「目前就是濟任師兄跟我,我們從第一梯到現在,我們剛來的時候剛好是這間旅館剛開始開業不到三個小時。」

黃晟祐於2010年曾到海地賑災,看到同樣被地牛大翻身的土地,他相信——路,不會永遠崎嶇!「為什麼會越走越平坦?因為有這麼多的菩薩,不只是慈濟還有很多國際NGO(付出)。」

訪視經驗豐富的陳濟任,此行廣泛去瞭解援建需求,也拜訪了有二十年歷史的慈濟大愛村;施雅竹,2013年回故鄉菲律賓走往海燕颱風重災區,此次承擔行政事務,遺憾自己不懂尼泊爾文。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施雅竹說:「那個時候真的是學習到,我們真的是要多用心,而且我們不是用耳朵聽,而是用我們的眼睛、我們的嘴巴,聽人家講什麼。」

其實,年輕的他們英語溝通無障礙,且行動力強,但談起國濟賑災各個謙虛了起來。施雅竹說:「就是師姑師伯們年紀比我們大,可是他們也是一樣跟我們早起晚睡,晚睡早起,我就覺得在這個部分,他們的那種精神讓我很佩服。」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陳祖淞說:「(羅)美珠師姑教了很多東西,最重要就是那一分很單純的慈悲心,看到災民(與我們)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那分愛其實對方是感受得到的,也許我們可以學習不是要如何多棒、多有能力,而是那一顆單純的心。」

輕聲細語、微笑待人的陳祖淞,災區訪視總是很細心。看看他身上每一個口袋--筆記本,不漏接資料;手機則隨時介紹慈濟。陳祖淞說:「那是百寶袋,賑災必需品都在裡面,最重的紀錄應該有七公斤吧!」

他們學生時代都是慈青,現在的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國際性NGO——慈濟走入第五十年,也是傳承不間斷的慈濟。

醫療接力更周全

從第三、四梯賑災團與第五梯次的醫師們,一共二十八人在5月27日晚上離開尼泊爾,儘管是最後一天,他們依然到處忙碌,像是負責影像紀錄的人文真善美志工,雖然身體不適,卻只擔心居民安危,覺得自己做得不夠,而大醫王還特地去協助病患換藥,更規劃中期的照顧計畫,他們的愛將持續陪伴著居民。

曾負責香積工作的劉丹莉,回想災區煮熱食實在不易。劉丹莉說:「沒有場地,所以跟(飯店)經理溝通,跟他借八樓。因為在飯店晚餐要煮給他們吃,真的也是很不方便,克服困難去買一個大的電鍋,分做好幾次的料理。」克服困難,讓香積工作奠定基礎,劉丹莉滿心歡喜。

默默耕耘的還有人文真善美志工。莊慧貞來尼泊爾三週,感冒將近兩週,卻只擔心做得不夠。慈濟賑災醫療團員莊慧貞說:「那些人(受災鄉親)睡在地板上已經一個月時間,怎麼辦?雨一旦來的話,就一定泡水,其實我們來來去去,我們可以回到臺灣像天堂一樣的地方,可是他們一直處在這裡,我們越做之後越覺得,自己的力量太渺小了。」

一人之力有限,莊慧貞最掛心一名褥瘡患者,林英超醫師也特地前往換藥,醫者慈心,還規畫要培養志工協助。醫師林英超說:「(可是傷口這樣深,小志工可以換藥嗎?)所以要學啊。」

儘管第五梯的醫師們離開了,一顆心卻留在這兒,陪伴著無數的尼泊爾鄉親。而第六梯賑災醫療團於28日凌晨抵達加德滿都,一行十一人除了帶著大批醫療物資抵達加德滿都,也紛紛帶著使命前往,要接續當地的醫療跟賑災行動,用愛接力。雖然長途旅程身體疲累,但團員們各個精神奕奕,希望能透過他們的投入,讓尼泊爾的關懷行動更周全,中長期的賑災計劃更順利。

(大愛新聞:李璧秀、陳品臻、陳怡臻、陳立偉 尼泊爾報導 2015/05/2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