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車禍 愛的接力圓心願

2015-11-10   | 林惠芳
來自山東青島的叢雅玉提起當年那場車禍,歷歷在目,淚水奪眶而出,並感恩有慈濟志工的陪伴。(攝影者:刑祿珍,地點:慈濟板橋志業園區,日期:2015/11/07)
「一切都是好因緣。」因為昔日為大林慈院院長的簡守信(現為臺中慈院院長)這麼一句話,讓遭遇嘉義阿里山小火車翻覆受傷住院的叢雅玉,第一次知道甚麼是「因緣」。也因慈濟人「愛的接力」讓她圓滿願力,即將受證的叢雅玉相當激動,更期待這一刻來臨。

來自中國大陸山東省青島市的叢雅玉,2011年4月25日帶父母到臺灣旅遊,第三天不幸遭遇小火車翻覆事件,父親重傷不治,她和媽媽皆受重傷,身心遭到重創、萬念俱灰,人生的希望跌到谷底。

旅遊成災難 慈濟人關懷

11月7日是「2015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的第一天,學員叢雅玉的提起當年帶著父母來臺灣旅遊的悲痛回憶。來臺旅遊第三天的行程來到嘉義阿里山,一時之間小火車翻覆,他們皆身受重傷,一家三口被分送到三個醫院,爸爸被送到嘉義基督教醫院,媽媽被送到天主教醫院,她則被送到大林慈濟醫院

「我也不知家人怎麼樣?我醒來的時候,看到的是慈濟人,住院那段期間,簡院長每天特別來看我,讓我非常感動。」今年(2015年)剛滿四十歲的雅玉提起當年那場車禍,歷歷在目,淚水奪眶而出。那時候雅玉覺得自己受傷沒關係,但不知道父母的情況?簡守信院長告訴她:「只要有經過苦難,見苦知福,身體會好起來,父母不用擔心,會好起來,一切都是好因緣。」那是雅玉第一次知道甚麼是「因緣」。

在大林慈院住了一個月,一個月後,雅玉轉到康復醫院,經常有慈濟人去關懷她、送靜思語卡,用靜思語鼓勵她。三個月後,爸爸重傷不治,在臺灣往生,她坐著輪椅,陪同媽媽一起把爸爸的骨灰帶回山東青島,繼續她們的復健之路。 

真心陪伴 結善緣

受傷的隔月,雅玉仍在大林慈院接受治療,5月10日舉行浴佛,花蓮靜思精舍德旻師父到病房給雅玉送祝福,她感受到慈濟人的溫暖,當下發願:「如果身體好起來,我一定做慈濟。」可是回到青島找不到慈濟志工,心裡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就在11月的某天,白雪紛飛,青島第一粒種子謝玉真和她的先生陳建廷來探望雅玉。雅玉不認識謝玉真和陳建廷,但她認得慈濟的灰衣,當下她知道慈濟志工來了,「又找到希望了!上人說有願就有力。做就對了!」此時的雅玉對自己信心滿滿!

這一線因緣,是上海慈濟志工邱玉芬和臺灣慈濟志工黃明月,請青島慈濟志工前往關懷、陪伴受傷的雅玉。「那時候,其實我很悲觀,壓力很大,就是因為有慈濟人,才知道人生有了方向,生命才有意義。」想起黃明月告訴她的一句話:「人生就在呼吸間,無常不知道甚麼時候到?那時候,我真正感受到無常。如果沒有慈濟,我很難走出來。」
叢雅玉(右一)將每位精舍師父的鼓勵謹記於心。(攝影者:刑祿珍,地點:慈濟板橋志業園區,日期:2015/11/07)


「真的很痛苦!」那時候雅玉每天針灸,往皮膚內扎針,謝玉真和陳建廷不斷鼓勵她、陪伴她,他們鼓勵雅玉:「您想要做慈濟,就要把身體養好,才有能力走入人群。」雅玉想起證嚴上人說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所以咬著牙接受挑戰,堅強地走下去。

剛開始,青島沒有幾個人了解慈濟,雅玉拄著拐杖,由家人送到慈濟青島共修處跟大家說慈濟;分享她自己的經歷。她的先生因為看到慈濟志工在醫院陪伴她三個月,在這艱難的日子,因為有慈濟志工的陪伴、家人的支持,所以她走過來了。先生也能空出一點時間去照顧自己的爸爸、媽媽。

「在2013年,簡守信院長到青島參加慈濟冬令發放,簡院長來看我。他是院長,一樣下鄉發大米,跟我們一起用餐、一起吃白菜,吃得特別歡喜。」雅玉談起簡院長又歡喜又欽佩。更想起2011年在大林慈院住院時,有一天簡院長去跟她道歉,讓她嚇一跳,原來簡院長因為出國參加國際人醫義診,有一週的時間沒去看雅玉,回臺後特別來跟她道歉。簡院長謙虛的態度,讓雅玉難以忘懷。

信根具足 募心募款

雅玉原本不敢募心募款,後來每次精進研習都會有志工分享募心募款的經歷。雅玉現在說起募款的成就就眉開眼笑,「因為有信根,因為信,所以就敢說,沒想到也募到六十幾個會員啊!」

就讀高一的兒子,也從自己的零用錢中,每個月捐出三十元,雅玉高興地說:「兒子每個月都會問媽媽,這個月功德款收據上面的靜思語寫的是甚麼?師公上人給的祝福是甚麼呀?他可期待呢!」要讓孩子知道慈濟竹筒歲月的故事,啟發孩子的善心,讓一顆善的種子在孩子心田萌芽。

因為雅玉的先生是公務員,能參與志工的時間有限,希望這次的冬令發放,可以邀請先生協攝影工作,從不同功能做慈濟,雅玉祝福另一半順利成為慈濟志工。

「我就要受證了,我真的可激動了!更期待啊!」雅玉嶄露歡顏,又不禁紅了眼眶。雅玉說:「一路走來,不容易啊!」歷經四年半,從會員、社區志工、見習到培訓,有慈濟志工「愛的接力」,讓她更堅定意志,持續走在菩薩道上。【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惠芳 新北市板橋報導 2015/11/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