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事沒有大小 全都是本分

2016-11-14   | 林秀淑
德澄師父回憶說,大寮好修行,第一關就是要學生火,雖然關關難過,也總是在前輩的指引下,完成工作。(攝影者:曾富春,地點:臺中分會,日期:2016/11/12)

在靜思精舍出家後,要先練就好「三刀」--菜刀、剪刀和剃頭刀,與「六槌」--木魚槌、鐘垂、鼓槌、磬錘、板槌、鐵鎚的基本功。德澄師父回憶說,大寮(廚房)好修行,第一關就是要學生火,雖然關關難過,也總是在前輩的指引下,完成工作。


「2016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三梯次在慈濟臺中分會舉行,來自二十一國家地區、四百餘位學員匯聚一堂,專心聆聽德澄師父分享「靜思家風--克己克勤克儉克難」。

「進入精舍之後,無分大小事,只要輪值到,總是要想盡辦法達成使命。」德澄師父與靜思精舍的因緣,很早之前就已註定。德澄師父回想起十歲那一年,夢中看到一棟建造中的小屋,讓他哭得不能自已,淚水沾濕了枕巾。這種反應令他震撼,無法釋懷卻又莫名所以。

十歲時夢境中出現的畫面,在德澄師父的生命歷程中始終難忘,直到年紀漸長,才知道那是建造中的靜思精舍大殿,而夢中的影像也預告了他與慈濟早已註定的緣分。來到靜思精舍後,他總是全力以赴,使命必達。

第一代的弟子 徹底犧牲

簡樸生活中,更能傳達出單純的善念。證嚴上人曾經發了三個願,不收弟子、不趕經懺、不當住持,卻為了要幫助普天下的苦難人,打破了自己發下的願。慈善事業也因為弟子無怨無悔的付出,而在1966年創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如今這分善念,隨著慈濟人的慈悲腳步已遍布全球。

「第一代弟子要徹底犧牲,是上人對弟子的要求與磨練。」三餐不能溫飽的師徒,要幫助他人卻引來質疑。德澄師父感慨地說,「五十年前開啟了慈濟的道路,要踏出去很困難,因為要取得人的相信談何容易呀!」

即使生活刻苦,但師徒堅持要幫助人的初心不變,於是,慈濟草創時期,當精舍來訪的客人愈多時,所存的米已不夠煮食,上人就說,「多加一瓢水……」炊煮中,當鍋蓋掀開,可以看見藍天、白雲,以及樹木、後山……「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裡煮山河」,這段話如實反映了師徒當時生活的艱辛。

生活自給自足 盡本分事

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地區、四百餘位學員齊聚一堂,專心聆聽德澄師父講述的「靜思家風──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攝影者:曾富春,地點:臺中分會,日期:2016/11/12)
為了自給自足,還要能幫助人,常住師父陸陸續續做了二十一種加工的工作。

德澄師父提起上人曾經說過,「做小工的我們,要幫助人,就要堪得起耳邊聽來的聲音,要堪得起忍辱。」時時以感恩心,感恩聽到了不相信的聲音,才會堅定道心;要做得好,才能步步為營,平平安安用愛鋪路。德澄師父懷抱著感恩說:「走過五十年,回頭過來,時時感恩呀!」

其中第十三種工作是製作蠟燭。開始時,常住師父用養樂多空瓶製作,直到1982年用模型大量製造,成為靜思精舍主要的經濟來源。法在日常生活中,把工廠即是道場,將手中已經點燃的蠟燭,再去點亮其他的蠟燭,只會讓世界更光明,不會讓手中的蠟燭變暗。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萬般帶不去,唯有法隨身。

從1987年開始製作第二十一種工作--製作手拉胚。1991年精舍電腦化,但因電力不堪負荷而暫停。近幾年再開始重新製作,經驗豐富的德慈師父雖已高齡,仍然以永不退休的精神,持續製作出各項陶藝品。

於靜思書軒可以請購到的食品榖類沖泡粉,是早期弟子希望幫上人補充營養所製作的飲品,自1984年開始試做。從純手工一路進化,到可以機器全自動製作,但上人要求只能半自動化,因為從做中學,才能做中覺。長期駐守在粉間的德諾師父曾說,「想到上人蓋醫院,沒錢沒人找土地,我只有小學畢業,就是將本分事做好;本分事,就是完成上人交代的事情。」

小小一方天地 愛擴全球

投入人群中造福,才能廣結善緣;能與不同個性的人相處,就在於培養禪定的功夫。德澄師父表示,「爬高爬低整理環境,這些工作都是家常便飯,越做越感恩走在前面的師父。」

靜思是慈濟的後盾,無論是哪一種工作,不只是維持常住師父的生活,也供應全球慈濟人返回精舍的用度。儘管師父們生活刻苦,仍然要供應會眾食宿,決不與基金會的善款混淆,這是上人與常住師父的堅持,也用這種單純的心,帶領弟子走過五十年慈濟路。

「因為來不及,所以更積極。」上人帶領全球慈濟人行入菩薩道、六度萬行,是最佳的典範。在精舍,上人每天走的就是那幾步路,小小一方天地,以單純無私的愛,擴及全球苦難眾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秀淑 臺中報導2016/11/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