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新教案 靜思語說科技

2017-07-18   | 黃湘卉、王惠香、黃秀真、胡玉蘭、張如容、顏吟修、王亭懿、沈雅慧、廖凰束、林儀茹
2017年「大愛引航‧品格學堂」教師研習營學員分組,練習以慈悲科技為主題,融入靜思語教學。(攝影者:李雅貞,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7/07/15)
「要用加拿大亞伯達省大火的賑災當例子,來編教案嗎?」大家圍成一團,你一句、我一句,熱烈討論著。「引導孩子幫助別人、體驗發放的過程,體會受災鄉親的心情最重要……」教學團隊共識後,加拿大本拿比慈濟人文學校校長管惠美將靜思語教學的草案寫在海報上,她說,科技可以助人,最想發揮的是環保教育,要把這些精采的課程帶回加拿大告訴孩子們。

課程安排 融入慈悲科技

從賑災中看見受災鄉親的需要,慈濟研發每一項科技產品,背後都是一顆顆為了幫助他人而生起的慈悲心。2017年慈濟基金會「大愛引航‧品格學堂」教師研習營,7月14至16日於花蓮靜思堂舉辦,15日首度將慈悲科技排入課程,讓學員分組練習,設計靜思語教學的教案。

「清淨源頭護大地,環保毛毯無得比;用時方便收時易,福慧家具創新意。」環保科技站的順口溜站呼,讓學員一入場就感受到站主的熱情。

大愛感恩科技林正雄分享善用科技落實環保的經驗,一一向學員介紹LED螢光帽、眼鏡、防穿刺鞋及壓力衣等慈悲科技產品。「以往裁製環保毛毯剩餘的碎布,都當作廢棄物處理;現在為了清淨源頭護大地,再研發將碎布碾散製成各項賑災物品的技術。」學員周靜宜從各項環保產品的研發過程了解到,科技是為了要服務有需要的人,希望環保概念帶給孩子的是服務價值,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回饋社會。
2017年「大愛引航‧品格學堂」教師研習營進入第二天,課程一開始,司儀就引導學員用國際語言「擁抱」來和身旁的夥伴互動。(攝影者:李雅貞,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7/07/15)


而戶外分站站主一一分享各項大型賑災科技產品的功能。火箭爐可以煮熱食、燒開水,也是寒冷天氣下,眾人取暖的所在。而行動廚房現場提供熱食,可以說是災區的深夜食堂,彷若寒夜中一道微弱溫暖的光。福慧床收展方便,讓救災人員不必睡地上,隨時可以休息。慈悲科技的每一個設計,都因悲心而起。

來自四川雅安市前進小學的第一位種子教師韓加慧,平時積極在校推動環保回收,帶著學生走入社區撿收寶特瓶。「這些是設計教案的好題材,回去後會教導孩子從小就要愛護地球。」慈悲科技的賑災理念讓她更加相信,不只要帶著孩子學習「新知」,還要和孩子一起「力行」。

教學創意 來自生活經驗

到了「教學點子松」單元,學員不再坐在臺下聽課,而是自行選擇「行動廚房——香積飯」、「太陽能路燈——簡易屋」、「火箭爐——淨水船」、「環保毛毯——福慧家具」其中一個分站,從慈悲科技的學習延伸到靜思語教學,發揮創意設計教案。

加拿大今年共有八位志工一起回來,團團圍著腦力激盪,決定以亞伯達省林火的救災經驗設計教案。加拿大本拿比慈濟人文學校校長管惠美說,在營隊中,從其他國家的志工身上學到很多,要把慈悲科技的助人理念,帶回加拿大告訴孩子們。

「有苦的人走不過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過去。」擅長美工繪畫的陳程代表說明教案,教學主題是「行動廚房——香積飯」,除了培養孩子見苦知福、惜福的觀念,還要帶著孩子發揮生命良能,體會付出無所求的快樂。「我們設計以週為單位,引導學生將點子記錄下來。」陳程接著說明在生活實踐方面,因為人生無常,不知何時會發生困境,所以都要珍惜當下,珍惜糧食。

曾裕真老師讚許各組在短時間裡,能經由製作慈悲科技的教案,體會每一句靜思語的內涵。「這些資料我們將好好保存下來,期待學生能深入體驗。這一切也就從一個決心開始!」

教育清流 感恩包容與愛

靜思精舍德佩師父在「教育愛‧智慧行」分享證嚴上人的教育理念。「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傳之以道,導之以正。」教育不只在學校,更是不分年齡,包含各行各業各階層、慈濟四大志業,皆有人文教育。
戶外分站活動中,各組學員了解行動廚房、火箭爐等各項慈悲科技的功能。(攝影者:李雅貞,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7/07/15)


德佩師父說,上人讚歎馬來西亞志工推動靜思語教學,用故事教育孩子,教導幼兒園的學童惜福愛物、了解人間疾苦,還帶著孩子走上街頭宣導靜思語,分享給別人聽,令人感動。

來自中國大陸深圳的黃穩老師,快筆記下德佩師父的分享。「如果早點有能力,就可以幫助他。」聽完課他遺憾自己能力不足,班上一個孩子輟學時,沒有用心處理,後來輾轉聽到孩子輟學變壞被關,心中非常難過。第三度參加靜思語教學研習營,黃穩覺得靜思語淺顯易懂,確實可以讓孩子們受益良多。

來自湖南長沙的王滔是位企業投資人,覺得慈濟志業中每個環節都是教育,也很感恩上人帶著志工淨化人心。「這種帶動是一種善、一種真。」他說,要達到教育目的,首先要從個人做起,也要把所有的法融入心中,才有可能去影響周遭的人,進而再帶到社區去,

在教育的奔放洪流中,需要一股清流。聽到上人開示,來自桃園的張惠雯感觸甚深,也覺得因為時代環境改變,家庭教育式微,現在的孩子確實比較難教。「不過,要用對的方法,對的事,堅持做就對了。」十年前張惠雯自認為是用大姊姊的身分教孩子,但結婚後當了媽,才真正懂得上人開示,要對學生多點包容:「用媽媽的愛心來教孩子。」

心願唯一 明日的善種子

精采課程接二連三,慈濟大學教授何縕琪以「偏鄉教育‧希望未來」為主題,一開始問學員:「說到偏鄉,你想到什麼?」第一位舉手回答的是,來自泉州的陳盛華,他說:「偏鄉就是落後、貧窮、教育資源匱乏。」
慈濟基金會7月14至16日於花蓮靜思堂舉辦2017年「大愛引航‧品格學堂」教師研習營,課程精彩連連,來自各地的學員認真聽講、勤作筆記。(攝影者:李美伶,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7/07/15)

「在別人的需要,看見自己的責任。」何縕琪今年暑假帶著慈大學生到偏鄉,進行史懷哲計劃。課堂上,何教授以看圖說故事,呈現偏鄉孩子在參與活動後的改變,孩子學習做DIY LED燈,懂得感恩想要送給教導他的老師。

左手腕打著石膏的周靜宜,聽完何縕琪教授分享偏鄉教育的經驗,她覺得自己需要調整教學態度:「不同條件,教學方式應有彈性,順應不同學生,以學生為出發點,看到別人的需要。」

百年樹人,善的種子需要時間發芽,教師也要時時精進。教師研習營的學員勤作筆記,交流教學方法,只為了帶給孩子良好的生活教育、人文教育與品格教育,孩子一輩子受用,將來為社會奉獻,這都是來自各個國家地區的老師們共同的心願。【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湘卉、王惠香、黃秀真、胡玉蘭、張如容、顏吟修、王亭懿、沈雅慧、廖凰束、林儀茹)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