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法契行 慧命延壽宗門補氣

2018-06-22   | 洪榮隆、吳進輝
溫馨熱鬧的開營典禮,全球法親家人齊聚一堂,共同成就一場殊勝的大法會。(攝影者:曾玉麟,地點:新北市三重慈濟志業園區,日期:2018/06/21)

佛經上的文字,記載了浩瀚的宇宙與人生的道理,然而兩千五百多年來,這些道理又是如何被佛弟子們落實在人世間呢?

2018年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第二梯次於新北市板橋與三重同時舉行。在三重慈濟志業園區,有來自十六個國家地區,四百二十三位學員與四十六位隊輔,自6月21日起展開為期五天的研習;臺灣地區則有超過三百五十位志工共同成就。
延法脈壽 補宗門氣

本次精進研習活動主軸「延法脈,清淨慧命之壽;補宗門,合和互協之氣。」靜思精舍德宸師父期勉全體參與志工,難得千里迢迢回家,要用心聞法、聞真締理,並以謙卑恭敬心求法。學習法脈宗門的精髓,帶回社區落實,進行人間菩薩招生。

21日的研習首堂課「慈濟宗門,靜思法脈」,靜思精舍德勷師父強調,今日有幸為人,已聞佛法,得遇明師,有緣行在菩薩道,有如盲眼龜經過百年之後,從茫茫大海中浮出水面之際,卻剛好從浮木的孔中而出,是何等難得的機遇,因此我們更要好好把握。

「你醒了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德勷師父告訴大家要能轉迷為悟,醒悟才有機會成佛。更要細心運用生活日曆,用心書寫生命日誌,用愛編寫人生劇本。

從一到十 修行功夫

「為何要行菩薩道?因為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慈濟基金會編撰處洪靜原主任在「慈濟心,菩薩情」單元中,從一到十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為大家分享人間菩薩修行的十大功夫。

洪靜原老師在「慈濟心,菩薩情」單元中,以一到十的方式,分享人間菩薩修行的十大功夫。(攝影者:游濬紘,地點:新北市三重慈濟志業園區,日期:2018/06/21)
「一心一志」,就是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

「二入」即是法入心,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法入行,用自己的生命投入別人的生命。

「三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

「四法四門四合一」落實立體琉璃同心圓,菩提林立同根生,隊組合心耕福田,慧根深植菩薩道,讓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四門併行。

「五毛錢」就是要回歸竹筒歲月的精神。

「六度萬行」拔苦予樂勤布施,內修外行持戒律,自律相成忍辱心,慈悲道場常精進,做中體悟入禪定,弘揚覺道得智慧。

洪靜原老師繼續說明,「七」就是懺悔齋戒大願行,力量來自於縮小自己,微塵人生,才能發揮奈米良能。

佛陀說法始於四聖諦,終於「八正道」,法脈宗門互為體用,靜思是心法,宗門是行動,佛法是慈濟宗門的魂,而法脈精神就是慈濟魂。

大愛之友長長「九久」,大愛讓世界亮起來,用大愛來包容地球村。

志工恪守「十戒」,體認戒不是規範,而是一種保護;慈濟人更要莫忘,莫拉克風災時,證嚴上人的「十在心路」的心境。

幹部養成 妙法蓮華

《妙法蓮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從2009年7月23日到目前為止,上人結合時代進展與慈濟人所行的事理,已經圓滿十七品的講述。
宗教處黃誠浩在「妙法蓮華,觸事會理」單元,就以《妙法蓮華經》內容分享幹部的承擔。(攝影者:羅景譽,地點:新北市三重慈濟志業園區,日期:2018/06/21)


宗教處同仁黃誠浩在「妙法蓮華,觸事會理」單元,就透過上人講述的《妙法蓮華經》內容,逐品為學員們分享,上人心目中理想幹部的承擔,就是在延續法脈。

〈序品〉中,佛陀講完《無量義經》即入定,眉間放光;此時彌勒菩薩代眾發問,文殊師利菩薩釋疑,久遠劫之前,二萬尊日月燈明佛,佛佛道同。而今日慈濟人同名、同方向,代代相傳,因此幹部要勇於承擔,能為人釋疑解惑。

〈方便品第二〉佛陀捨方便趣向真實,慈濟人行菩薩道饒益眾生,因此當別人的心過不去時,幹部就要給予法。〈譬喻品第三〉佛說三界火宅大白牛車時,另外還有兩種人,就是法入心的傳法者,以及法入行的帶動者,也是幹部的承擔。

〈信解品第四〉窮子喻,當有人不願承擔時,就要像長者一樣,提拔人才就要給予陪伴。〈藥草喻品第五〉要善用承擔幹部的經驗,對內修行對外結緣。〈授記品第六〉師徒之間,有疑必有問,有問必有答。黃誠浩提醒:「〈化城喻品第七〉五百由旬險道,人海茫茫如何才能找到導師,縱使未遇導師,也要緊緊跟隨幹部腳步前進。」

從〈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一直到〈分別功德品第十七〉,分別宣示幹部要啟發人人本具的佛性,每一個人都是上人所要的人才,而幹部不僅要承擔,還要進行傳承。提婆達多能夠成佛,我們要破除己見,因為人人都可成佛,眾生皆可傳法。

行菩薩道,要能著忍辱鎧護持佛所囑。修行是苦,有法則甘,讓幹部能安樂於行,讓眾生的信心、智慧、勇氣從地湧出。然而如來覺悟已久遠,眾生的迷惑亦如是,因為信解不同,精進不同,以致眾生成就分別功德。【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洪榮隆、吳進輝 新北市三重慈濟志業園區報導 2018/06/2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