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利他思想 何日生主任明析細闡
2019-10-25 | 臺灣立宗之本 體現利他到覺悟
何日生主皈依證嚴上人座下三十年,從早年發揮專業而襄助處理新聞事務,一路深入研究上人思想,今天(10/23)向學員分享,慈濟立宗之本就是法華精神,體現「從利他行到究竟覺悟」。
霍普金斯大學施益民教授向上人分享最新研究,每一種生物的腦後枕都有一個利他的區域,比如老鼠看到同類被殺,利他的區域會自然放大。人類也是一樣,看到別人受苦或別人在布施,利他的部分也會放大,利他是可以被挖掘的。
「利他讓物種繁衍,利他讓人類成為優勢的物種,利他也使一個修行者逐漸邁向覺悟的境界。」何主任說明,利他思想不僅是生物本能,更是人類精益求精的一股力量。
利他無求 自性清淨智慧生
何日生主任說明,利他是慈濟的核心精神,上人強調「行經」,入群為眾生付出。「上人的核心思想,貫穿慈濟的四大八法,慈濟人修行的理念,是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所以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在實踐『改善世界』的核心思想。」
比較禪宗的覺悟法門,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如果沒有親身身體力行,這句話聽起來不容易讓人理解,上人創立的慈濟法門,鼓勵親身走入苦難,見苦境起悲心,自然而然勇往直前,無私、無所求地願意為苦難人付出,從做中體會苦集滅道。」
何主任強調:「所以慈濟宗門是以實踐為本,以事顯理的法門,也是『信解行證』次第修行的法門。」
付出歡喜 行經體悟慈濟宗
然而成佛之道,談何容易?何日生以個人的體悟,將四大志業對治的法做說明,讓學員更進一步了解,為何上人以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鋪路,從行經中,一步步體會佛法的真諦。
他說,慈善的志業對治貪,以慈濟志工陳金發為例,未進入慈濟前,每個月進二貨櫃的紅酒,中午十一點半就打電話跟朋友說,「你下午陪我喝酒好不好?」後來,岳母生前將她的財產全捐給慈濟作善事,太太告訴他:「我媽媽捐多少,你也要捐多少!」陳金發心裡很不服,「妳媽媽捐錢就好,為什麼要我捐一樣的錢?」
捐款的前夜他還喝酒到半夜兩、三點,隔天一大早被太太叫起床,搭飛機到花蓮見上人。他不服氣,想去第一線了解慈濟如何用他的錢,便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國際賑災。到各地賑災,他覺得受了許多委屈,好事多磨,最後到了一個極為貧困的國家,快要受不了了,回來對上人哭訴,「上人,我很苦!」上人問他:「苦什麼?」他一把鼻涕一把淚,說也說不清楚,上人回他:「到底是誰要你去的?」「對喔!是我自己說要去國際賑災的。」上人轉身走進書房,留他獨自繼續哭。
陳金發在家裡哭了三天,最後他想通了,因為參加多次的國際賑災,深刻了解慈濟救災跑第一,志工自己掏腰包,放下家業事業,一心一意為災民。從此他改變思維,成為名符其實的付出志工,生活簡單,只要有災難,都跑在第一線。
何主任鼓勵大家,不管從哪一門進慈濟,在現實中執著事業,進慈濟後得善業,不可執著成就感,應修空慧。從佛法進慈濟門,慈心更要加強,幫助人的當下,一旦碰到人我是非,或因為某句話而覺得被得罪,不舒服了,就起退轉心,所以要養智慧處理事情。
清淨無染 利他無求涅槃終義
慈濟應用佛法之道,讓個人以行動提升自我;而面對社會時局,慈濟參與的方式還是行動,以行動展現「和」的力量。
「世界貧富差距加劇,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也愈趨激烈,需要一種新的文明價值,來消弭這種對立的局面,才能締造一種新的人類福祉,與世界的和諧。」何日生說,上人要人人相信,消滅貧不是打擊富有,而是擴大愛;消滅惡不是打擊惡,是擴大善,經由擴大愛與善,才能夠實踐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的願景。
何日生說,透過布施可以訓練縮小自己,去除我慢。所以上人要求慈濟人修「十戒」,因為有時候做好事,還是會得到很多批評和不理解的耳語,要學到「忍而無忍,連侮辱你的人都要心存感恩,還要度化他。」
他以近日上人在晨語所開示《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就是一例,即使有人謾罵他,他還是將人人當作未來佛一樣地尊敬,「這就是真正去我慢心,跟每個人相處自在、圓融、正向,才是真正的禪度。」
眾生都是一部大藏經,都是可學習的對象,入一切眾生心得一切智慧,是慈濟利他到覺悟的法門。他鼓勵即將受證的法親,站在文化歷史的經緯上,肩負重大的使命,「慈濟經過半世紀,即將走向下一個半世紀和將來無數的半世紀,這是每個慈濟人的使命,也是諸位受證的慈誠委員必然要承接的事。」
慈濟是以利益他人來立宗,不只單純去愛眾生,還引導一切眾生去愛人。每個當下,將惡的種子立刻轉為善的種子,這就是利他到覺悟。「每個緣起法,都用愛來回應,無所求就是空慧,就是覺有情。」
何日生進一步解釋:「利他是悲智雙運,出於慈悲心,無所求付出,是最高的空慧。付出無所求不僅符合實踐法,悲智雙運,也符合涅槃法。」上人說涅槃不在往生後,當下一念清淨、一念愛心不滅,就是涅槃。無所求得清淨、付出需要智慧,所以付出無所求,是慈濟宗利他的核心。
悲智雙運,也是符合最後的涅槃義,佛法是邁向涅槃的心靈境界。總而言之,盡心盡力去付出,從中得智慧,就是利他覺悟的法門與實踐,也是涅槃寂淨的最終意義。
(文:張麗雲 花蓮靜思堂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