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需更新 志工也更新腦內觀念

2020-05-26   | 丁碧輝
方隆彰老師期勉學員,從生活的點滴中覺察,不斷地自我「更新」(renew),敏銳的覺察人、事、物,並進而做出適當的反應。(攝影者:郭淑靜,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20/05/22)
「釐清是個案的需要,還是自己的需要,發現落差,就是最好的學習機會!」慈濟基金會為提升訪視志工的素養與技巧,特別邀請任職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方隆彰老師,以工作坊方式進行小組討論的型態,為社區訪視志工開講「傾聽與同理回饋」一系列課程。

發現落差 是學習機會

5月22日一早,共有五十五位,來自大北區的訪視志工、社工,以及工作人員,冒雨從四面八方來到新店靜思堂,延續之前的課程,更深入探討陪伴的目的,以及有溫度的關懷。
 
進人今天的主題之前,方老師請學員分享「陪伴」的內涵,期勉學員,從生活的點滴中覺察,不斷地自我「更新」(renew),敏銳的覺察人、事、物,並進而做出適當的反應。

「改變別人容易嗎?改變自己容易嗎?」方老師的問題,引來一陣討論,結論是,改變自己很難,改變別人更難。(攝影者:郭淑靜,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20/05/22)
學員分享熱烈,方老師也引導學員思考,助人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目的是希望個案改變、接納我們的想法、建議,那麼就會因為無法達到期待而生氣,甚至失去耐心,進而放棄。」
 
志工訪視的對象,很多是高齡長者,方老師說,站在自己的立場,期待高齡者改變,是殘忍的。他問:「改變別人容易嗎?改變自己容易嗎?」
 
方老師的問題,引來一陣討論,結論是,改變自己很難,改變別人更難。老師再問:「已婚的人,在婚姻關係中,有沒有人想要改變另一半?」頓時,整個教室被笑聲、嘆息聲、竊竊私語聲籠罩,方老師看穿了臺下學員心思:「有喔!一直都在想……」
 
接著,他問:「有成功的例子嗎?」大家彼此你看我、我看你,接著異口同聲:「沒有!」
 
方老則回應,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相對容易些,如果只想改變他人,往往生氣的是自己,別人也不開心。

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
 
人生閱歷豐富的長者,需要的是被關心與了解,而不是站在位高一等的角度,給出建議。方老師進一步說明:「釐清是個案的需要,還是自己的需要,發現落差,就是最好的學習機會!」他認為,助人過程中,時時自我檢視、修正,並常憶初發心,才能成為有自助能力的助人者。
 
老師的說明,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掀開學員在溝通和陪伴上的迷思,臺下學員不乏白髮蒼蒼的老菩薩,不論年齡個個為了善盡訪視陪伴的責任,不斷更新自己的腦袋……(攝影者:郭淑靜,地點:新店靜思堂,日期2020/05/22)
他呵嚀學員,關心長者最重要的是「耐心」,有耐心才能傾聽、堅持,達到陪伴者和被陪伴者都開心的雙贏局面。
 
耐心傾聽之後,還要能做出適當地回應。適當的「回應」是讀懂對方的心情,以及其陳述的內容,再以換句話說的方式,摘述回饋給對方,這也是和陳述者「對焦」的方式,確定說和聽是有共鳴的。
 
「理解的首要在『人」』與『情』,而非『事』與『理』。當受助者感受到被了解、存在價值被看到,這才是同理!」方老師再度說明,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是同理的內涵。
 
討論練習 覺察有方法
 
臺下學員不乏白髮蒼蒼的老菩薩,不論年齡個個為了善盡訪視陪伴的責任,不斷更新自己的腦袋。老師的說明,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掀開學員在溝通和陪伴上一味給與自己認為「為對方好的迷思」。
 
「回應也是核對,讓溝通是有效的,而不致產生落差……」、「常提醒自己,放慢腳步,給彼此喘息的空間……」、「關鍵在於自我檢視與覺察,未來要透過檢視與覺察,成為自己的老師……」
 
小組的練習與討論欲罷不能,課程也進入了尾聲,老師希望學員們以今天課堂所學的「讀懂人與情、回應有溫度」回家練習,不僅用在訪視,而是時時刻刻用在生活中,讓助人的能力,內化成為與人溝通的態度。【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丁碧輝 新店報導 2020/05/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