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救災超前佈署  20國青年齊聚研習  

2020-09-08   | 黃沈瑛芳、高玉美、彭鳳英
新店靜思堂裡,來自二十一國九十位學碩博士生齊聚一堂,參加課程研習。(攝影者:呂瑞原,地點:新店靜思堂,時間:2020/09/01)
「怎麼在災害發生的時候,讓傷害降到最低?」來自二十多個不同的國家,一群年輕人齊聚一堂,專注學習防救災相關的知識。從怎麼蒐集災害情資,到如何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投入救災等等,透過靜態的參訪和動態的實境挑戰,豐富對於防救災的理解。
 
科技資訊救援  迅速安頓人心
 
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20國際青年防救災研習營」,從9月1日開辦,為期四天的營隊,吸引了來自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宏都拉斯、帛琉、美國等等二十一個國家,共九十位學員一起聆聽專業的演說,對於運用資訊系統進行災害防治和救助的能力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異常天候,如何應用資訊與科技數據進行分析,達到預防或減少災害發生後的損失,是我們共同要面對的課題。」第一天的課程在新店靜思堂,透過視訊連線,由日本國家地球科學與災難復原力研究所所長林春男(Haruo Hayashi)的專題演講首先登場。
 
「透過網路的系統資訊來達到防災、減災及災後復原重建與安頓,是現代科技改善災害預防、搶救,是這次課程的核心概念。」林春男說明,在2018年大阪地震發生時,日本氣象廳在第一時間通過手機向事發地點附近民眾發送「緊急地震速報」,以便在劇烈震波抵達之前提供幾秒鐘的時間進行躲避。災後也在災區利用資訊系統提供飲食、避難等訊息,讓災民迅速獲得安頓。
 
天災無可避免,但在災害發生後有系統地提供災民的生活必需,可以減少災害所帶來的破壞。這場專題演講令今年暑假剛畢業於嶺東科技大學的陳彥翔,對於災後的救援,體會特別深:「當災難發生時很多人會很迷茫很無助,產生無力感。如果有很有系統的組織開始進行救援救助,就能在無助的時候,給人一個希望,給災民一個安心。」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主任王運敬,和學員分享慈濟防救災的豐富經驗。(攝影者:呂瑞原,地點:新店靜思堂,時間:2020/09/01)
 

防災首重教育  國際相互扶持
 
人類雖然不可能逆轉天災,如果能在災害發生前,就做好防災準備的工作,便能大幅提升救災的效率。午後的課程,由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主任王運敬接棒進行,他和學員分享慈濟防救災的豐富經驗。
 
「人人都知道預防甚於治療,現在要做的是預防災難,防災教育是慈濟賑災最重要的特色。在災難發生之前,慈濟積極推動防災教育,接著做好減災工程、備災物資、急難賑災、中期復原及長期重建等六階段。」讓防災教育走在最前面,防救災的工程才能夠推展的更順利。
 
「災難有可能減少嗎?」隨著課程進入尾聲,王運敬主任這麼問,而學員們連連搖頭回應。那既然不能避免災難,我們又能為苦難人做些什麼?他期勉學員:「透過防救災研習營的訓練,體驗災難發生時,如何在第一時間提供更專業、更有效的幫助。」
 
剛剛從成功大學畢業,即將踏入碩士班學業的黃鈺涵,聽完課程後對於防救災相當有信心,他認為:「來到這裡最震驚的是看到世界各國有二十一個國家的人,這麼多的領域都在關注這個防災議題,只要大家各自發揮專長,同心協力,應該可以克服很多的困難。」
 
發揮專長,同心協力才能整合防災的助力,達到更高的效益,來自20個國家的學員們,其實也就是世界各國互助的小小縮影。來臺一年的土耳其籍學員Gunes Ummugulsum曾經有過大型地震的可怕記憶。「僅僅在土耳其,就有超過三百萬敘利亞難民。我的國家已盡力而為,我們有許多露營區改為難民營地,但我認為還不夠。因此,土耳其也需要國際支持。」唯有國際之間相互分享,相互幫助、相互支持,才能做到更有效率的防救災,給予後代子孫更好的發展。
 
四天的課程,這才剛剛開始,接下來還會學習收集情資的實作,和挑戰動態防災的實境考驗。來自不同的文化的他們,和多元的防救災課程之間還會激盪出更多火花,持續厚積國際防災的能量。【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發揮專長,同心協力才能整合防災的助力,達到更高的效益,來自20個國家的學員們,其實也就是世界各國互助的小小縮影。(攝影者:呂瑞原,地點:新店靜思堂,時間:2020/09/01)

 
(文:黃沈瑛芳、高玉美、彭鳳英 臺北報導 2020/09/0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