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視野看佛教興衰  探慈濟未來的發展

2021-11-17   | 黃湘卉
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以「從歷史的視野考察佛教的未來:兼論慈濟宗的發展」為題,探討佛教的演化與未來。(照片:慈濟基金會提供)
佛教在印度為什麼衰亡?佛教在中國為什麼也式微了?
臺灣時間10月12日晚間,第二場「印證佛學講座」,由美國哈佛大學文理學院CAMLab特聘學者,暨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以「從歷史的視野考察佛教的未來:兼論慈濟宗的發展」為題,探討佛教的演化與未來。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認為,這個主題非常的重要:佛教的未來,以及慈濟宗與佛教的相互關係及未來發展;於是,特地在10月29日的下午,再邀請何日生副執行長針對基金會同仁再講述一番,期待同仁們能更深刻認識與體會慈濟的未來發展。
 
佛教在佛陀創立的初期,大概兩千六百年前,佛陀所到之地,所談的都是理性的認知,道德的實踐;佛陀把當時強調神話、法術的婆羅門導向理性化,不是強調迷信或神話,而是道德的實踐,包括八正道,四無量心來達到究竟的覺悟。
 
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認為,印度佛教在十三世紀滅亡,其關鍵在於中後期的印度佛教重視僧侶管理,過度強調抽象心識哲學與僧侶自我的修行,缺乏建立世間普遍性的「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缺少俗人大眾的組織建構生活倫理。

反觀中國,在明清時代,中國佛教跟印度也有點像,價值體系掌握在儒家,儒家是敬師之道,微觀之道。儒家是經商之法,過度強調寺廟,沒有把佛法普遍的在人間建立知識體系跟價值體系,於是佛教無法在中國真正成為主流,逐漸變成末流之後,就式微了。
 
當然,在印度的中後期,跟中國佛教一樣,僧侶都是在儀式上扮演心靈導師的角色,而不是把佛法應用到世間,普遍到世間每一個角落。
 
民國初年列強侵華戰爭起 佛教徒積極倡議人間佛教應世生
 
二十世紀民國初年,日本侵略中國,中國各地烽火瀰漫,百姓慘遭列強蹂躪。太虛大師主張佛教徒也應思索存亡救圖之道,倡議「人生佛教」;印順導師力主《增壹阿含經》所言「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倡議人間佛教的理論,讓人間佛教完備。
 
何日生提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特聘教授趙文詞曾說,改革派僧人太虛大師也試圖改變佛教的修行方式,以便能夠適應當代的中國文化的挑戰;但是戰爭中斷了太虛大師的計畫,而他的弟子印順導師將他對人間佛教的願景帶到了臺灣,因而許多人間佛教團體形成,其中慈濟最爲突出。
 
1966年,文化學院(現今文化大學)校長張澄基邀請印順導師擔任哲學系客座教授,當時導師不捨弟子證嚴師徒在花蓮做苦工,生活難以溫飽,於是指示,他受邀北上後,嘉義妙雲蘭若空下來,請證嚴師徒搬遷過去。但最後證嚴上人嘉義沒去成,反倒是促成了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的成立。
 
師承印順導師的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宗,以慈悲利他行,希望能夠把佛法融入生活,菩薩能夠在人間成就,就是佛法人間化,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前一)撥空參加講座。(照片:慈濟基金會提供)


慈濟宗成立 以四大八法開啟菩薩人間道
 
2006年證嚴上人向慈濟四大志業的主管宣誓慈濟立宗的旨趣;2016年,慈濟舉辦第四屆慈濟論壇,證嚴上人確立這場論壇是慈濟向世界宣布立宗。
 
「猶如船夫身有病,船身堅固能度人」,人人都可以度人,只要依靠《無量義經》這堅固的船身,「未能自度,已能度彼」。
 
《無量義經》強調一個觀念就是「苦既拔已,復為說法」,拔苦與樂,先把他現實物質的苦拔除,再復為說法。證嚴上人講菩薩先救他人,再救自己,這是人間佛教很重要的思想,先他後己。慈濟不只是提供佛法給眾生,它是透過物質的改善,能夠苦既拔已,復為說法。
 
從來沒有說,你心解脫就好,但是物質還是缺乏,不會;慈濟是希望能夠幫你治病,給你物質,環境改善,最後引導你能夠去付出,也成為一個手心向下的人。這也跟過去的佛教非常不一樣,過去佛教追尋人最後出離世間的清淨;但慈濟是要人人身體健康,物質豐饒,心靈清淨,身心淨具足圓滿,才是真正學佛的目標。

慈濟宗開展四大八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社區志工、骨髓捐贈、環保等,無不深入世間的生活,把佛法引入社會的各專業領域,讓佛法生活化,這也是慈濟宗對佛教的影響。慈濟宗強調利他行,於慈悲利他行中覺悟生命的真諦,因而推動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勤行自修、利益人間。
 
慈濟對佛教最大的貢獻 建立俗世俗人嚴謹的居士體制
 
慈濟對於佛教最大的貢獻是什麼?過去佛教缺少俗人的組織、知識跟價值體系。

何日生覺得證嚴上人的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就是在彌補或是超越過去佛教沒有做到的,引進佛法在生活當中實踐的價值體系,包括嚴謹的志工組織。
 
證嚴上人與出家弟子自力更生不受供養,投入人群,濟度眾生,是佛法自度度人的身行典範。而「建立俗人的生活倫理體系」創立居士生活的倫理與儀軌,慈濟十戒,是建立一個菩薩人間化的體系,證嚴上人建立的居士組織共同體,其龐大、完整、嚴謹的志工體系,是慈濟重要的一項成就。
 
何日生再舉牛津大學佛學中心創辦人龔布齊所講,證嚴上人把居士僧團化,居士也是僧團穿制服,嚴守紀律,就是體現孔子的人皆可為聖賢,也是佛教眾生皆有佛性的理想。所以把居士僧團化,是建立一個嚴謹的居士組織,而四大八法向世間的知識體系開展,建構一套世界的知識體系。
 
何日生談到,在聖嚴法師圓寂的時候,當時證嚴上人曾跟他說了這麼一段話,「媒體會來問你,慈濟有沒有接班人?」證嚴上人親口跟他說:「每一個人都要傳法,每一個人都要接棒。」證嚴上人就是這樣的概念,人人都是傳法者,人人都應該要繼承這個法。
 
何日生認為法是核心,如何把證嚴上人思想更完整化?慈濟未來怎麼平衡公共性跟宗教性?慈濟是NGO組織,要接受世俗嚴謹的法律規範,要履行對公共利益的實踐,又要具備特殊的宗教性,這兩個怎麼平衡,非常重要。

 
配合防疫,現場限制參與人數,另開放直播讓基金會同仁同步上線聆聽。(照片:慈濟基金會提供)

 
「慈濟宗,慈濟的佛法,能不能更廣闊的向世間來開展,來論述一個未來?」何日生感恩執行長給他機會,以慈濟宗為例,闡述從歷史的視野來看佛教的未來,也相信與會的同仁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將慈濟宗的推向永續。
 
(文:黃湘卉 花蓮報導 2021/11/1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