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十寶」打造一個家

2022-02-07   | 劉秋伶
慈濟志工協助修繕林家在玉里大禹老宅,讓林家的十個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照片:劉秋伶提供)
「生活中有許多的理所當然,像是天冷的時候蓋一床被,累的時候躺一張床,讀書的時候有張書桌,對某些人來說這些都是奢望。一張床、一床被、一張書桌是這麼遙遠的距離,因為有您的付出,我們打破了這條以為撼不可動的線,什麼是人生的價值,或許就是曾經参與剪斷『貧窮世襲鋼索』的角色,讓冬陽滲入生命的幽谷。」慈濟大學羅淑芬老師,在參與慈濟的卓溪鄉林先生一家十三口的關懷行動後,寫下了這一段話。
 
十三口之家 住二十坪空間
 
2021年慈濟在卓溪鄉全面推動安美專案,長期在花蓮部落從事護理衛教關懷的慈濟大學羅淑芬老師提報,住在卓溪鄉最北端的崙山部落(布農族語 Duqpusan)原名為「馬樂布士」,(「大家庭」的意思,意建造長長的房子給大家庭族人居住。)年近四十歲的林先生與太太、母親、十個小孩,居住在只有兩個房間約二十坪大小的空間,室內只有一間浴室,廁所必須走到室外,而且周圍雜草叢生,夜間照明昏暗,所以小孩子常會隨地便溺,住家環境惡臭汙染,鄰居向村長抗議⋯⋯
 
林先生居住的房子就如崙山部落的布農族語——長長的房子給大家庭族人居住。村長談到,房子是親戚所有,除了住孟孟一家十三口人,還有親戚最高五個家庭三十人擠在一起。
 
室內空間有限,林家十個孩子沒有臥室,更別說擁有屬於自己的床,常常在客廳席地而睡,或者就是在車上打地舖撐過夜晚。對孩子來說,睡覺的地方都成問題,想要有讀書做功課的書桌更是奢望。

 
林家十三口在崙山部落的住所,沒有床,十個孩子不是席地睡,就是睡在車上。(照片:劉秋伶提供)


由於家庭人口眾多,衛浴設備及廁所只有一間,家人得輪流使用,孩子沒有良好的清潔習慣,以致滋生寄生蟲,即使學校及衛生所都介入,問題仍然無法斷除。
 
而且,林先生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經常引發身體不適掛急診,偶爾身體舒適時才能打零工,收入不穩定,雖有原民或低收入家庭的補助,生活仍極為清苦。林太太說:「不是我們不去找工作,我老公生病也很無奈,我要照顧他還有三歲的十哥,也只能打打零工補貼一些家用。」
 
去年10月底天氣轉涼,山上的低溫冰冷,日子過得更是苦寒,林太太想到小時候住的玉里大禹舊家,雖然土地房舍荒廢,如果重新整修,能讓他們一家有個棲身之地,不必再寄人籬下,卻無力整修⋯⋯
 
修荒廢老宅 打造孩子未來
 
為了讓孩子有個好的居住及教育環境,慈濟決定協助林家修繕大禹老宅,慈發處呂芳川主任說,「營造一個比較溫暖溫馨,小孩子可以讀書,然後小孩子能夠在正常的成長環境裡面,相信未來這十位孩子,個個都是有用的人。」
 
然而,如何在合法不影響原有建築使用執照下打造出一個十三人住的家,善於水電工程及營造的志工想破了頭。「這麼小的地方怎麼可能?」大家想方設法,善用空間規劃運用,最後真的跟變魔術一樣,隔出阿嬤的房間、夫妻房、一間女孩房,還有兩間男孩子們睡的通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不用再擔心沒有地方睡覺了。

 
林太太玉里大禹老宅修繕前的樣貌。(照片:劉秋伶提供)


2022年1月志工開始修繕工程,為了搶時間,也為了培養林家對「家」的認同,我們鼓勵他們全家都要投入工程,一起幫忙,而且記錄下打造這個家的點點滴滴,於是林太太開始每天到工地用手機記錄工班與他們的互動。
 
二十多天工程期間,不論艷陽或風雨,工班志工帶著林家大小,從日出到日落,忙碌穿梭在工地趕工。就在互相磨合與意見拉扯中,工地有爭吵也有歡笑,終於趕在月底前完工。
 
1月26日志工從不同地方滿載著入厝禮,來到林家。在地的玉里志工則是為林家張羅搓湯圓、煮湯圓等入厝的喜事,也邀請左鄰右舍一起來「逗熱鬧」。
 
老天爺也為林家高興,連日來的雨終於停了,陽光暖暖的撒在玉里大禹田間道路,金黃稻穗閃閃發亮。志工黃麗雲師姊代表將大門鎖匙交給林家夫妻,大人小孩歡喜地換拖鞋進入新家,今天(1/26)起,林家十寶有新家了﹗

 
孩子們開心地整理自己的潔身用具。(照片:劉秋伶提供)


大家吆喝著一起動手將棉被一床床的搬入新房內,孩子們搶著選取自己喜歡顏色的棉被,可愛的八妹與姊姊們摸著柔軟的新棉被,忍不住鋪倒在被子上,用力親吻著並高喊:「好香喔﹗」
 
這一刻,孩子們的喜悅,不言而喻,未來,像衝出烏雲的陽光。
 
(文:劉秋伶 花蓮報導 2022/02/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