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防災韌性國際論壇 慈濟受邀專題討論

2024-05-08   | 蘇錦俐
第二屆「亞堅會2024國際論壇」聚焦區域整合人工智慧、能源政策與面對天災的應變能力等重要議題。(攝影:劉偉興)
第一個將總部設於臺灣的國際公共政策智庫「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亞堅會),5月6日舉辦「開創新局、乘風馭浪」第二屆國際論壇,邀請全球領袖和專家匯聚一堂,探索如何在一個日益分裂的世界中取得科技突破,推動經濟復甦,強化抗災韌性且永續的成長。慈濟基金會代表也受邀參與專題小組,討論面對天災的應變能力。  

「亞堅會2024國際論壇」聚焦區域整合人工智慧、能源政策與面對天災的應變能力等重要議題,邀集來自7國、超過16位講者共襄盛舉,講者專業領域涵蓋公共衛生及政策治理等。
 
專題小組參與者慈濟基金會宗教處精實企劃室主任黃思浩,在論壇中討論面對天災的應變能力。他指出,從臺灣和日本最近的地震,到菲律賓的颱風和山洪暴發,自然災害威脅著亞太地區,每一次災難都為如何建立更具韌性的社會提供了學習機會,也提到建設民眾積極參與抗災的重要性。
 
黃思浩表示,慈濟希望在防災跟救災的過程中,跟各個政府民間組織共同合作創造一個安全的網絡,再者,不只是有這樣的架構這樣的設施,更需要每一個人從心裡感覺到我是這個社會的一分子,當這個社會需要的時候,義不容辭地地站出來成為志工、志願、有心之士,志願來幫助這個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精實企劃室主任黃思浩,在論壇中討論面對天災的應變能力。他指出,從臺灣和日本最近的地震,到菲律賓的颱風和山洪暴發,自然災害威脅著亞太地區,每一次災難都為如何建立更具韌性的社會提供了學習機會,也提到建設民眾積極參與抗災的重要性。(攝影:劉偉興)


對抗天災威脅   災難之前就要開始

任教於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的學者Kristoffer Berse 也在會中指出,菲律賓與臺灣一樣面對許多天災的威脅,因此政府與民間組織的緊密合作非常必要。他分享,許多工作必須在災害發生之前開始進行,菲律賓試圖建立一個官方平臺,讓非政府組織在地方政府層面參與決策,並要求所有地方政府成立地方災害管理委員會,每個委員會中有四個席位專門給非政府組織。
 
日本能登半島在一月初遭受強烈地震,地震後,建築損毀和交通網路嚴重影響到地震後的緊急救援和醫療保健服務。如何改善地震後的醫療保健服務?專研醫療政策的日本學者野村周平博士建議,讓事情變得更好的關鍵是解決獲得健康服務的問題。指出,在今年發生的能登地震中,對道路網路的損害,可能會影響民眾取得醫療保健服務,在能登地區,傳統的健康保健方式從前往醫院或診所已經轉變,現在面臨著挑戰。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主席Sunjoy Joshi則說明印度是如何努力確保其取得可再生能源元件的途徑。他表示,印度已將其自身的方案,即利潤績效獎勵計劃,目標定在能夠涵蓋整個生產業務價值鏈,從生產矽到面板,這項工作開始發生,這是由印度的私營公司完成的工作,它們最終將成為出口到世界的強大力量。
 
論壇尾聲,準副總統蕭美琴也以「領航亞太,臺灣準備好了嗎?」為題發表演說,為亞堅會國際論壇畫下句點。主辦單位希望透過這場論壇,展示全球領袖與專家的視野,在國際社會面對嚴峻挑戰的同時,讓大眾看到創新與改革的曙光。
 
(文:蘇錦琍 臺北報導 2024/05/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