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將!防救災實境體驗
2017-02-19 | 顏福江
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
近年來全球天災不斷,臺灣則因地理環境影響,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又受極端氣候變遷,旱、澇情形逐年明顯,小小島國已將佛教所稱「地水火風、四大不調」的狀況,幾乎盡現在前。國土脆弱如此嚴重,直接危害人民生存空間,不等災害來臨時令人措手不及,在每一次的災難後,更應省思如何防災、減災、備災。
細數臺灣歷年來遭受大型天然災害,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到近年的蘇迪勒颱風重創北臺灣、尼伯特風災重創臺東、莫蘭蒂風災肆虐屏東、恆春半島與2016年臺南大地震,大型災害的頻率正以令人難以想像的速度遽增。除了天災,更有大型的人禍災難,2014年澎湖空難與高雄氣爆、2015年南港空難、八仙塵爆,面對災害已經成為臺灣社會的重要議題!

實境體驗 難行能行
臺北場18日上午在新店靜思堂舉行,邀請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海棠文教基金會前執行長陸宛蘋、開放街圖臺灣社群理事長鄧東波、PanMedia泛傳媒共同創辦人鄭國威、致力於數位與生活議題的馮瑞麒、究心公益科技(GeoThings)的莊國煜,以及知名導演楊力州等專家學者,從多元面向領域帶領學員認知災害。
18日下午,更帶領學員前進烏來的龜山國小,一個曾被蘇迪勒風災重創之地,透過實地前進災區,模擬災區的「實境體驗」,在慈濟志工引導及介紹下,親自操作各式慈濟的「慈悲科技、賑災設備」救災器具,有行動廚房、組合屋、帳篷、福慧床、淨水器等。

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災害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助理邱靖媛、涂家樂,兩人看到活動訊息主動報名參加。邱靖媛本身所學與都市計畫、國土安全、社區防災相關,而來自馬來西亞的涂家樂對臺灣的印象就是地震與風災多,兩人對於慈濟於災難中的賑災過程,表達肯定與欽佩,因此更進一步思考,政府、民間、企業三方之間,如何相互連結、合作、學習,共同提升人民防災思維,落實防災於生活之中,也期待透過這場營隊所學,能應用於現在的研究領域,未來能回饋鄉里之間,為居住的家園一起盡心盡力。
(文:顏福江 基金會秘書處報導2017/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