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珠換念珠
2010-11-08 | 慈濟基金會
很早以前,廈門有一位比丘尼,當他還很年幼時,有一位比丘尼到他家化緣,這位小女孩很可愛,但還不會講話,兩、三歲了,卻連爸爸也還不會叫。這孩子看到比丘尼就一見如故,好像看到很熟識的人,於是跟著、纏著這位比丘尼不肯離開。
孩子的父親看了很奇怪,心想:為何孩子跟這位出家人這麼有緣呢?他開個玩笑說:「我這個孩子若要跟著你,就讓你帶去吧!」結果,孩子真的拉著出家人的手不放,要跟他走!父親說盡好話,他還是不離開師父。孩子的父親只好說:「拜託你把他帶走,等那天他要回來,再請人送他回來。」
覺得心安
小女孩真的跟比丘尼回到寺院,漸漸地,小女孩會說話了,而且每天都有進步,比丘尼誦經,他也會跟在旁聽誦,施主來了,師父和別人講話,他也跟在旁邊聽,叫他回家去,他就是不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小女孩已經七、八歲了,父母來看他,要帶他回家,他也不肯……直到這女孩十五歲時,師父快往生了。臨終時,他問這女孩:「你家只有你一個女孩,沒兄沒弟,父母就靠你一個,你為何不回去呢?」他說:「在這個地方覺得安心,好像是過去生就熟識的地方所以不想回去。」
又說:「尤其常常看到善男信女到寺裡拜佛,每個人心中都有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婚姻多數不美滿,所以,我決定不回家,要出家修行。」老師父臨終時,也請他的父母來,給他父母一個交代。
悲心化導
老師父往生後這年輕的女孩就出家了,之後,他盡心盡力地輔導那地區的家庭,凡是有家庭問題的也都來找他,他教導他們的子女要孝順,敬順父母;對身為父母的人,他就勸他們要「慈」,因為「慈」是無上的恩德,生育子女,總是希望孩子能成就、幸福、快樂,而這必須父母付出慈心,無所求地付出,才能實現。
另外,若有夫妻問題,他就以「互諒」勸解他們,「諒」就是彼此原諒,互相體貼、彼此敬重。他就是用這三個法寶──孝、慈、諒,來教導那地區的人,使整個村莊增添了一分祥和。
念珠七百
他八十幾歲時往生,往生時,身邊沒有留下什麼,但有個枕頭箱,裡頭總共有七百多顆念珠,原來他是「癡珠換念珠」,意思是人與人之間有衝突,是因此心中有癡念,他很用心去勸導教導,讓他們平靜下來,使為人子的知孝道;為人父母的能負責;為人夫妻的能寬諒;朋友之間重仁義。如此就能戒除癡念,他勸一位,輔導成功的,他就放一顆念珠在枕頭箱,內由此知,他輔導成功的例子有七百多件;癡珠換念珠,換成清淨念佛的心珠。
諸位,這就是他的生命觀,他從小入佛門,直到十五歲出家,八十幾歲往生,這期間他對地方的奉獻就是利用生命、發揮功能。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所以,要好好惜時、惜命,把生命用於最有價值的地方──時時利他利己,否則時日也不會為我們停留。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182期
孩子的父親看了很奇怪,心想:為何孩子跟這位出家人這麼有緣呢?他開個玩笑說:「我這個孩子若要跟著你,就讓你帶去吧!」結果,孩子真的拉著出家人的手不放,要跟他走!父親說盡好話,他還是不離開師父。孩子的父親只好說:「拜託你把他帶走,等那天他要回來,再請人送他回來。」
覺得心安
小女孩真的跟比丘尼回到寺院,漸漸地,小女孩會說話了,而且每天都有進步,比丘尼誦經,他也會跟在旁聽誦,施主來了,師父和別人講話,他也跟在旁邊聽,叫他回家去,他就是不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小女孩已經七、八歲了,父母來看他,要帶他回家,他也不肯……直到這女孩十五歲時,師父快往生了。臨終時,他問這女孩:「你家只有你一個女孩,沒兄沒弟,父母就靠你一個,你為何不回去呢?」他說:「在這個地方覺得安心,好像是過去生就熟識的地方所以不想回去。」
又說:「尤其常常看到善男信女到寺裡拜佛,每個人心中都有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婚姻多數不美滿,所以,我決定不回家,要出家修行。」老師父臨終時,也請他的父母來,給他父母一個交代。
悲心化導
老師父往生後這年輕的女孩就出家了,之後,他盡心盡力地輔導那地區的家庭,凡是有家庭問題的也都來找他,他教導他們的子女要孝順,敬順父母;對身為父母的人,他就勸他們要「慈」,因為「慈」是無上的恩德,生育子女,總是希望孩子能成就、幸福、快樂,而這必須父母付出慈心,無所求地付出,才能實現。
另外,若有夫妻問題,他就以「互諒」勸解他們,「諒」就是彼此原諒,互相體貼、彼此敬重。他就是用這三個法寶──孝、慈、諒,來教導那地區的人,使整個村莊增添了一分祥和。
念珠七百
他八十幾歲時往生,往生時,身邊沒有留下什麼,但有個枕頭箱,裡頭總共有七百多顆念珠,原來他是「癡珠換念珠」,意思是人與人之間有衝突,是因此心中有癡念,他很用心去勸導教導,讓他們平靜下來,使為人子的知孝道;為人父母的能負責;為人夫妻的能寬諒;朋友之間重仁義。如此就能戒除癡念,他勸一位,輔導成功的,他就放一顆念珠在枕頭箱,內由此知,他輔導成功的例子有七百多件;癡珠換念珠,換成清淨念佛的心珠。
諸位,這就是他的生命觀,他從小入佛門,直到十五歲出家,八十幾歲往生,這期間他對地方的奉獻就是利用生命、發揮功能。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所以,要好好惜時、惜命,把生命用於最有價值的地方──時時利他利己,否則時日也不會為我們停留。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1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