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思比丘的故事

2012-08-13   | 慈濟基金會
(攝影者:李龍聰)
人生不能離開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不能離開與人相處,人與人相處最令人歡喜的就是人人和睦,對人和睦才能過著歡喜的日子,反之將會是滿腹的怨氣。而學佛,就是要先學習如何與人和睦相處。

什麼樣的人能夠與人和睦相處?就是具有寬闊的胸襟、充足的愛心和懂得善解、包容的人;而心胸窄小、我慢的人,往往無法與人和睦相處。

優越感我慢心 僧團無人敢惹

在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是淨飯王妹妹的兒子叫做息思。他出家後,還帶著王宮裡優越感和我慢心的習氣。在僧團中,原本大家都很尊敬這群王子,而其他的王子們遇到人也都很高興地打招呼,唯有息思每次別人與他打招呼,他都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因為他看不起別人。

有人跟他說話,他總是動不動就面紅耳赤、無法和顏悅色地對待人,他自以為高高在上,別人都算不了什麼,所以一向都以這種態度對待別人。佛陀好幾次遠遠地看到他盛氣凌人、不可一世的態度。有一天,佛陀就問一位年輕的比丘:「你們大家相處得是不是很和睦呢?」

年輕的比丘回答:「還好。」佛陀再細心地問:「在僧團裡面,有沒有人比較特別,不能合群?」那位比丘說:「有啊!息思比丘我慢心強,在僧團裡面很不快樂,因為沒有人敢去招惹他,他很孤單。」佛陀說:「你去叫他來吧!」

息思比丘聽到佛陀找他倒也不敢怠慢,很快地來到佛陀面前,也很恭敬地頂禮。佛陀慈祥地問他:「你在僧團裡的生活快樂嗎?」息思無法回答,自己是否快樂呢?他自己也說不上來。佛陀又說:「你是不是不快樂啊?」他低下頭,佛陀就說:「你回頭看看僧團的那群比丘?」

他向外看到一群群的比丘都那麼和顏悅色,相處得很和睦融洽。他回過來低頭懺悔說:「佛陀!我知道錯了,這一切都是因為我自己的貢高、瞋怒之心所引起的,所以無法與人群相處,才會過著不快樂的日子。」

克服無明習氣 用智慧面對人群

佛陀問:「為什麼無法與人合群呢?你自己仔細再想想。」他自己靜靜地想了以後,向佛陀說:「佛陀啊!對別人我總是抱著輕視和我慢之心,而且每次看到別人歡喜地在一起,我就會生悶氣,怒氣不由自主地從心中生起,因此無法體會那分對人和睦的快樂。總之,可能是我傲慢、瞋怒之心太重了吧!」

佛陀說:「既然你的身分在俗家和我有這分親緣,那就更應以身作則、謙讓和氣,你身為王子還願意出家實在很難得,應該好好把握時間用功;因為人身難得、世事無常,所以才會想來出家。既然出家更要時時抱著體念無常的心態;既然知道人生名利富貴都不是實在,那還有什麼好貢高傲慢的呢?你應該好好克服自我這種無明習氣,要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再啊!」

佛陀語重心長地說了這番話後,他深深地從內心懺悔。於是在佛陀面前說:「我一定會改過,從此刻開始我要痛改前非,過去的都是錯的,從現在起我要用心學習,用智慧和慈悲來面對人群。」

平常心學習 自度才能度人

當時,在僧團中的修行人,有很多人難免都有偏差的心態,佛陀必須不厭其煩地一一開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可能看到形形色色不一樣的人生。一個常愛發脾氣、看到人事物都無法起歡喜心的人多麼可憐!即使再能幹,但是若心量狹窄與人不和,別人雖然口服心卻不服,惹得大家心中都有怨氣,試想這樣會和睦、快樂嗎?這就是人格上的大缺點。

我們學佛必須用平常心來學,不可貢高傲慢,瞋怒的習氣也不要那麼重;若有這種毛病,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因為,我們會讓自己孤立起來,這是多麼不愉快的事。修學佛法若想立群處眾,必須讓人人歡喜,被人人所接受,如此才能度人。

所以,學佛法行菩薩道,必定要將貢高、我慢、瞋怒的習氣去除掉,而最重要的還是要多用心!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著作《證嚴法師說故事》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