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誠情 行善願如初

2016-05-01   | 慈濟基金會
五十年前,上人呼籲提著菜籃負起維繫家庭之責的婦女,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投注作為慈善濟貧工作;五十年後,慈濟從臺灣走向國際,挑起得不只是一個家庭的菜籃,而是要號召大家共同肩負起全天下的米籮。(攝影者:徐政裕)
【證嚴上人4月30日慈濟五十周年開示】
慈濟自1966年創立以來,從當年三十位家庭推動竹筒歲月精神開始,至今走過悠悠五十年,慈善足跡踏遍全球九十多個國家地區,有目共睹的人道精神與援助行動,讓美國總統歐巴馬也請國土安全部宗教司主任大衛.麥爾斯(David Myers)代表白宮訪臺參加,並在「慈濟五十無量義」慶祝活動中,宣讀歐巴馬總統的祝賀函。

證嚴上人於4月30日所舉行的「慈濟五十無量義」慶祝活動中開示,「我也很感動,因為所看到的,有幾個國家元首寫來的賀信,我邊聽著聽著,很感動,何德何能有這麼多的元首來關心,真的非常的感恩!」

各界傳祝福消息 讚歎為社會付出


「慈濟五十無量義」慶祝活動於4月30日下午在花蓮靜思堂展開,活動中除了美國白宮代表前來祝賀,總統馬英九與副總統吳敦義伉儷也親到現場給予祝福。馬英九總統在致詞中讚歎慈濟對於臺灣與國際社會的付出,同時回憶起中國大陸於1991年所發生的華東大水,慈濟的人道援助開啟了兩岸間的交流。

「這一路二十多年走過來,時時都是在第一個念頭、第一個動作,可以變成了永恆,雖然是短時間的念頭,因為那個時候陸委會馬先生一個念頭願意幫助慈濟,變成二十多年來慈濟與中國大陸有這一分的情,用愛鋪著路,寸寸用愛,步步鋪路走過來,覺悟的有情,寸寸連接寸寸愛的情。」

慈濟的國際賑災之路從援助華東水災開始,哪裡有災難,就可以看到藍天白雲無私付出的身影,點滴用愛鋪著路走過艱辛坎坷的五十年,聞聲救苦的悲憫心至今未有所改,進而獲得全球的肯定,上人認為這是所有慈濟志工共同的努力與成就。

「我非常的感恩,慈濟的五十年,在國外有這麼多的元首為慈濟祝福,也勞動到我們的總統、副總統也親賀來到花蓮,這實在是何德何能!不過,我相信全球的慈濟人能得到這樣的殊榮鼓勵,我們應該更要為普天下而承擔起責任。」

慈悲智慧無畏懼 堅定行善大願力

五十年前,上人呼籲提著菜籃負起維繫家庭之責的婦女,每天省下五毛買菜錢投注作為慈善濟貧工作;五十年後,慈濟從臺灣走向國際,挑起得不只是一個家庭的菜籃,而是要號召大家共同肩負起全天下的米籮。

「五十年來,記得最困難的第一次大型義診,是臺東(1973年)娜拉颱風,那個時候沒錢、沒人,可是,不忍這麼大的災難,我們要去救濟,很辛苦、很辛苦,那樣的辛苦不在話下。但是,一切準備妥當了,我們人浩浩盪盪搭著火車,我一下了火車,臺東一群慈濟人,尤其是負責人是校長與老師們,他們就來車站裡攔住我,他說,這個時候不要去(王添丁)校長家……」

強烈颱風娜拉雖然未登陸臺灣,豪大風雨卻是重創東部,造成逾百人傷亡,近兩千棟房屋毀損。災後,上人親自率領慈濟委員勘災訪視、造冊,舉辦物資與救濟金發放、義診等援助行動。然而,就在前往臺東進行發放與義診時,才抵達臺東車站,一群慈濟委員卻圍上來,希望上人更改安單地點。

「那我要到哪裡去?我為什麼不能去?王校長也在我面前,他說,『有一群退伍軍人在那裡等待師父。』『等我要做什麼?』他說,『明天的發放,假如沒有他們的份,那個時候,要看就是刀還是槍。』」

慈濟進行發放之前,都會先展開訪查與評估工作,羅列援助名單後,再針對不同的受災情況提供最適切且需要的援助。面對著眾人的擔心,也為了讓受災者確實領取物資,及早恢復正常生活,上人無所畏懼,決定以誠、以理與這群退伍軍人溝通。

「果然,十幾位退伍軍人在那裡等著,真的是來勢汹汹,我也是若無其事走進去,就問『有什麼貴事?』他說,『沒有,只是要來問問明天我們有份嗎?』我說『要看看,有造冊在名單就有份,就可以領。』他說,『肯定我們沒有造冊,我們是退伍軍人。』喔!我知道,你們現在住在學校裡,幾個學校我去過,真的很恭喜你們,你知道有好多人都無家可歸,在帳篷區裡,他們吃的要從哪裡來都不知道,但是你們都有大鍋飯,吃的不愁,住的安定,暫時都是不怕風雨,也不會餓肚子,現在你先讓我把這一群受災受難的災民先安頓好,發放好了以後,我會再次一一到你們的地方去看看各位,如果真的很需要,我們會量力,也許可以長期,不只是一次。」

再三確認上人會前往訪查,這群退伍軍人才先離開,讓上人與委員們準備隔日的發放與義診活動。「他們離開了以後,校長、老師就說,明天是不是多請一些警察來?我說可以報備一下,不過,我相信是沒事,因為,他們這一群退伍軍人在(玉里)中山堂看到慈濟要給的東西都是那麼好,都是新的棉被,舊衣服也整理到像新的一樣,所以他們感覺到說,為什麼他們沒有份?這都是在大型救災難的時候,已經遇到了這麼大的危險,這都是起頭。」

守護善念傳大愛 膚慰關懷同理心

佛教的精神是落實「慈悲等觀」,只要有需要,援助沒有分別。就如南亞發生海嘯後,慈濟於印尼亞齊援助大愛村,當時印尼政府向慈濟要求,不要為反抗軍援建大愛屋;但上人認為,只要是受災的人,就應該給予援助,不應該有分別。

「我說,更需要,怎麼會不分配!慈濟幫助是一律平等,因為他受災,我們要幫他,所以可以向縣長解說,向總統解說,他是災民,要用同理心來膚慰他。果然他們就尊重慈濟,我們就在那蓋大愛村,給幾十戶的反抗軍安住下來。」

海嘯發生五周年時,慈濟再度回訪亞齊大愛村時,發現維持的最好、最安定就是反抗軍所居住的村落,「反抗軍他們拿起鋤頭,放下了槍,現在他們從農,也表達出了感恩慈濟,讓他們所過的生活是這樣的安定,不緊張;過去他們內心是很緊張,才會有衝突,現在穩定下來不衝突,所以不管是反抗軍,或是一整個村,他們都是相處得非常和陸。」

智慧先行而後慈悲,每一次的災難發生,都有著不同的困難與考驗,慈濟志工發揮悲智雙運的毅力與勇猛心,啟發受災鄉親的愛與善,翻轉他們的苦與難,成為濟貧教富的實踐者。

「就如在塞爾維亞,最近去的時候可以看到,本來難民連孩子都有那一分的仇與恨,可是慈濟人三十四天跟他們在一起,變成天天唱著『我們都是一家人』,臺灣慈濟的愛已經注入他們的心裡. 三十四天,其實都是歐洲的慈濟人,十四個國家歐洲慈濟人會合起來,但是他們是臺灣去的,所以他們都說是從臺灣,這都是愛的能量,也期待守護著臺灣的愛與善。」

愛的能量不間斷 半世紀誠情鋪路

慈濟在全球的愛,來自於在臺灣的愛心啟發,立足臺灣而放眼天下。慈濟在臺灣發跡、生根,半世紀來,不只是慈善工作,醫療志業更是以視病如親的人本醫療,發揮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使命,照顧臺灣民眾。

「我們的大醫王都是用真誠的愛心,視病如親,比親更親,有的別人已經放棄,慈濟的醫療總是不捨,有的住在三、四樓的地方,百多公斤,想辦法用扶的扶不下來,用起重機從外面把他吊下來,好好在臺北醫院(接受治療),用愛、用醫療的膚慰,讓他恢復了,站起來了,回家了。」

慈濟五十年,醫療志業從花蓮慈濟醫院啟業至今也已三十年,回想起1980年代的花蓮被稱為後山,醫療資源缺乏,上人不捨花東地區民眾生病必須翻山越嶺到西部求診,更多的是在求診路中即往生,一念悲憫大願而建設起慈濟醫院。

「花蓮因為是後山,沒有醫療,所以啟動了這一念心,蓋醫院。好在我們的花蓮慈濟(建立起來),早上聽到,我們在半個月之內,完成三個移植,肝移植,腎移植,二個星期內三個移植,實在是很不容易,想一想,花蓮假如三十年前沒有蓋醫院,現在這一群人怎麼辦?想到了,看到了,我真的很感恩,還有,國外很艱難的個案也送回來翻轉人生。」

莫忘初心為眾生 拔苦予樂慈濟情

跨過五十周年,正式邁入五十一年的第一天,「有的人就問我說,『師父,五十年過後,還有什麼新的?』我說舊的做得很辛苦,還有什麼新的!只有一個期待,就是發心如初,最開頭那一念心,莫忘初心,能從最初的那一念心,『為佛教,為眾生』。」

天下芸芸眾生,遭逢苦難偏多,上人不斷呼籲人人要啟發愛心,不分國界、種族、膚色與宗教,只要腳走得到的地方、手伸得到的地方,發現有苦難,就有慈濟人的身影,拔苦予樂。

「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我相信,未來的慈濟應該也要這樣。問我未來要怎麼做?秉持一貫的初心,初發的那一念心,一直要走過來。我天天都在祈求三求:『一求淨化人心,二求祥和社會,三求天下無災無難。』一個人的心願太微弱,需要大家每一個人虔誠的心,你要問我,我還是這樣說,我們永遠堅持的做,要應現在的社會,要如何再更完整落實、優質、永續,這就是我們在加強中。相信自己無私,也相信人人有愛。」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