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蔽障 啟慈除垢

2017-10-30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無明、無知混在一起,不消除掉,心無法解脫,所以佛陀要講道理給大家聽,就是要你解脫這樣的莫須有,而且是虛而無明的網把你網住了。我們如何解脫?這都是我們一直在說轉識成智,不要被這樣的聰明意識把你困住,我們應該要解脫無明煩惱,天天都活在智慧中,這才是我們要求法的目標。」(攝影者:曾富春)
【證嚴上人10月30日志工早會開示】
日前,索馬利亞首都一間飯店遭受恐怖攻擊,造成逾五十人傷亡;印度則是動員了六十位醫護人員,經過三十六小時接力,才成功地將一對連體嬰相連的頭顱分開,但還無法確定能否活下去……

何以有如此迥異的生命態度?證嚴上人於10月30日志工早會開始,便強調在無常人世中顧好一念心的重要。

「天下濁氣重重,就是因為人的見解不一樣,多有衝突,造成了心理狀態,所以人間很難安穩,總是一念心而已。也看到了求生是那樣地不容易,但願這一對雙胞胎成功地活下去,而且會健康地活著,大家來為他們祝福。」

貧老集身行百里 個別拔苦做菩薩

南非德本部分地區因10月10日一場暴雨,造成多個社區路毀屋倒,慈濟本土志工立即啟動勘災,接續於16日至24日期間,走過五百多公里,完成七個社區的關懷及物資發放。上人以此為例,說明唯有真誠無私的愛,才能轉化無常瞬臨的傷害。

「南非貧富差距很大,當地的本土志工也是貧,但是他們心靈富有的愛,同樣要走到位去勘災,(評估)是否真的受災難?是否真的需要幫助?他們這一分很認真的付出,都很令人動容。而且很多窮人都住在交通很不方便的山區、溪邊,分布很散落,他們連這樣的道路,很偏僻的山區都不放過,那就是一念愛心。」

本土志工雖然沒有豐富的物質資源,但在慈濟志工的陪伴下,他們建立了信心,有愛無礙,所以能在災後迅速分組,發揮生命良能,當中有拄著拐杖的年邁志工,也有改過向善的社區滋事青年。

「他們到處去評估,然後發放,還要膚慰,跟我們臺灣的慈濟人是一模一樣,這就是人間菩薩。他們行動舉步維艱,還是堅持要去,我怎麼能不讚歎?怎麼能不被感動啊!在那樣的克勤、克儉、克難,就是要做到,我們在這樣的有福社會裡,舉手之勞,動一念心就可以做到的,但是我們能做到嗎?願意像他們這樣地去付出嗎?」

同樣是遭逢重大災變的墨西哥,災區居民也在慈濟人的影響下,自力救濟,投入賑災工作。

「在墨西哥我們人地生疏,他們當地的領導人物也出來了,她(本土志工種子崔妮)發心投入,把慈濟的精神(傳進)大街小巷,因為她本身是有團隊的領導者,她在那裏也開始把慈濟的精神,如何從克難中,零零點點的小錢,多少年來如何做,在國際間是如何救……慈濟感人故事,精神理念,她天天走在大街小巷用大聲公,在那裡宣導著。」

在地耕耘半世紀 揭除無明心堅定

慈濟種子順著不同的因緣,在國際間生根發芽,在臺灣的每年此時,則是年度培訓的圓緣時刻。臺中、彰化、南投、苗栗、桃園、宜蘭、花蓮、臺東等地共五百五十六位培訓委員、慈誠,10月27至29日齊聚花蓮進行尋根暨精神研習會。

「昨天有聽到中區的,接近八十歲的,這一回也有十幾位投入慈濟是很久了,都在環保裡,這一回他們也要受證。我們慈濟人就是一對一地陪伴著,讓這一群很資深投入慈濟在付出的,資格是很資深。因為接受見習、接受培訓,這個時候他們就是期待圓緣。感人的事情很多……」

每一位即將受證的慈濟志工,都會回到慈濟發祥地花蓮靜思精舍尋根。相對他們的認同,上人感慨在花蓮仍有許多鄉親因媒體不實的報導,而對慈濟存有誤解。

「慈濟在花蓮五十多年啊!其實花蓮的人對慈濟並不很熱衷,昨天有一位校長,吳(碧珠)校長對慈濟是很深地了解,她退休了就來報名見習、培訓,也快要完成了。她的(培訓)過程,還有人故意拿著過去一些負面新聞,妳看這樣、這樣……」

上人雖然感慨,但也欣慰志工未隨無明網影響心志,「聽了就心裡會感覺到說,五十幾年在這個地方,為花蓮是如何如何在付出,但是他們了解嗎?現在的媒體竟然是影響那一些對慈濟一無所知的人,這就是人生嗎?這就是慈濟的發祥地的花蓮嗎?不過,昨天校長說:『因為我道心堅固,因為我對慈濟很了解,我不為所動還是完成我的方向。』她說她投入慈濟越投入越能理解。」

五毒垢染如羈絆 智昏難見真實道

值此資訊爆炸,真偽混雜的時代,上人點出唯有薰習佛法,才能不隨波逐流,進而消除無明業障。

「無明、無知混在一起,不消除掉,心無法解脫,所以佛陀要講道理給大家聽,就是要你解脫這樣的莫須有,而且是虛而無明的網把你網住了。我們如何解脫?這都是我們一直在說轉識成智,不要被這樣的聰明意識把你困住,我們應該要解脫無明煩惱,天天都活在智慧中,這才是我們要求法的目標。」

不只接受佛法,上人更期待人人都能見賢思齊,投入人間菩薩道,「看看天下災難偏多啦,我們能不警覺嗎?看到了那麼多的付出無所求,再辛苦都是要克服,這樣人間菩薩我們能不起恭敬心嗎?對這樣的人你不起恭敬心,那我們是怎麼樣的人啊!總是我們要讚歎,要向著他們到一個感恩,同時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