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眾功德 合儀精進

2018-02-26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慈示,「所以長壽不是問題,生命一輩子都是在利益眾生。像王成枝每一個月從花蓮出發,繞了全省回來,交了會員的名單再出發,四十多年如一日,現在還是,這實在是很不簡單。大自然,他認為這是他最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他就是選擇投入,一心一志,簡單生活,很令人感動啊!」(攝影者:簡淑絲)
【證嚴上人2月26日志工早會開示】
「人世間的有生之物都有它的壽命,真如本性,人物、動物都是同等,佛陀所說,佛與眾生都有同等的覺性啊!」

2月26日志工早會開始,證嚴上人便談起了上個月在波蘭一頭黃牛逃生的故事,牠在被送往屠宰場的過程中,撞開鐵柵欄逃生,並跳進湖裡,游到一座無人小島躲避追捕。牠的求生意志和爭取自由的表現,讓人們決定將牠安置到當地的農場去安養天年,卻反而讓牠在運送途中猝死。

「這到底是好意或者是?其實生活在自由空間,牠是那樣地簡單,在那裡同樣是安養天年,可是就會人好心意,怕在那裡又會被打獵,所以要搬到安全的地方,反而造成了死亡。這實在是很遺憾,也感覺很矛盾。」

放生求德是迷失 好生之德為尊重

面對波蘭黃牛的死亡,人們推測應是過度驚嚇使然。

「所以我常常說,生命都有他的覺性,跟人生命是平等的,人怕死,所有的生命同樣也都是怕死,所以這牛也是一樣。讓所有的生命物,給予他們自然生、自然死,就如人類一樣,人類就是簡單的生活,能自然生自然死,這也就是大自然的法則,我們尊重大自然那就對了,何必這樣刻意地放生。」

四年前,臺灣社會曾一度興起放生求功德的熱潮,但卻沒有考慮到各物種生存環境的差異,以及生態平衡等問題,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生態問題。

「就如過去有一陣很流行佛教徒愛放生,要放生做功德,就是初一、十五出錢去抓魚來放生,魚本來在水中悠哉悠哉,你不要吃牠,不要抓牠,讓牠安然自在地活著,不就是最好嗎?可是因為人的貪圖功德,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迷糊了,總是說名稱『放生』就有功德,迷失在功德裡,這就是錯誤。」

上人進一步將魚離水時的掙扎,比喻作人類與空氣隔絕時的痛苦,希望人人都能對萬物抱存同理心。

「想一想,到底是放生還是殺生呢?我們人人有好生之德,你就互相相容在這樣的大地裡,牠生活牠們的環境,我們生活我們的環境,互相尊重,就不要為了三秒鐘的口欲,吃了牠的生命體,你只要不一直想要吃,就不會一直想要抓,也不會一直想要用。為了畜養動物,多少動物都在被苦刑中,他們的生活都是被籠在一格一格裡……」

有生之年利眾生 老有所用誠發願

遵循自然法則的同時,上人還要大家把握當下,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廣度,做有益於人間的事。

「我們人人真的要覺悟,不要迷失方向。就如早晨所說的,我們的壽命要用在哪裡呢?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知自己的生命長短,可是深度與廣度都可以由自己。我們要做一個生命有深度的人、有內容的人,不要空白地過日子,我們的心要開闊著,要真正地對自己的人生如何能利益人間,這才是真的有內容的人生。」

日本一位一百零一歲的老醫師田中旨夫,過年期間在新北市的雙和靜思堂與志工一起透過視訊向上人拜年,並發願要在年後到花蓮拜見上人。前天(2/24)他履行承諾到靜思精舍,向上人發願要成為志工。

「田中先生一百零一歲,這個時候還有人邀他規劃蓋醫院,就是因為遇見師父了,他前天來就說,我現在不要了,我要好好當師父的弟子,有生之年,還要加入人醫會,他現在規劃要研究的是防老抗癌。看,生命他活得很有意義,他是一位醫師,他在日本開醫院是院長,現在在臺灣還有遙遠的規劃,真的是不簡單。」

上人再舉「後山土地公」王成枝,以及彰化的蔡寬師姊為例,他們都是逾百歲的人瑞,也同樣是在志工道上精進不懈的人間菩薩。

「王成枝年底來接受師父的歲末祝福,他還是走上臺上來,在師父的面前站定,就跟我說,師父我寄兩個五十(壽量寶藏),就領著紅包這樣下去,都不用人家扶,現在還拿雨傘到處在收功德會;我們彰化的蔡寬一百零一,現在還是承擔協力的工作,還在醫療志工裡。這都是在慈濟裡面我看到的。」

走入善行現量能 生命之觀無量壽

在慈濟眾多志工當中,小至讀幼稚園的小菩薩,大至逾百的人瑞,他們盡其所能,在慈濟會所接待鄉親,在環保站守護大地資源,也有的是走在長街陋巷濟貧扶困,都是善用當下的生命在為眾生付出。

「所以長壽不是問題,生命一輩子都是在利益眾生。像王成枝每一個月從花蓮出發,繞了全省回來,交了會員的名單再出發,四十多年如一日,現在還是,這實在是很不簡單。大自然,他認為這是他最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他就是選擇投入,一心一志,簡單生活,很令人感動啊!」

面對目前臺灣社會憂心的老化問題,上人透過志工的真實故事,期勉大家不自我設限於年紀,只要有心,處處都可以發揮生命的良能。

「現在說長照很需要,長照真正地要把他帶入,讓他生命有用,讓他自己的生命不要老化掉,這都是這幾天師父一直在講壽量,因為《法華經》的〈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剛剛講完,我們記憶猶新,生命觀啊!短暫的人生要如何長遠地利益人生,這都是佛法教育,所以我們還是要時時多用心。」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