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清修 提氣續緣

2019-01-21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我出門,一而再、再而三,呼籲人人要把腦細胞,不要讓它睡著,要把它叫醒,再回憶一下。這一路走過來,都是在聽回憶,一回憶起來,故事之多,原來世間人群,總是有那麼多、那麼多的很悲傷、很哀淒、很歡喜,也是從此得到了凡夫的生命,轉成為菩薩的慧命,好多好多(故事)。」
【證嚴上人1月21日志工早會開示】
「二十五天行腳在外,自己很感恩自己,要出去的時候,要說一句話,真正很困難;很困難的天天、天天,一直到了臺中,(行腳行程)最後這幾天,比較走路穩定,要不然走上去還是不平衡,不過後面這兩三天來,就一直一直都有恢復的景象。不過,雖然沒有力,還是要舉出了氣來,哪怕的最後一口氣,也要把它擠出來……」

證嚴上人行腳歸來花蓮的翌日,1月21日的志工早會上,提及了這一回行腳的感動,看見了各地慈濟社區道場一片喜氣,尤其慈濟志工在歲末時節,邀約慈濟照顧戶一起來圍爐,像家人一樣下廚、端菜,體現了三輪體空的精神。

「每一個地方,總是這樣真誠付出,這一分真誠,是人人有薰法,從佛法的愛,無染的愛,這樣願意去付出,不分你我,不分貧富,也不執著自己的身份。感覺,這就是大菩薩、大修行者,無我相、不著相,這種三輪體空,好親切。這都是真與誠,人世間什麼事最感人?是真誠,這千金難買真誠心,能做到了,這實在很令人感動。」

歲月催人不忘景 所道結緣慈悲相

上人這次行腳,首日(2018/12/27)在臺東聽見資深慈濟委員黃玉女師姊說起,師徒已經相識五十七年,當時猛然一想,真的相距自己當初離家求法這麼多個年頭過去了。今日(1/21)志工早會上,上人再娓娓說起,自己與修道法師兩人結伴來到花蓮的這一段心路。

「因為傳聞中,花蓮很多神奇的洞窟,那個時候是中橫公路剛剛開通,說那有很多的洞窟,也許都可以修行,那個時候真的很天真,就想那樣可以天然的洞窟可以安靜地(修行),就往花蓮去了。」

1960年的往事,在上人的記憶仍然鮮明,當時兩人第一次來到花蓮,一出車站,天空正下著毛毛雨,由於人生地不熟,就決定雇用三輪車直接去找佛教寺廟。

「開始因為下雨,(三輪車)坐上去,棚要把它這樣蓋下來才不會淋到雨;在裡面總是聽,好像這一臺三輪車在爬坡了,我們就跟那一位車伕說:『你們是不是在爬坡?』(車伕回答:)『是啊,這裡有一個坡,不太遠。』我們就把這個車棚把它掀開,果然是一段說短不短,說遠不遠,我們就要求說:『我們先下來,你拖得很累,我們且下來。』就下來推,推三輪車,還是下著毛毛雨,推到了平臺的時候停下來,那原來是在寺廟的前面停了,東淨寺。」

一入東淨寺,在寺裡居住的老婦人看見兩人一僧一俗,全都淋得滿頭滿身雨水,連忙安排了一間寮房供他們休息。至今,上人仍能記得那一位老婦人慈祥的神情與關心。

「那一位老菩薩很好心,再進這個房間裡來,手就拿著好幾條的乾毛巾,那就說:『姑娘啊,你快擦一擦,濕濕的會感冒。』就很慈悲。所以這就是我一直常說,要入眾才能度眾生,真正要看到人,我們要表達出了那一分細膩溫柔;眾生當他需要,雖然不是什麼大事,可是像這樣輕輕地淋個雨,頭髮濕了,衣服也濕了,只是這樣,她就可以這樣去發揮那樣的,比媽媽更多歲的阿嬤那一種精神,真的是很感動。這一位鴦姑,我是永生難忘的,現在說她,還是她的白白頭髮,白髮蒼蒼的,身體還挺拔,這樣的慈悲相就浮現在腦海中。」

天祥之緣講佛經 清淨修行心相惜

東淨寺裡的老菩薩,問清楚兩人來到花蓮,原是希望能找到一塊清淨無人打擾的山洞修行,遂引介了許聰敏老居士與兩人認識;一番交談後,許老居士提出正好要到天祥勘查祥德寺的用地,應允帶兩人同往。

「我們看到了橫貫公路剛開通,觀光客才開始,車開始放行,我們這一部車沿途走,車子屋頂都用玻璃,可以抬頭看,山就這樣拗過來的奇觀,那個時候看到了這麼美好、奇特的山景,很開心。」

上人續道:「一直到了長春祠,因為他們都是很虔誠的佛教徒,長春祠是供奉著開道的、犧牲的(退伍國軍),退輔會在哪裡,把一個個牌位就放在長春祠裡,這一群佛教徒就是已經安排好在那裡誦經。修道法師是出家人,他們就把他推在前面,『我們來誦經,這個是《心經》、〈大悲咒〉。』念一念就往天祥走。」

從天祥回來的當天晚上,修道法師就開始發燒,東淨寺裡老菩薩就趕緊去找許聰敏老居士,請來了醫師開藥;而修道法師也聽從當時仍未出家的上人建議,發願為開拓中橫而犧牲的工程人員講《地藏經》,之後就逐漸退燒,終於康復。

「那這一位許老居士等於我們的恩人了,非常的感恩,這一位老居士也很疼惜我們兩個。所以一段時間,他要我們住到他的家去——在他的家庭,比修行人更修行,每一天一大早三點多起床,總是就像一個寺廟一樣,他是在家修,他念經完了還要打坐,是很守規律。我很感佩,感覺到說,繁忙的事業裡還可以這樣清修,而且人人都很尊重他,像佛陀時代的給孤獨長者一樣,人人有事找他,他都可以幫助別人,對自己很嚴謹的生活,茹素,全家人茹素,所以我真的是很佩服。」

一生師志為佛教 願度眾生不空過

上人講起與許聰敏老居士的因緣,既是感恩又是佩服,也相當感恩老居士在修道法師返回豐原之後,協助在普明寺後搭建小木屋,而得以獨自清修。「我覺得我的生命,這就是我最安居、最安穩的地方,雖然房屋很小,但是我覺得那就是很清淨的地方,就在那裡。」

1962年,上人自行落髮現出家相,但要真正依佛教儀軌受戒,仍須找到一位法師作為授業師父。

「到戒場,還沒有師父,也被趕出了戒場,因為我沒有這樣的師父,所以就想不如回去;但是要回去,我要請一部太虛大師的小藏經,想要把它請回花蓮,好好地讀了,等到好因緣。沒想到為了這一部書,讓我回到了慧日講堂,看到師父(印順導師),感恩慧音法師陪我去、介紹我,這樣皈依了,這樣為佛教、為眾生,這一輩子,總是沒完沒了地佛教、眾生,一直到現在。」

上人把正式拜入印順導師門下前的花蓮經歷,再次話說從頭,也是呼應著此回行腳,在各地都邀約志工們回憶過去曾經為社會的付出,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間寫歷史。

「我出門,一而再、再而三,呼籲人人要把腦細胞,不要讓它睡著,要把它叫醒,再回憶一下。這一路走過來,都是在聽回憶,一回憶起來,故事之多,原來世間人群,總是有那麼多、那麼多的很悲傷、很哀淒、很歡喜,也是從此得到了凡夫的生命,轉成為菩薩的慧命,好多好多(故事)。」

愛的故事多而時間有限,上人感嘆每一個腳印要說到周全也甚難。「不過,這是人生要有真誠的心,會合起來就是美好的人生,很感動人的事情。總是,時間要時時把握,都是生命的生態,來表達出了真誠的美,所以把握時間、利用生命,這是我們人生不空過。」

語末,上人提及這一趟行腳,雖然舉步維艱,雖然難以提起力量來跨出步伐,卻仍要提起一口氣,做到最後一口氣。

「真的也很感恩,所以也時時念感恩。昨天回到花蓮,踏上了月臺,兩隻腳還可以下樓梯、爬樓梯,都可以這樣走過來……感恩的事情很多,希望我們大家真正把時間,好好地把握。」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