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德史 人醫時久

2019-08-13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感恩是醫師、護士、院長與主管們,從林(俊龍)執行長開始,簡(守信)院長,一直到現在賴(寧生)院長,都有一個慣例──往診,不只是往診,(還包括)居家關懷。」
【證嚴上人8月13日志工早會開示】
「『如常』或者是要『無常觀』?常常都會想著、想著,應該人生要無常,因為佛陀就是這樣開示,宇宙浩翰,浩無邊際。」

時序已進入夏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悄稍過了二百五十天,證嚴上人在8月13日的志工早會中,持續耳提面命地叮嚀大家,面對易逝難留的時日,人人要保有一分「無常觀」,把握時間分秒,創造人生的價值。

如常付出警無常 從地湧出諸菩薩

「佛陀的智慧,兩千多年前他就說起了天文地理,佛經裡,他不會定一個某年、某月、某日……『如是我聞,一時,佛陀在某個地方說話……』這就是佛陀的世界;話又說回來,我們人間,還要讓他拉近時間,現在總是有時、日、月、年,那會更逼真,會更有歷史感。我現在都會聽到來報告的,一九六幾年,一九九幾年……」

從去年(2018年)下半年開始,上人不斷提示人人要「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透過記憶回顧來培養感恩心,感恩每一次災難事件發生後,社會各界的愛心投入援助,讓自己能平安走過,同時見證時代、寫下歷史。

「有年、有月、有日,那一件事什麼時候發生。昨天(8/12)聽到了文史(團隊)一直、一直來做文史(紀錄);靜原提起師父在說那一年所做的事情,我自己聽了,有時、有物、有人、有事,很齊全,有地方,哪裡有一個爆炸,哪裡有一個煤礦發生(爆炸),我們慈濟人是如何啟動,怎麼樣投入。」

慈濟從1996年賀伯風災之後,上人推動「社區志工」,讓人人落實社區鄰里,以守護社區平安為己責;每遇急難或災難事件發生,志工們總在第一時間自主動員,前往受災地區提供後勤援助,陪伴受災鄉親走過難關。

「幾十年前的慈濟人就是這樣做,就是這樣的及時啟動,這就是『人間菩薩』。哪裡有災難,人人不約而同的一個方向,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現在急需要集合的時候,馬上幾分鐘就會到達現場。因為慈濟人所住的地方,靠近的就快速先到,藍天白雲,往往都是慈濟人,都是聞聲救苦。幾十年如一日,日日我都說感恩。」

城鄉醫療差距大 守護生命田中央

天天都有歷史發生,在慈濟世界裡也是一樣。十九年前(2000年)的8月13日是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落成啟用的日子。

「畫面看來,十九年前那些醫生多年輕、多帥氣,當門一開,音樂響起,慈濟的LOGO一個(守護生命)銅板,就這樣緩緩地放下,這一刻開始放得安定了,那一刻就是最美的姿態,很整齊美。」

由於嘉義當地人口嚴重老化,且醫療資源與都市相比較為缺乏,為照護當地鄉親的生命與健康,經行政院衛生署同意慈濟在嘉義縣大林鎮設立分院,於1996年10月13日動土興建,2000年8月13日落成啟用。

「這個大地區雖然是鄉下,周圍有很多的鄉村、鄉鎮,在那個年代都很需要醫療,雲嘉地區實在是醫療資源很缺乏,所以不得不在那裡創造一個守護生命、健康、愛的醫院。總是各種很困難都過去了,感動的事,現在每年兩趟全臺行腳都會到達大林,天天都會聽到醫療溫馨的小故事,聽到了人間悲苦溫馨得救的故事。」

回憶起十九年前大林慈院啟用典禮,上人猶記得啟用典禮進行中,一輛救護車載著一位阿嬤送往急診室,這位阿嬤的腳因傷口未得到妥善的治療而潰爛,並且腳裡已長出蟲子……

「等到啟用典禮結束,往急診那邊(走去),人還沒有到達,就已經聞到了一個(味道)。走到了急診床邊,看到了一個阿嬤,她腳爛了,不知道多久、多久,潰爛掉了,很臭。護理、醫師在那裡處理,當我去的時候,看到了小杯子,看到醫師用夾子,把蟲從她的腳深深爛進去的空間,好像一個洞一樣,就這樣一條條地把它夾出來,這就是醫院開始。」

院長帶頭同仁效 醫療之中有人文

上人讚歎大林慈院的醫護同仁,不只是照顧求診患者的生命與健康,也延伸照護患者的居家環境,讓患者得到全人、全程、全家、全隊的完整醫療照護。

「感恩是醫師、護士、院長與主管們,從林(俊龍)執行長開始,簡(守信)院長,一直到現在賴(寧生)院長,都有一個慣例──往診,不只是往診,(還包括)居家關懷,不只是一個醫師、兩個醫師,他們都攜家帶眷,把孩子帶出來去為病人打掃,去居家關懷,裡面髒啊,去清裡面的髒亂、垃圾,廁所已經不通了,已經一層厚厚的黃垢……」

居家環境、公共衛生等在在都影響著疾病復原,為了加速患者恢復健康的進程,醫師、護士們踴躍號召、攜家帶眷、呼朋引伴,一同參與往診與居家關懷,藉由清掃拉近與患者、家屬之間距離,治療身體疾病的同時,也陪伴心靈的修復。

「在那樣的鄉下,多少、多少的家庭,兒女都是離鄉背井他鄉去,孤老無依,殘疾老病等等,都是要靠著這樣的愛心,我們如佛菩薩心,大醫王是活佛,活佛的心,白衣大士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們(醫護)都幫助他們(患者與家屬)整理房間,這個家庭缺什麼,人人都會自掏腰包,阿公缺這樣東西,就帶去了。很多人總是愛無缺,這是人間菩薩,很感動人的事。」

大林慈院佇立在田中央守護鄉親身心健康已十九年,在這十九年間,大林慈院醫護同仁以慈悲的身形,刻劃了許多溫馨動人的醫病故事,更以「利益眾生」的精神理念,鋪平了他們的生命歷程。

莫忘篳路藍縷時 轉欲為善大福德

上人讚歎大林慈院之餘,也不忘在這豐收的八月間,同時也是花蓮慈院三十三周年慶(8/17)的大日子。

「蓋醫院是從花蓮開始,花蓮的醫療缺乏,那一種有病無語問蒼天,為了花蓮,這樣的醫藥缺乏,所以自不量力,從花蓮蓋醫院。(建院之前)先義診,我們的義診所好像是經過六、七年,愈來愈看到了小病可以在義診所,那個時候我們常常帶著義診隊到鄉下。但是,末期不能治,有的重症病患還是要送到西部……」

遇有重症患者,只能遠途送往北部或西部救治,許多患者還沒送到北、西部醫院,就在路途中往生。每一個生命對上人而言都要疼惜,於是興起了在醫療缺乏的東部蓋醫院的念頭。

「很自不量力,要說它(建院)的過程,一言難盡,時間跟那一念,堅強的決心,總是要決心克服困難,絕對不被困難給克服掉,所以要人去克服困難,不要碰到困難就被困難打消了。這總是要很戒慎,莫忘那一念,更莫忘那一群人,多少人如何援助,跟著師父無尤無悔的付出。」

《無量義經》中有云:「微渧先墮,以淹欲塵。」上人期待人人轉物欲為善欲,把握平安之時,做所當做,發揮生命的價值,騰寫美好的歷史回憶。

「讓人人這樣的欲念打開,那個欲念,讓他可以轉物欲為善的欲念,那就是希望,欲就是希望,有的人欲念就是要很多、很多的物質,貪,無止盡,有的人要行善,無所求地把這分行善的欲念、希望,不斷無所求的付出,轉物欲為善欲,這就是只是一念心轉,物欲轉成善欲,這都是一念心,所以莫忘那一年。」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