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度苦 秒秒永恆
2020-08-17 | 慈濟基金會「時間無時不都在警告著,尤其是突然間感覺老了,開始有老的感覺,那樣的感覺就會很強烈。是啊!老了,因為周圍的生活環境,身體內外的環境都是在警惕著老了,不要騙自己,再也來不及了,不能等了,等不及了,這叫做『時間』。」
時光總是催人老,每天以八萬六千四百秒的速度,推著人們走在無法回頭的時間洪流上。回顧三十四年前的今天(8/17)是花蓮慈濟醫院正式啟用的日子,證嚴上人在志工早會上帶領大家「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愛揮愛心能量的初衷,也藉此提醒人人要把握時間,對的事就要堅持做下去。
「年啊,也是從秒累積,如何累積?要累積多少秒?我們常常說的佛經,幾百萬劫、幾千百億多萬劫,我心裡都會常想,那就是多少百千、百億萬秒,關關要過,所以時間長啊,長得不可思議,好好地把握那一秒,就是你的永恆。」
義診守護貧病苦 重症無策賴轉診
慈濟醫療志業要從1972年在花蓮市仁愛街設立「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說起──上人早年從事慈善工作,有感於「貧病相依」,一個家庭裡負責經濟來源者,若是罹患疾病而導致無法工作,全家人生活便陷入困境。於是邀請張有傳老醫師與省花張澄溫、黃博施、朱隆陽等醫師為貧困家庭義診。
「慈師父的媽媽慈悲:『師父,您想要義診,我那裡那間房子樓下放著沒在用,你就來這裡用。』所以我們就開始在仁愛街開設了義診,這一個義診開了,很感恩張澄溫醫師,還有黃(博施)醫師、朱(隆揚)醫師,還有張醫師的爸爸張有傳,每週兩天。」
義診所每週兩次固定為照顧戶看診、開藥,提供照顧戶簡單的醫療需求。由於義診所僅能治療感冒、長期營養失調、輕微高血壓等病症,遇有重大疾病仍需送往臺北大醫院接受治療。
「開設了這樣的義診所,感覺到還是不夠,重病的,花蓮(的醫院)沒有辦法(治療),還要幫他送到臺北。要送臺北的時候都是要徵求家人的同意,還要讓他們家人自己選擇,你要在臺大?還是到榮總?還是要到哪一個大醫院?因為我想從花蓮送到那裡去,一定要讓他健康,萬一無法恢復健康,家裡的人會不會心裡有埋怨?我就說這樣的病,在花蓮醫療沒有辦法,醫師建議要送到臺北,同意嗎?同意,慈濟來負責。」
回眸來路眾成就 三十餘載護偏鄉
一位生病的人送往臺北大醫院接受治療,還需要有照顧者陪伴,除了家中經濟失衡之外,家裡的老幼也乏人照顧,衍生更嚴重的照養問題。上人於是興起了在花蓮蓋醫院的念頭。
「花蓮缺醫缺藥,這樣不斷來累積,每一次接觸到(個案),看到了無奈,就會想到還是要蓋醫院,這種心態的醞釀,非蓋不可,所以下定決心(蓋醫院)。也很感恩那時候支持的高而潘,高先生是名建築家,那個時候在臺灣他是鼎鼎有名,總是國泰醫院的王(欲明)副院長,他們兩個人很投入,我們的第一任院長杜詩綿,我們的曾(文賓)院長,還有(時任)臺大(醫院)院長楊思標,好幾位那個時候都是那樣的支持。」
眾志成城,有著這一群大醫王與建築師的支持,以及各界與慈濟志工、會員們的響應,讓上人想在花蓮蓋醫院的大願得以逐步成形。
「那個時候要蓋醫院,我們實在是沒有錢,所以預算第一期要蓋二百五十床,我還是期待一定要有五百床以上的規模,大廳才能像現在這樣,現在還可以千多床。總而言之,這都是一念心一動就開始,醫療現在已經三十四週年。」
醫療並非一蹴可及,從規畫興建醫院、尋覓合適的土地、動土到完工,耗時七年才正式啟用,提供花東民眾醫療服務。時至今日,花蓮慈院醫護同仁屢獲各種獎項,醫療水準甚至可以媲美國際,這一切都源於當時加入醫療團隊的所有同仁,克苦堅持才有的成果。
「那個時候醫院還沒完成,開始有護理,還有供應室林(智慧)阿姨等很多人,開始時我們還沒有宿舍,就來(靜思)精舍住,那個時候的精舍也是很狹窄,也是克難式走過來。醫師也是一樣,陳英和醫師是第一個來(花蓮慈院),開刀房開始,連一張床、一個儀器,他都是親自下去鎖螺絲,第一代的創始人,真的是開始的人,這都是一步一腳印,一舉手一動足,事事都是自己親手完成,所以常常在說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
時光流逝不復返 恆持一念化永恆
時間可以成就一切,唯需恆持一念初發心,同時不能忘本。上人感恩當時協助醫院建立的每一位,包括當時的花蓮縣長吳水雲,以及早期投入仁愛街義診所的張有博、張澄溫、黃博施、朱隆揚等醫師的參與,讓慈濟醫療志業得以逐步開展。
「近年來我比較少到醫院,所以突然間看到一些人成熟多了,那時候是青年,現在是中年以上,我們是已經老了。也看到了吳水雲縣長,他現在九十幾歲,看起來身體很健康,他就是不會變太多,沒有看到他變太多,這樣看起來九十幾歲實在是很年輕。」
志工們沒有忘記醫療志業草創時期的艱辛,對於這些醫師們的投入感恩在心,時至今日仍經常性地拜訪這群醫師們,話家常的同時也關心他們的現況與健康。
「我們的慈濟委員去一一拜訪,才又看到了他們的鏡頭出來,好像去年(2019年)張醫師有來話家常,還是想起過去,又說很多。總是時間在過,人也是被分秒帶過去,帶過中年進入老年的時間,這都是時間會帶走一切。」
世間無常人有愛 雲端分享傳美善
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要能合和互協,透過發揮愛的能量,彼此互相勉勵與鼓舞,帶動人人向上、向善。上人提及今年(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全球各地志工無法親自回到臺灣與上人面對面交流,所幸受惠於科技而能透過網路視訊分享。
「天天都在繞著全球跑,連線,也看到了感動事多。像印尼跟我連線也提起了今年他們那個地方有一個島(蘇拉威西島),地震很嚴重,我們印尼的慈濟人就啟動起來,及時去救災,同時勘災,也為了那一個島準備要蓋三千戶(大愛屋),現在已經蓋了兩千多戶。」
印尼蘇拉威西島於2018年發生強震,慈濟印尼分會和當地政府合作興建大愛屋,提供受災民眾居住。大愛屋陸續完工,盼能儘快交付給受災民眾,讓他們及早恢復日常生活。
「一直勉勵他們,哪裡有災,你要從哪裡救急,或者是中期的幫助,還要長期的永恆照顧,所以他們蓋房子永久的照顧,整個村蓋得很整齊……(連線)當時又跟我說,因為這一回的疫情,本來印尼醫院還沒蓋好就要集合醫護培訓,讓他們知道慈濟一定要人文。本來這個時候要開始徵醫師,還要徵護士,半年前就要開始培訓,各科的人都要集合。但是這一回因為疫情,可能會慢四個月或是半年,才能去做培訓的工作。」
海外志工施善愛 蕞爾寶島名遠颺
慈濟印尼分會成立二十多年來,在當地落實慈善、急難援助,獲得當地政府的信賴,數次與政府簽定合作備忘錄,緊急災難發生時,若需要陸、海、空等支持運輸物資,政府與全力參與及支持。
「每一個國家都是就地取材去幫助人,還是(分享)慈濟的起頭歷史等等,他們到哪裡救災,還是把我的像帶到當地,(分享)慈濟的開頭就是這樣,感覺他們都不居功,就地取材付出,真的很了不起,付出無所求,還是會回來感恩師父,讓我們的精神的力量,讓我們大家有正確的方向,都是用感恩心去做付出。」
慈濟志工總是記得慈濟的發祥地在臺灣,即使在各個僑居地展開各項慈善、援助工作,仍不忘把榮耀歸於臺灣,讓大家知道臺灣是個充滿愛心的寶島,臺灣人的愛心充盈,無遠弗屆。
「澳洲從去年(2019年)開始火燒林,一直到在還在火燒,已經要一年了,到底是燒多少?無法計算。澳洲很大,所以起火點一路延繞,他們的洲,一洲一洲都是連著山,就這樣一直燒。慈濟人前前後後也是不斷去發放,同時也捐消防車,裡面的儀器很多,應有盡有,那就是最新、最好的消防車,這樣連續捐兩部。這也是他們為當地政府,為當地民眾溫馨的安排,有力量的捐助,讓人很感動。」
時間累積,成就一切美善故事,在在都令上人感恩與感動。回顧過往每一個沉重的步伐,雖然步步艱辛,卻是結出累累的果實。
「對的事,做就對了,還要堅持做,尊重自己的生命,面對病苦發揮拔除苦難,醫護的志願就是救人,救起來看他健康,這就是救人的目的,達到目的就是最歡喜,這就是人生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