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 無量希望

2023-05-22   | 慈濟基金會
上人開示:「我們看到了懿德媽媽(林)勝勝,我們很多人認識她,因為她也是很資深,同樣陪著師父蓋醫院、蓋學校。她曾經跟我分享勸募,當她眼睛睜開,昨天晚上她一直想:『明天我要到哪裡去?對象是哪一位?要去跟他勸募。』師父要建醫院是多麼多麼地辛苦?有多少人的發心、感人的故事,她都會晚上準備好了,明天睜開眼睛準備出門,把這一些感人、有愛的故事再去度化人間。」(攝影者:黃淑琴)
【證嚴上人5月22日志工早會開示】
「人生本來就是悲歡離合,這就是人生。悲,實在是苦啊!這幾天真正的心裡很不捨,昨天在慈大,我們也在舉辦著(林勝勝師姊)追思會。」
 
慈濟教育志業建立之初,證嚴上人設立了「懿德母姊會」(後加入慈誠爸爸,改稱為「慈誠懿德會」),陪伴遠離家鄉到花蓮求學的學子,引導他們正向的人生觀。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早期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多有凋零,其中張廣輝師兄於4月20日往生、林勝勝師姊也於日前(5/7)圓滿此生。上人在5月22日的志工早會中,流露出失去弟子的不捨之情,並道出慈濟教育志業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社會英才,同時深深感恩這一群早期陪伴上人走過篳路藍縷的慈誠、委員。
 
社會希望在人才 培育人才在教育
 
「我們慈濟四大志業,三十多年前開始教育志業,我就想著、想著,教育是為社會、為人間育英才,要為社會培養人才,所以期待能培育出有愛心,教育將來的菩薩老師,有智慧的老師、有愛心的老師,這是我們人間最重要的人才。」
 
良好的品格教育要從小紮根,慈濟從1989年創設慈濟護理專科學校(後改制為慈濟科技大學),為東部原住民及弱勢家庭少女,提供完善的就學機會;而後因應醫療人才的培養而成立慈濟醫學院(後改制為慈濟大學),並於2000年完成慈濟教育完全化,完備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含研究所、博士班)齊備的教育體系。
 
「用心培育著學生,學生一屆一屆地畢業,有小學、中學、大學,這種完整的品格教育對於社會是多麼地重要。所以我說教育就是希望,『希望工程』,這三十多年來為教育的工程,不只在慈濟的學校教育,還要為社會的教育,尤其是小、中學。」
 
臺灣於一九九九年發生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造成臺中、南投等中部地區近二分之一的校舍倒塌或嚴重損毀。上人認為,孩子的教育不能停,除了搭建簡易教室讓孩子們可以接續學習;同時在兩年半之內,援建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學校。
 
「九二一(地震),我們也是為社會希望工程,一直、一直以來,哪裡有需要教育,我們還是一樣教育希望工程,還是在繼續接。不只是在臺灣,國際也是一樣,因為普天之下,人才培養很重要,教育導向為人間的愛付出,教育是一個不停歇的大愛工程。愛的教育,相信是從過去到現在,還會延續於未來。」
 
感恩追思昔日情 募心募愛共善行
 
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上人更希望營造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品格教育環境,不分宗教、不分人種,人人都具有愛心,為人間苦難人無私的付出,付出之後還要說感恩。
 
「社會最需要的就是感恩教育、品德教育,有品德的教育一定是感恩,有感恩心,社會的希望一定是很濃厚。所以品德教育、感恩教育,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希望,希望工程。昨天(5/21)在學校(慈濟大學)裡,舉辦了一個感恩追思會,是(追思)懿德媽媽那就是勝勝。」
 
除了昨天(5/21)林勝勝師姊的追思會,另一位慈誠爸爸張廣輝師兄於4月22日往生,慈中的孩子也自主性地在近日為他舉辦追思音樂會。張廣輝師兄與林勝勝師姊兩位都是早期投入慈濟志工行列,跟從上人的腳步為人間社會付出。不論是籌建慈濟醫院、興建慈濟教育學校,都有他們付出的身影;不只親身參與工程,更是向周圍、鄰里,甚或是不認識的人募心募愛。
 
「他們步步跟緊師父的腳步,而且他們很用力在推這一臺牛車爬坡,雖然重重的負擔,他們總是從後面不斷地推,我只是拉在前頭,力量完全要靠旁邊與後面的菩薩,幫助我出力往上推,讓這一部車可以爬上山坡去。回過頭來,不知覺隊伍浩蕩長,這一大部有重量的車,是有這麼多人在旁邊、在後面很用力地推著。」
 
上人感恩這一群長年陪伴他一起努力的資深慈濟志工,即便有些人已經圓滿人生之路,但他們覺得這只是階段性任務的完成,他們與上人相約生生世世,還要成為彼此相伴的菩薩,共推牛車上坡。
 
「總是一部部的菩薩車,總是要從人間推上了菩薩的坡上去,這是人人所發心的大願。看到了張廣輝,他也是在四月間已經鞠躬下坡,整頓一下,他又要再來。學校蓋好,(他是)最早期的慈誠爸爸,在小學、中學,常常都會在門口,孩子來了,他呵護著孩子,牽著孩子進學校去,到了他們的教室外面,還要幫他找位子:『你的位子在這裡,坐好,要用功。』」
 
承擔付出一念心 菩提種子生無量

隨著年歲的更迭,曾經讓張廣輝牽著小手進教室的孩子們,也都陸續長成,有了事業與家庭,甚至孩子又生了孩子,看到張廣輝會親切地叫著「阿公」。
 
「是啊!這樣的親啊!法親情,因為當初他跟這一群孩子的親,親到了就是如他的親父母一樣的親,這就是慈誠爸爸。還有我們看到了懿德媽媽(林)勝勝,我們很多人認識她,因為她也是很資深,同樣陪著師父蓋醫院、蓋學校。她曾經跟我分享勸募,當她眼睛睜開,昨天晚上她一直想:『明天我要到哪裡去?對象是哪一位?要去跟他勸募。』師父要建醫院是多麼多麼地辛苦?有多少人的發心、感人的故事,她都會晚上準備好了,明天睜開眼睛準備出門,把這一些感人、有愛的故事再去度化人間。」
 
慈誠、委員心心念念地要接引大眾一起來行菩薩道,其中最讓上人讚歎而常常與人分享的就是臺北市中山區合江街一百三十巷,這一條長不到五十公尺、二百多戶人家的巷子,逾八成都是慈濟志工,林勝勝師姊就住在這條巷子裡。
 
「菩薩巷,因為他們所要度的,從最親的周圍,她家家戶戶去呼籲,因為要度最親的人是比較難,她從最難的地方度起,所以他們已經從家裡的人開始,從街坊鄰居這樣來呼籲。整條的街巷,街道巷弄他們就一一去呼籲,這很不簡單。總而言之,這種菩薩起步,步步維艱都是很困難,可是他們有心就不困難,已經成為全條巷道都慈濟人。開始要做事了,她總是這樣手一招,人人轉身一變,好莊嚴的委員服裝穿著起來,就家家出來開始(活動)。」
 
上人感恩每一位慈誠、委員的承擔與付出,不僅是為人間帶來希望、減輕慈濟志業體的負荷,也促進了人間的祥和。
 
「菩薩們,我感恩說不完,我們雖然已經很資深,人人看來都是年齡不斷增加,我時常都會說『不要認老』,要記得我們很資深,我們資深的經歷還要趕快傳,傳續給後面的人,一直要跟他們講故事,跟他們說自己付出的方法,這就是傳法脈,延續了我們精神,靜思的法脈,還要帶進了慈濟宗門,一批批地帶進來慈濟宗門,愛的付出無所求,雙手合掌感恩,這都是教育。」
 
上人經常說,他的人生離不開感恩,從早上醒來一睜開眼就心懷感恩,感恩一覺到天亮,還能翻身,動作自如。面對新的一天開始,萬事萬物都讓他充滿感恩。
 
「感恩,不是說『謝謝』,一謝了就沒了,花開花謝,謝掉了,沒有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一朵花,我們細心地培養它,花開了我們還要合掌,裡面還有很多的種子,一朵花涵蓋了多少的種子,所以合掌感恩。因為這一朵花裡的種子要播在大地,我們的心田,心地用心培養,把握因緣。把握因緣那就是大地,這個緣把人一直邀約來,一個一個給予他的心跟我們的心連貫起來,這心靈大地連起來,我的種子、你的種子都要好好飽滿的種子,我們好好來播種。所以花果盛開,粒粒的果子,果子就是種子,還一粒種子可生無量的結果,所以『一生無量』,這就是道理。」
 
真情陪伴如己出 清淨無染覺有情
 
一生無量,就如同張廣輝師兄、林勝勝師姊擔任慈濟學校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他們陪伴著一屆又一屆的孩子們取得學位、成家立業,雖然都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卻是一個又一個有著深厚情誼的大家庭。
 
「昨天(5/21)看到了追思會上,已經是老師了、已經是教授了,他們還是回顧過去帶他的懿德媽媽、回顧著過去帶他的慈誠爸爸,放假暑假了、寒假了都會到懿德媽媽家去,有的國外學生來了也到了懿德媽媽、慈誠爸爸的家去過年過節,那樣的親啊!比他的親生的兒女還更親。」
 
上人憶起幾年前,有一位慈誠爸爸往生了,告別式時突然多了很多披麻戴孝的孩子。有人問:「怎麼有那麼多兒子?怎麼有那麼多女兒、媳婦啊?」旁邊的人就會說:「這些叫做懿德孩子啦!慈誠孩子啦!」
 
「這都是很親。所以說來,人的情,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無私無染,清淨的覺有情就是菩薩,看到了他們陪伴出來很有成就的(孩子),在社會各行業都有,在教育裡有成為博士、老師,還在教育下一代的學子學生,就是這樣不斷成就,真的很感恩我們教育的,現在的學生、現在的醫師。現在的學生、現在的博士,一代教一代,好完整慈濟教育系統,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個志業都有我們教出來的學生,所以每一回看到了,我很安心,我很安慰,此生無悔。」
 
上人期待人人把握因緣,讓一代又一代能接續啟發愛的能量,無所求地為人間付出,讓宗門能延續,讓法脈得永恆。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